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为新中国追光的人——蒋筑英
【模范档案】
蒋筑英,男,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共党员。生于1938年,1982年病逝。生前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副研究员。
【无上荣誉】
1983年,被追授为全国劳动模范。
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高尚人生】
生育我者父母,教养我者党
蒋筑英1939年出生在杭州一个旧职员家庭。195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是靠人民助学金完成学业的,“生育我者父母,教养我者党”。他学习异常刻苦,准备将来报答党的栽培。大学期间,他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还掌握了英、俄、德、日、法5门外语。10个寒暑假中有8个他是在学校图书馆度过的。
王大珩是中国光学第一人。20世纪50年代他在长春建立了中国最大的光学研究生产基地。师从王大珩是蒋筑英内心最大的向往。蒋筑英家在风景如画的杭州,毕业分配工作,他却要求到东北长春去。这让重病在家的老母亲难以接受。他写信说服了母亲。于是在1962年,他告别了日夜牵挂他的母亲之后,考上了研究生,并选定了光学传递函数这一开创性研究课题。
我国光学界的优秀人才
光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基础学科,它对勘探、天文、国防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这项科学研究还是一片空白。蒋筑英的研究就是对制作光学镜头的仪器进行检测。1965年,年仅26岁的蒋筑英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建立了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
此后,他又设计了中国第一台电子分色机的分色特性和镀膜要求,先后解决了国产镜头研制工作中的许多关键性技术难题。在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之后,还撰写了《关于摄影物镜光谱透过率》。这一论著对我国电影、电视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他的研究成果使X光射线的检测精度达到一根头发丝的十万分之一。20世纪70年代,他的研究使人们得以看到图像清晰、色彩逼真的彩色电视。
省钱是为了单位
1979年,单位派他去西德进修。在国外学习期间,他省吃俭用,尽可能地节约用钱。一起工作的外国朋友请他吃饭,他不能不去,但是也不能回请人家。因为上饭店太贵,于是他就做饭请客。他的厨艺很好,做出的中国菜被外国朋友连连称赞。半年时间一里,蒋筑英的确省下了不少钱。
省下的钱作何用?蒋筑英给单位领导写信,问单位需要买什么器材。领导回信说,你在国外很辛苦,需要加强营养,不要给单位买东西。蒋筑英未听从,回国的时候,他用省下来的外汇给单位买了一台英文打字机、一部录音机、十九台电子计算器和一些光学器材部件,并将剩下的钱全部交给了单位。
我就是一块铺路石
蒋筑英办公室的门常常是敞开的,同志们遇到困难都愿意找他帮助解决,就是因为他是个有求必应的人。蒋筑英曾被任命为所里一个项目组的组长,由于当时组内很多人的外语水平都不高,他就主动承担了项目资料的翻译工作,翻译完了他再送给有关的同志看。他成了所里难得的“义务资料员”。
他帮助同事一遍又一遍修改论文,发表时却不让署他的名字;他和别人共同研究取得的科研成果受到光学界的重视,被邀请出席学术会议作报告时,他让合作的同事去,把荣誉让给别人;研究所评职称、分房子、提工资,他多次主动让给别人。他常说:“我就是一块铺路石,我要做更多的铺路工作,为祖国的科技现代化,为更多的年轻科技人员攀登高峰创造条件。”
1982年6月,蒋筑英到外地工作期间,由于过度劳累,病情恶化,不幸逝世,年仅44岁。他的追悼会原计划500人参加,结果去了1000多人,礼堂都挤不下了。他被追授为全国劳动模范,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那饱满的进取精神和淡泊、坦荡的高尚人格,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精神传递】
蒋筑英的精神可以用8个字形容:爱国、奉献、拼搏、协作。蒋筑英的所有事迹都反映了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一个共同的理想信念。这是蒋筑英精神之所以能够传颂到全国的原因。对于当代青年来说,他身上那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事业、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