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第2节来自总书记的指示——家常话中掩藏大道理
生活中折腾的事例不胜枚举,作为俚语,“折腾”一词如今已经为人们所广泛应用。“折腾”一词来源于北方方言,可意译为胡闹、捣乱等,也就是指翻来覆去、无事生非等。
而“不折腾”一词出现在中央的正式会议中,还是第一次。当人们在新闻媒体上见到胡总书记讲话中出现的“不折腾”这个词语时,“不折腾”迅速蹿升为热门话题。
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到了“不折腾”这个词。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
当胡锦涛总书记讲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时候,会议全场都发出会心的笑声。
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禁不起“折腾”,总书记说出了人们的心声。人们对“不折腾”一词的会意证明了我们已经深刻理解“折腾”一词所蕴涵的含义,不再“折腾”俨然已经成为了我们共同的心愿。
中国人对“折腾”大多有切身感受,历史上中国人民可谓饱受折腾之苦。在旧时代,频繁的改朝换代是折腾,血腥的军阀混战是折腾,派系的争权夺势也是折腾,折腾得民不聊生、国破家亡。新中国成立后,又不幸经历了“大跃进”的折腾,“文革”的折腾,反“左”反“右”的折腾,折腾得民生凋敝,经济几乎到了即将崩溃的边缘。一部中国历史到建国前几乎都是如此延展的:“大折腾—小折腾—大折腾”,一个个“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折腾场景跃然纸上。今天折腾人,明天折腾事,后天又折腾“理”,反正我们的历史就是一部“折腾”的历史。经验已然反复证明,大折腾大倒退,小折腾小倒退,折腾不停,国无宁日。
“大寨”这个普通的山村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1964年开始,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成为中国农村的先进典型。毛泽东亲自题词“农业学大寨”。从此,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全国各地展开,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不仅是农村,学大寨运动甚至进入到全国各行各业。十年“文革”,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从虎头山走向中南海,荣升为国务院副总理。
在那个年代,为了学大寨,县里公社常常会强迫农民铲掉花生、豆子,种上麦子或高粱,因为要“以粮为纲”。要将丘陵改造成平原,因为平原粮食产量高。至于任意没收自留地、任意没收农户自家养的鸡鸭猪羊,更是家常便饭,这类行为被称为“割资本主义尾巴”。直到1977年,党的“十一大”召开,当时中央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提出:在第五个五年计划期内,把全国三分之一的县建成大寨县。
全国盲目学习“大寨经验”,事实证明这完全是一场穷折腾。
“折腾”为我们带来了如此之多的痛苦回忆,所以今天的“不折腾”才最终成为人民共同的心声。胡锦涛总书记的“不折腾”,虽然用语朴素,但是振聋发聩,意义重大,不仅道出了亿万人民的心声,也道出了历史发展的要求。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党中央旗帜鲜明地提出“不折腾”,既是希望,又是要求与号召,但关键还是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在人民群众看来,不折腾才有安定团结,不折腾才会有序发展,唯有不折腾,才能有好日子、有好盼头,才能使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驶上轨道、走上台阶。
在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下,强调“不折腾”对于推动改革开放健康稳定发展有着更为实际的意义。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将全球经济拖入了衰退的境地,我国经济不可避免受到了冲击。经济放缓、企业破产、人们收入增幅下降,金融危机已经就在我们身边。在巨大的困难面前,无论国家还是个人,都禁不起再“折腾”。困难面前,只有坚持“不折腾”,全心全意谋发展,才能有效化解危机。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不折腾”不是说不干事、不进步、因循守旧等,我们既要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也要运用科学的方法,避免“瞎折腾”、“穷折腾”、“空折腾”,这样我们才能一心一意地向前进。
可见,唯有“不折腾”,才能确保对科学发展道路的有力继承与执著探索。“不折腾”既是改革开放30年的重要经验,也是时代的最强音。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只有“不折腾”,专心谋发展,我们才能在工作中开创更大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