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6 软硬兼施,厚黑并用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统治者非常擅长软硬兼施——制裁别人的同时又不忘笼络人心。朱元璋史称“雄猜之主”,既野心勃勃又疑心重重,心地险恶。他当上皇帝后,打天下时那种虚心纳贤、任人惟贤的作风全抛在脑后,朝思暮想的是维护他的绝对尊严和家天下的地位。为此,他使用各种卑劣手段,排除异己,残杀功臣。
李善长在随朱元璋征战中,以多谋善断著称。开国初,他组织制定法规制度、宗庙礼仪,与朱元璋关系有如鱼水一般,朱元璋将李善长比喻为“汉初萧何”,称他为“功臣之首”,命他担任开国后的首任丞相。
朱元璋一旦功成名就,坐稳了江山,对李善长的态度就大变了。李善长过去被朱元璋称赞为“处事果断”,现在则说他“独断专行”。过去朱元璋特许李善长对疑难大事先处理后启奏,称赞他为“为朕分忧”,现在则说他“目无皇上”。朱元璋对李善长功高权大产生了疑忌之心,但考虑到李善长功高望重,轻举妄动恐生不测之变,就采用又打又拉、伺机清除的伎俩。
深知朱元璋为人的李善长察觉到皇上对他的猜忌,一连几天,李善长因患病没有上朝,借机给朱元璋上了个奏章,一来对不能上朝议政表示歉意。二来提出致仕(退休),察看朱元璋对自己的态度。按惯例,朱元璋应下旨慰问、挽留。但是,他来了个顺水推舟,随即批准了李善长退休请求,毫不费力地消除了李善长的威胁。
削夺了李善长的相权,免除了李善长对他的威胁后,有不少人心中暗骂朱元璋寡情毒辣。为了笼络人心,安抚李善长,朱元璋把自己的女儿临安公主下嫁给李善长的儿子为妻,朱李两家又成了国戚。
和朱元璋相比,乾隆的“厚黑”管人术丝毫不逊色。他在位期间,大兴文字狱,有案可查的就有七十余次,远远超过他的先辈们。乾隆这一手也够厉害的了,只搞得文人仕士人人自危。几篇游戏文章,几句赏花吟月之句,也往往能弄出个莫须有的罪名。乾隆就是使用这样无情的棒子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但他并没忘对知识分子采用怀柔政策。他规定见了大学士,皇族的老老少少们要行半跪礼,称“老先生”;如果这位大学士还兼着“师傅”,就要称之为“老师”,自称“学生”或“晚生”。同时,他一方面大搞正规的科举活动,不断罗致文人仕士加入为朝廷服务的队伍;另一方面特开博学鸿词科,把那些自命遗老或高才、标榜孤忠或写些诗文发泄牢骚的文人、或不屑参加科举考试而隐居山林又有些大臣威望的隐士,由地方官或巡游大臣推荐上来,皇帝直接面试。乾隆举办了三次考试,录用24人。录用者自己春风得意,自然也感激皇恩浩荡;落榜的百余人,也无面目自命遗老孤忠去讽刺朝政。乾隆对被自己亲自面试的录用者关心备至,如其中有个叫顾栋高的人,录用时,年岁就不小了,当时授予国子监司业之职;到年老辞官时,乾隆亲自书写了两首七言诗加以褒美;后来,乾隆下江南,又亲赐御书,跃级封他为国子监的祭酒。
乾隆之所以如此做,全是出于维护他们至上的皇权、族权、朝廷,是要保持“大清”永不“变色”。
经典释评:
历史上很多管理都是采取软硬兼施、厚黑并用的手段。软与硬,作为一种处世谋略,或者作为一种交际手段,无论何种场合,不可偏废。从理论上讲,“厚”,体现友善、修养、通情理;“黑”则显示尊严、原则和力量。就客观情况而言,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厚”与“黑”的两手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如果有所偏倚,自己便要吃亏。
当然,与人交际,也不可一味不转弯地“黑”。一个人太强,必然使人觉得他头上长角,浑身长刺,使人不愿和他相处,这正是“人狠了不逢,茶酽了不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