书城传记感动中国的100位道德榜样人物
908800000017

第17章 新时期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榜样——王乐义

第十六章新时期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榜样——王乐义

【模范档案】

王乐义,男,1941年生,山东寿光人,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代表。现任潍坊市人大常委、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寿光市政协常委,高级农艺师。

【无上荣誉】

先后被授予“中国改革功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农村十佳人才”等荣誉称号;

1992年获“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获“全国十大农业科技优秀人才”称号;

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高尚人生】

立志要带领乡亲脱贫

1978年9月,三元朱村换届改选,全村15名党员异口同声,一致推举37岁的王乐义当村党支部书记。那年春天,王乐义被诊断得了直肠癌,公社出钱为他做了肛门改道手术,腰上挂了个粪袋子,生活起居不便。王乐义说:“我是个随时都可能撂倒的半拉子人,但我绝不是随时都会放弃奋斗的人。我不知道我能活几年,但我知道活一年就要把这一年的活干好,能活十年就干十年!”

当时的三元朱村还是一片贫瘠的土地,种菜菜不长,种粮粮不收,村民连肚子都填不饱。三元朱村的地大都在东、南、西三个埠子岭上,土质差,而且缺水。要想拔掉“穷根”,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必须先从三个埠子岭开刀。王乐义硬撑着病体,带领支部一班人和全体村民大干三个冬天,前后打了两眼井,栽了400多亩果树,分到各家各户。3年见果,4年有效益,5年大丰收。当时果品市场很走俏,仅此一项,亩产效益就达到上千元。到1986年,村里最多的户年收入达到5000元。仅果树一项,全村人均就可得300元,解决了温饱问题。

从小富到小康

王乐义意识到,要让农民收入再上台阶,必须再向土地要财富,让土地生金。1989年,王乐义开始搞大棚菜试验,但用煤炉升温投入大、效益差,他苦苦思索大棚革新的办法。参照从外地学来的经验,王乐义对本村大棚进行了4项技术改革:一是把墙体从原来的30厘米加厚到1米,这样可以挡住北方地区冬季凛冽的寒风。二是把两个山墙直线形的斜坡改为中间起高的拱形,让大棚薄膜中间往外凸起,前后坡度由25度增加到45度,增大采光面。三是采用无滴膜,透光率由45%增大到85%。四是把大棚的方位由正南方改为朝南偏西5度。就这样王乐义研制成功了我国北方深冬不需加温的冬暖式蔬菜大棚技术。

但在推广这一技术时,面对每个大棚5000多元的初期投入,村民们都被吓住了。王乐义召开了支部大会,17名党员干部率先建起17个示范大棚。1990年春节前夕,大棚到了收获时节,17个党员干部户均收入2万多元,个个成了先富典型。17个大棚像17面旗帜,使三元朱村村民们看到了方向和希望。1991年,支部未进行任何发动,村民争先恐后建起180多个大棚,户均1亩多,亩均年收益3万多元。

随着大棚技术的推广,村民遇到了新的难题:家家户户的小生产难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卖菜难”困扰了村民。王乐义一边组织骨干营销人员四处开拓市场,一边着手组织一个能将农民与市场联系起来的“龙头”企业。1998年,三元朱村与港商办起一家合资企业,实行公司带基地、基地带农户,农户不承担风险的做法,由公司集中销售蔬菜,形成了产销一体化的模式,使三元朱村的蔬菜畅销海内外。

带领更多的农民兄弟一起富

王乐义的发明能为他带来巨额财富,他却无私奉献,甘守清贫。“王乐义之所以受人爱戴,是因为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寿光市委书记徐振溪说。作为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创始人,王乐义的名字就是一笔很大的无形资产,2001年7月,“乐义”蔬菜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这几年,“乐义”品牌应用到了更多的领域,除了绿色蔬菜,还有复合肥、塑料薄膜等,合作单位多的给30%的股份,少的也不低于15%。专家们估算,仅这三大块,这个牌子的价值就过亿元。但王乐义对乡亲们明确表态:“这个分红的钱我一分不拿,全部是乡亲们的!是乡亲们培育了这个品牌,收益理应属于整个三元朱。”

河南省西平县盆尧乡是王乐义多次去过的地方,在王乐义的帮助下,盆尧乡成为河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并注册了“盆尧”牌蔬菜商标。盆尧乡党委书记李新国曾问王乐义:“您这样毫无保留地帮助我们发展蔬菜,难道就不怕我们抢了你们的饭碗吗?”王乐义说:“能让全国更多的农民兄弟靠种菜富起来,是我最大的心愿。”“钱这东西,看重了是命,看轻了是纸,但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却比什么都重!”李新国说:“从王乐义身上,我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

【精神传递】

“做人就应该做王乐义那样的人。”村里老人教育后生们时总说这样一句话。渊博的科技知识、高尚的人格、无私奉献的精神,使王乐义成为村里威信最高的人,也成为村民学习的榜样。我们学习王乐义同志,就是要培养更多像王乐义同志这样依靠科学、不断进取、牢记宗旨、无私奉献的带头人,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壮阔事业中,带领成千上万的中国农民走向富裕,走向文明,走向繁荣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