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受了一千九百年冤枉的改革者
——胡适如此看王莽改革(前45-23)
说起王莽,他的形象应该是“头顶生疮,脚下流脓”,缺钱就扒别人祖坟,没事就欺负寡妇一类的角色。好象在历史上他就没干过什么正经的好事,自然而然伪君子、小人、衣冠禽兽等污名秽语来形容他。
一切都因为他篡汉。历史学家自班固以来,对王莽的人品多为贬斥。对他获得政权也多以“盗”、“篡”、“作逆” 、“窃”、“贼”等词语来描述。王莽真的这么不堪?也未必。1922年胡适就在《王莽:一千九百年前的社会主义者》一文中是大大的为其抱了一下不平。
班固在《汉书?王莽传》中说:“王莽始起外戚,折节力行,以要名誉。宗族称孝师友归仁。及其居位辅政,成哀之际,勤劳国家,直道而行,动见称述,岂所谓‘在家必闻,在国必闻’、‘色取仁而行违’者耶?以莽之奸邪,亦是好为闻人,故谗说殄行,不免震惊朕师也。”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王莽是因外戚而起,因为他本人是汉元帝时,皇后王政君的侄儿。他为人谦卑,做事身体力行,班固认为他是为了名誉,从后文也可看出作为史家的班固,评价人物的正统。他以儒家“在家必闻,在国必闻”标准来评价王莽,什么意思呢,就是看你是否是真正的行正事,还是为了名誉等做个样子。“宗族称孝,师友为仁”就是说王莽极为孝顺,可以理解为孝敬父母,也可以理解为对家人都很关心,比如尊敬嫂子,照顾侄儿等等。
我们从前半句话里似乎也能想象到,王莽开始时生活俭朴,好学上进,为人谦恭,并结交社会贤达,称孝归仁,为一时人望之所寄。但是班固怀疑他是为了做样子,班固对王莽这样评价是有原因的。王莽称帝,人心思汉,再说汉朝刘邦有白马之盟,说非汉姓不能为王。结果王姓敢夺取他的天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接受不了他。而班固又是东汉人,所以评价王莽早年的所作所为,以夫子之训来疑之,认为王莽是“闻”而非“达”,是“色取仁而行违”,当然这自有他的立场。不管王莽“是达还是闻”,从这段记载来看,早期,王莽看上去还是个仁人君子,这点应该没有疑问。王莽赢得美誉,得到上流社会一致好评,为日后走上政治舞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西汉的后期外戚专权严重,王莽的伯父王凤是当时的大司马,前面也说到当时的皇后王政君则是王莽的姑姑,王莽对他伯父很恭顺,想来王莽在政治方面应该是有所图的。后来王凤死去,托付王政君照顾王莽,于是王莽开始平步青云,不久在成帝阳朔三年时,王莽成了黄门郎,稍后便当上了射声校尉成为掌管善射武士的军官。
王莽初上任的时候,大概是为了收买人心,因此勤俭廉朴,节操谦恭,常把自己的俸禄和皇帝的赏赐,分给宾客,甚至卖掉车马,救济穷人,朝野上下皆赞王莽,声望之高,超越了伯父王凤。后来的事情就露出了他的野心。就是王充在《论衡》中说的:“纣之恶不若王莽,纣杀比干,莽鸩平帝。”平帝被他毒死后,他立2岁的孺子婴为帝,自己以摄政名义据天子之位,称“假皇帝”。从此以后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废孺子婴,自称帝,改国号为“新”。
他上台后想有所作为,于是师法周礼,大肆改革;首先立“井田制”,奴婢改为私属不准买卖,五均赊贷,六筦政策,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利用公权力控制市场经济,平衡物价,并制定措施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不管是人民生养嫁娶,还是官员的册封、刑罚,还是礼仪和田宅车服等都要依周礼来办,可见王莽复古倾向比较严重,然后还有别的一些改革,就不再赘述了。这一系列改革很显然充满理想化的成分。如果速度慢点实行,还有可能收到好处,但是王莽改革的步骤太快了,且朝令夕改,人们都不知到该怎么办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这些改革中的五均六管之制,以及分“王田”、奴婢“私属”不得买卖等,这些政策的目的都是‘均众庶,抑兼并’,是属于“社会主义”的范畴。胡适认为那个时代国家的组织还不够完备,这种大计划的干涉政策,当然不能收效。还有他的这些改革,无一不触犯了当时势力强大的地主、官僚的利益。他的改革也就是自掘坟墓。不过从发展的角度讲,王莽改革的大刀阔斧,确实比一般人要强,胡适对此是持表扬态度。
所以我们就会发现王莽这个人,身上有悲剧性的一面,他要锐意改革,但是苦于政治智慧贫乏,不怎么会搞政治,空有一腔想法,不过是理想主义的空中楼阁而已。他在位十五年,把汉朝搞得很不好,后来全国遭受各种蝗灾和旱灾,结果举国闹饥荒,于是人们再也忍不住了,起来反抗。赤眉绿林两军将王莽大败,于是王莽从此衰败。刘秀更以一万人大败王莽四十万军于昆阳,自此王莽元气大伤,下台是必然的事了。
历代大多史家都是诋毁于他,胡适说“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还没有公平的论定。他的贵本家王安石虽受一时的唾骂,却早已有人替他伸冤了。然而王莽确是一个大政治家,他的魄力和手腕远在王安石之上。我近来仔细研究《王莽传》及《食货志》及《周礼》,才知道王莽一班人确是社会主义者。”他后来也确实为刘秀的光武中兴奠定了一些思想与政策上的基础。刘秀上台,为了巩固政权,也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这与王莽的奴婢私属是一样的目的,都是为了制止奴婢数量的扩大,解决社会上日益严重的奴婢问题。而限制豪强霸占土地,其实也是王莽恢复“井田制”的目的。刘秀在位上的时候能改革成功,被后来人成为“光武中兴”,王莽的一顿折腾,有很大程度上击碎了稳定的既得利益者建立的平衡,客观上为刘秀的改革做了铺垫。
王莽的政策在于他总是着眼于下层,同时也不愿意得罪豪强,他的失败不是如后代很多人所说的他是一个阴谋家,阴险狡诈的小人,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让后人扼腕叹息的理想主义者。他后来之所以被歪曲和否定,完全是受“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传统定论的影响。因为他的后面还是刘姓天子的天下。
【名家巡礼】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嗣糜、字希疆,参加留美考试后改名适, 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1949年去美国,后去台湾。1962年,因心脏病去世。他的著作很多,又经多次编选,比较重要的有《胡适文存》、《胡适论学近著》、《胡适学术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