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家眼中的100位中国名人脸谱
911200000061

第61章 天上掉下来的“救世主”

第五十九章 天上掉下来的“救世主”

——王夫之这样看赵匡胤得天下(927-976)

施耐庵《水浒传》引首大赞:自古帝王,都不及这一朝天子。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那天子扫清寰宇,荡静中原,国号大宋,建都汴梁,九朝八帝班头,四百年开基帝主。宋儒邵尧夫赞曰:“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江山。寻常巷陌陈罗绮,几处楼台奏管弦。人乐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百姓在乱世当中得这一天子,如再见明日之面一般,又受惠其仁政,眼前此刻一片四海升平,宇内繁荣。此天子为何人?赵匡胤是也。

那是后周显德七年春天开始的事情,一位高大的男子被几人拥出帐外,他尚未站定,周围蓦然爆起士兵的震聋呐喊:“诸军无主,愿奉都点检为天子。”男子不及回应,拥他出帐的几人便将早已准备好的金色龙袍披在他的肩上。所有的将啊兵啊纷纷跪地,直呼:“万岁、万岁、万万岁!”男子慌忙俯身半跪在地,对众将道:“这可使不得,我何德何能,怎可当皇帝……”他嘴上虽然推托,垂下头后,嘴角却逸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下一刻,众将已不顾他推托,硬是将他“逼”上了马。……看来,他这个皇帝不当也不成了。于是乎,将士们收拾行囊,调转马头,直逼开封汴梁。忽而云开日明,百姓犹自沉浸在节日早晨祥和的气氛当中,却不知江山此刻便要易主。

一年之计在于春,当年赵匡胤选择在新春之际发动兵变,恐怕也是这个道理。到了春天,人的心总会蠢蠢欲动,有些主意随之萌发。而世人能想到的最大主意,莫过于得到天下,赵匡胤就是敢打这种主意的积极分子。公元960年初,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得江山,结束了中土几十年间混乱的局面,建立了风华两百年之赵宋王朝。

疾风识草劲,纵观历史,得天下者要么大仁大义,受万人景仰,诸如商、周;要么军功赫赫,马上堂堂正正打天下,诸如汉、唐之辈。清代文学家、史学家王夫之在《宋论》中称:“德足以绥万邦,功足以戡大乱,皆莫民者也。得莫民之主而授之,授之而民以莫,天之事毕矣。”若是德行能惠泽广袤大地,并且建立了平定四方祸乱、一统江山的军功,那么这个人得到天下是必然的。然则赵匡胤既无高尚德行,亦无显要军功,却能得到天下,这令王夫之也颇觉不可思议。不过,“时势造英雄”,赵匡胤能成为一国之主,一则决计脱离不了当时的局势,二则与其个人有关。

唐朝覆灭之后的几十年时光,中原巴掌大点儿的地方先后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更迭。而中原地区周围,则陆续出现了吴、南唐、吴越、闽、楚、蜀、南汉、北汉等十国。群雄逐鹿,斗争不断,而由此导致民不聊生似乎已是必然。在天怒人怨的情况之下,总得有那么一个人站出来统一天下,还老百姓一个安宁日子,而赵匡胤就不小心被老天爷落下来的那个豆大的雨点儿砸中,此为时局所趋。

而个人因素在于,赵匡胤生性便是好强之人。端看他未及弱冠之年时,单为了驯烈马,差点丢了性命,终令马俯首称臣,为其所用,便知其性。他不服输的个性为其后来谋反埋下了伏笔。在投靠后周开国君主郭威之后,赵匡胤的野心已经慢慢酝酿。他于谋仕途时曾多次遭人白眼,对于世态炎凉早已看得通透——人若是无权,根本无法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生存下去。赵匡胤追随周世宗,南征北战,屡建殊勋,官至检讨太尉,节度归德,并得到整顿禁军的任务。他培养属于自己的精锐部队,还建立了智囊团。世宗一死,其子柴宗训六岁即位,天下不服之势已出。赵匡胤立刻借出师契丹、北汉之机遇,屯兵至陈桥,自立为皇,夺下宫廷,令后周宰相范质、王溥俯首称臣,逼周恭帝柴宗训逊位,自己则慷而慨之当上皇帝。而这个过程兵不血刃,似乎太过顺理成章而浑然天成。当年刘邦得天下,和项羽拼个你死我活,差点儿鱼死网破;而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同室操戈,惨烈异常。赵匡胤却不曾经历大悲大喜、大风大浪,亦没有性命攸关的时刻,也不曾经历救民于水火的过程,何以能轻易得天下呢?

部分史书上称,赵匡胤“人望固已归之,于时主少国乱,中外始有推戴之意”。说他民心所向,因此才会受人拥戴。然而王夫之却说:“宋之君天下也,皆天所旦夕陟降于宋祖之心而启迪之者也。故曰:命不易也。”他认为赵匡胤能做皇帝,都是上天赐予他的契机,是不可抗的命运。他之所以能“兵不血刃而三方夷,刑不姑试而悍将服”,完全是上天的护佑。如此看来,与前朝那些凭借无上功德和显赫军功才入主天下的君主相比,赵匡胤一身了无痕而做皇帝的原因便是受到老天爷的眷顾,即“君权神授”。

此种说法带有稍许神秘色彩,不过在这乱世当中,并不算极为厉害人物的赵匡胤能在众争雄者中脱颖而出,顺利以宋代周,的确有几分运气在其中。但赵匡胤能统一天下并非偶然。周治八百载而诸侯起,汉统四百年而三国分,唐朝覆灭之后,中国历史迎来了第三个大分裂时代。这个时代很乱,越乱便越需要大一统,它急需有作为的英雄,但是像秦始皇那样狠辣、刘邦那样狡猾、李世民那样雄才伟略的人,在这个时代没有孕育出来,只好选择一个不算英雄的“英雄”。恰巧,这时候的赵匡胤有“一点点”野心,而又在当政之后有那么“一点点”建树,才得保未来的宋世百年不朽。

正像王夫之所说的一样,赵匡胤虽然承蒙天恩,然而其后来能把国家治理得如此井井有条,与他性格中的“惧”有关。所谓惧,即“恻悱不容自宁之心,勃然而猝兴,怵然而不昧”。赵匡胤天生谨小慎微,时刻防范他人,并采取各种措施保江山。他自己也说:“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正是他这种心存畏惧、小心谨慎的性格,促使他在建国之后采取了两项重大措施:杯酒释兵权,对内铲除藩镇实力,加强中央集权,重农工而抚民;对外削平南方割据政权,一统河山。这个天上掉下来的“救世主”通过一系列政策的施行,使得宋朝至少五十年内得以“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名家巡礼】

施耐庵:(1296~1371),名子安,字彦端,号耐庵。元末明初江苏兴化人,祖籍泰州海陵县,住苏州阊门外施家巷。中国古代著名作家,写有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