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用生命追逐新闻——甘远志
【模范档案】
甘远志,四川省广安县人,汉族,1965年2月28日出生。198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先后在四川省南充日报社、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新世界周刊社、海南日报社工作。生前系海南日报社经济部主任记者。199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4年9月4日,他在海南省东方市采访期间,不幸突发心脏病,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年仅39岁。
【无上荣誉】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高尚人生】
用生命追逐新闻
甘远志刚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调入海南日报时,报社把他安排在理论评论部工作,他却想下基层锻炼。于是,他主动请战到了省定贫困地区的东方市驻站。海南日报驻东方记者站那时条件很差,一没电脑,二没交通工具,他却没有一丝怨言。乘摩托车跑厂矿,坐农用车下农村,累了就在椰子树底下歇歇,饿了就在小店吃碗汤粉。他写的见诸报端的报道既多又好,让报社同事都感到佩服。
2002年后,被报社“拽”回经济部工作的甘远志,还是“本性难移”,喜欢成天在外跑着。他常对同事说:“新闻,是跑出来的。”物价,以前是报道空白,甘远志跑出了源源不断的新闻;交通,以前少有报道,甘远志跑出一篇篇稿子;药品,以前很少涉足,甘远志将其跑成了“富矿”;电力,以前少有问津,甘远志把它跑成了热门。透过他的报道,读者知道了粤海铁路开通、金海浆纸厂复工、南海油气发现、海南融入泛珠三角。
甘远志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下去跑,怎么出新闻?”在他去世后,同事们整理他在海南日报工作3年时间里发表的全部新闻作品,竟然多达1051篇,几乎是每天一篇。他所报道的新闻是用生命跑出来的。甘远志倒在追逐新闻的路上,临终前他对同事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在东方采访”。
甘师傅与甘头条
甘远志有很多绰号。2003年3月初,海南首列瓜菜列车进西安,甘远志随车采访写了7篇《跟车手记》,篇篇动人。其中《泪别267号车组》一稿记下了他与车组人员同甘共苦、互称“师傅”的深厚情谊,“甘师傅”的绰号由此而来。与甘远志同车采访的海南日报摄影记者古月追忆:“当时与车组师傅道别已是下午2时30分,远志顾不上吃饭,一个多小时后成稿,他念给我听,哭了。”
报社的同事最喜欢喊他甘头条,这个称谓饱含着大家对他的敬佩。海南日报社总编室的同志说,平常缺头条时,有特殊报道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甘远志。一个电话打给他,总不会让你失望。2004年1月至8月的200多天,甘远志采写了34个头版头条。在他去世前的两个月,他刊发在一版头条的稿件就达16篇,占了全报社记者一版头条稿件的三分之一。
在同事眼里,甘远志储存的东西很多。甘远志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早在新世纪周刊工作期间,他就已经发表了100多篇有影响的报道,《让国人了解WTO》、《让农民拥有土地使用权》、《就业城乡大对流》、《中国首次关闭一家银行》等,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汇编收集,在经济学界引起广泛关注。
因为他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一双能发现新闻的慧眼,同事们评价甘远志已迈入“厚积薄发”的境界。以前报道空白的领域,他能挖出源源不断的新闻;以前少有问津的部门,他却能跑成热门;枯燥难采访的题材,别的记者不愿意跑的部门,能够成为他报道中最活跃的领域。在海南日报期间,甘远志所采写的1051篇报道中,其中被报社编委会评定为好稿的有162篇。
为民请愿,洁身自好
当记者,就要为老百姓说话,这是甘远志很看重的一条原则。他说,党报记者应该是党与人民之间的桥梁。东方市检察院的一位干部垄断当地石料运输市场,甘远志得知这件事后,向市委书记做了反映,该市派出专门调查组进行查处;私采泛滥时,他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大胆揭开了“保护伞”的秘密;当农机服务收费、中小学收费和农村供电收费乱现象初显的时候,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敲响了警钟。
甘远志为人正派,清正廉洁。海南某公司副总经理回忆说:“甘远志常挤公共汽车来采访,我叫他‘打的’,说给他报销,他一笑了之;我说借他辆旧车开,他说不能给企业添麻烦;我说可以给他报误餐费,他说自己工资收入够开支。”很多被报道的对象都成了甘远志的朋友,但要想邀请到他一起吃饭依然很难,他总推说要赶稿子。
甘远志是家里的顶梁柱,上有父母,下有妻儿,每月所挣的钱要向4个地方寄,负担可想而知。但他常说:“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要是与采访对象扯不清楚,新闻也就丧失了独立性和权威性。”
【精神传递】
甘远志始终以一个新闻人的姿态奔波在路上。他用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良知、责任和精神,为这个行业树起了一面旗帜。他成为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榜样。他“用生命书写新闻”的人生信念和高尚的职业风范一直在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新闻工作者,他们把对甘远志的深切怀念化为爱岗敬业的动力,争当甘远志式的记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