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0 毛遂自荐,“秀”出自己
历代名人的实践表明,是否善于自我推荐,结果是大不相同的。
毛遂在平原君门下已经三年了,一直默默无闻,总得不到施展才能的机会。
一次,碰上秦国大举进攻赵国,秦军将赵国都城邯郸团团围住,情况十分危急,赵王只好派平原君赶紧出使楚国,向楚国求救。
平原君到楚国去之前,召集他所有的门客商议,决定从这千余名门客中挑选出20名能文善武、足智多谋的人随同前往。他挑来挑去最终只有19人合乎条件,还差一人却怎么挑也总觉得不满意。
这时,只见毛遂主动站了出来说:“我愿随平原君前往楚国,哪怕是凑个数!”
平原君一看,是平常不曾注意的毛遂,不大以为然,只是婉转地说:“你到我门下已经三年了,从未听到有人在我面前称赞过你,可见你并无什么过人之处。一个有才能的人在世上,就好像锥子装在口袋里,锥子尖很快就会穿破口袋钻出来,人们很快就能发现他。而你一直未能出头露面显示你的本事,我怎么能够带上没有本事的人同我去楚国行使如此重大的使命呢?”
毛遂并不生气,他心平气和地据理力争说:“您说的并不全对。我之所以没有像锥子从口袋里钻出锥尖,是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像锥子一样放进您的口袋里呀。如果您早就将我这把锥子放进口袋,我敢说,我不仅是锥尖子钻出口袋的问题,我会连整个锥子都像麦穗子一样全部露出来。”
平原君觉得毛遂说得很有道理且气度不凡,便答应毛遂作为自己的随从,连夜赶往楚国。
到达楚国,已是早晨。平原君立即拜见楚王,跟他商讨出兵救赵的事情。
这次商谈很不顺利,从早上一直谈到了中午,还没有一丝进展。面对这种情况,随同前往的20个人中有19个只知道干着急,在台下直跺脚、摇头、埋怨。惟有毛遂,眼看时间不等人,机会不可错过,只见他一手提剑,大踏步跨到台上,面对盛气凌人的楚王,毛遂毫不胆怯。他两眼逼视着楚王,慷慨陈词,申明大义,他从赵楚两国的关系谈到这次救援赵国的意义,对楚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的凛然正气使楚王惊叹佩服,他对两国利害关系的分析深深打动了楚王的心。通过毛遂的劝说,楚王终于被说服了,当天下午便与平原君缔结盟约。很快,楚王派军队支援赵国,赵国于是解围。
事后,平原君深感愧疚地说:“毛遂原来真是个了不起的人啊!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真抵得过百万大军呀!可是以前我竟没发现他。若不是毛先生挺身而出,我可要埋没一个人才呢!”
清朝的和珅可谓是自我推荐的高手。
和珅虽然家世不佳,但有股聪明劲,好读书,史书上说他少贫无籍,为文生员,在官学中读四书五经。他对汉族文化和历史有所了解,对中原的地理沿革、风土人情、文坛掌故都很留心,而且生性乖巧,能说会道,还爱耍些小聪明。
和珅粗通中原文化,这点知识帮了他的大忙。还在给乾隆帝当銮仪卫听差时,就因读过四书五经而受到乾隆帝的喜爱。
有一次,和珅在乾隆帝的轿前听差。乾隆的大驾急于启程。仓促间找不到黄龙伴盖。乾隆帝发了脾气,问道:“这是谁的过错?”銮仪卫的轿夫、侍卫你看我、我看你,不知怎么回答,也不知该怎么办好,这时和珅却应声答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
乾隆看了看这个说话的人,见他长得眉目清秀,仪态俊雅,回答时口齿清楚,语言文雅,对他颇有几分好感。心想,听差的行列中,竟有这样才气的人。问起来,才知道他是满洲官学的生员,名叫和珅。
清代从圣祖康熙开始就很重视程朱理学,很重视文化教育和思想统治的作用。学堂里一律把四书作为必读教材,科举考试的经典。
此时,乾隆坐在銮舆中,一边走着,一边询问和珅一些四书中的问题,和珅一一作答。乾隆听了,十分满意。从此,乾隆让和珅总管仪仗队,不久又升为侍卫。这官虽然不算大,但很重要,宫中的事务差不多都由他管理。
且不评论和珅在历史上的功过是非,他这种勇于推销自我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经典释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尤其面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一个人要使自己跻身于人才之林,得到最佳发展空间,就要学习毛遂自荐的精神,充分地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要显示出自己人生的价值,就必须主动地自我推销,这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