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15位国学大师讲述人生智慧
910000000008

第8章 1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人生三步曲 (2)

第二章1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人生三步曲 (2)

另一个人,则是受蔡元培先生的聘请,教《中国古代文学》的刘师培。根据冯友兰、周作人等人回忆,刘师培给学生上课时,“既不带书,也不带卡片,随便谈起来”,且他的“字写得实在可怕,几乎像小孩描红相似,而且不讲笔顺”“所以简直不成字样”,这种情况很快也被一些学生老师反映到蔡元培先生那儿。然而蔡元培先生却微微一笑,说到:刘师培讲课带不带书都一样啊,书都在他脑袋里装着,至于写字不好也没什么大碍啊。后来学生们发现刘师培讲课是“头头是道,援引资料,都是随口背诵”,而且文章没有做不好的。

从蔡元培先生对辜鸿铭和刘师培两位教授的处理方法,我们可见蔡元培先生量用人才的胸怀是何等求实、豁达而又准确。他把对师生个性尊重与宽容发挥到了一种极高明的地步。为了实现改革北大的办学理想,迅速壮大北大实力,他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把尊重人才个性选择与用人所长理智地结合起来。他曾精辟地解释道:“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在校讲授,以无背于第一种之主张(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为界限。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任。“夫人才至为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殆难成立”。

正是这种博大的胸襟,才使蔡元培先生能够发现真正的人才,也才使当时的北京大学有了长足的发展。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家卡耐基,和许多人都是朋友,其中包括若干被认为是孤僻、不好接近的人。有人很奇怪地问卡耐基,说:“我真搞不懂,你怎么能忍受那些老怪物呢?他们的生活与我们一点都不一样。”卡耐基回答道:“他们的本性和我们是一样的,只是生活细节上难以一致罢了。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戴着放大镜去看这些细枝末节呢?难道一个不喜欢笑的人,他的过错就比一个受人欢迎的夸夸其谈者更大吗?只要他们是好人,我们不必如此苛求小处。”

青少年朋友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就应该学会以一种大胸襟来对待别人的缺点和过错。学会“容人之长”,因为人各有所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相互促进,学习才能进步;学会“容人之短”,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的短处是客观存在的,容不得别人的短处就只会成为“孤家寡人”;学会“容人之过”,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伟人,都能容人之过。

青少年朋友们,当我们拥有“以放大镜看人优点,以显微镜看人缺点”的大胸襟时,我们便拥有了众多的朋友,拥有了无尽的帮助,也拥有了通向成功的门票。

大人物:自由之意志,独立之人格

最近两年来,“超级女声”、“快乐男生”、“加油好男儿”等娱乐活动如火如荼。成千上万的人参与投票,尤其以青少年居多。

为了支持自己喜爱的选手,很多青少年盲从于组织者的号召,不惜高额话费,因此出现了短信投票的狂潮。

据报载,一位女孩为了支持“超级女声”的选手,用母亲的手机投票,花费了相当于家里两个月生活费的手机通信费。而另一位女生为了到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现场去观看比赛,竟然偷走了家里的存折,然后逃课去长沙看比赛,结果钱用的一分不剩后,打电话让爸爸去接她。

在这场比赛的过程中,很多青少年朋友们,对于自己喜爱的选手,他们狂热地追捧,甚至对其短处进行掩饰、美化;而对于不喜欢的选手,则跟从“同志们”指责、批评,甚至谩骂,互揭隐私,反映出种种不冷静、不健康的心态。这是青少年因为心理行为盲从性和肤浅性,缺乏深层独立思考而使自己无法对行为负责的具体体现。

生活中,许多青少年朋友从小到大,从日常生活、交友、学习、报考专业、工作,甚至恋爱,都听从父母、老师的意见和安排,或者盲从周围朋友的选择。他们或者依赖,或者无奈、或者盲目。然而,真正的杰出青少年,应勇敢地自己做出决定,应该有着蔡元培先生所说的:自由之意志,独立之人格。

蔡元培先生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就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教育主张,那就是造就具有完全人格的个人。他力倡“尚自然、展个性”,指出“守成法”与“尚自然”、“求划一”与“展个性”是新旧教育的分水岭。为此,强调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养成自由之意志和独立之人格。正是在他这种教育方法的指导下,才涌现了许许多多具有着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个性的北大学子。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1999年8月,有一位叫李鸣的考生以总分659分的高分考取了北京大学。在报考专业一栏中,李鸣填的是生命科学。

李鸣之所以填生命科学,是因为北京大学的潘教授唤醒了他对生命科学的热爱。

那是他初中毕业的那一年,李鸣参加全国青少年生命科学夏令营。在那里,他邂逅了北大著名生物学家潘教授,潘教授送给他一本自己的书——《秦岭:大熊猫的自然庇护所》。书的扉页上写着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如果哪一种物种的最后一个个体停止了呼吸,就意味着地球又有一段灿烂而不可再现的历史将悄然逝去,我们的子孙也就失去了这份宝贵的自然遗产。让我们用共同的智慧和努力来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潘教授的话如同火种般点燃了李鸣对生命科学的热情,激发了李鸣对生命科学的兴趣,考上北大生命科学系成了李鸣高中三年的奋斗目标。

然而,当他兴高采烈地接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他傻了!录取他的不是北大生命科学系,而是北大无线电电子学系。原来是他的母亲听说电子计算机是最热门的专业,她知道事先和儿子商量肯定行不通,便偷偷地到教育局修改了档案。这样的打击对李鸣来说是残酷的,它粉碎了李鸣几年来的梦想。绝望的李鸣伤心地大哭了一场,他扔了通知书,一再表态第二年要接着考。一直到临近开学的前几天,李鸣还在坚持己见。面对这种情况,整个家都慌了手脚,最后李鸣的母亲哭着求他去北大报到。李鸣妥协了,他带着一种无可言说的遗憾,来到了北大。

然而,在北大无线电电子学系求学的过程却成了李鸣从未有过的痛苦经历,他的学习成绩曾一度出现不及格。刚开始李鸣还将希望寄托于转系,然而当他得知北大对转系的学生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每年的期末考试成绩必须都及格时,他再度绝望了。

由于发愤学习,李鸣从二年级开始,学习成绩大有起色,但他还是选择了退学重考自己喜欢的专业。可以想像,他的这个决定对他的父母又将会产生什么样的震动。但这次李鸣没有妥协,主意已定,他要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不再做父母的木偶。一年后,李鸣以某省有史以来高考的最高分——703分,摘取了当年该省高考状元的桂冠,并如愿以偿地进入了清华大学。

李鸣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自己以自由的意志来独立思考自己人生中遇到的问题,我们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世界上杰出的大人物们,无一不是有着自由之意志,独立之人格的人,蔡元培先生不但提倡培养学生这种能力,而他自己也切身实践,他多次辞去官职和公职,游历他国,41岁时还到德国去求学。在别人眼里很不值得,然而正是这种自由之意志,独立之人格,才促使蔡元培先生成为我国“学界之泰斗,人师之楷模”

青少年时期养成的信念会影响自己的一生,我们唯有养成“自由之意志,独立之人格”才不会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中漂浮不定,才能明晰地看出前进的方向,才能朝着成为大人物的目的地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