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明朝末年的离经叛道者
——冯友兰眼中的李贽(1527-1602)
公元1602年5月6日(万历三十年三月十五日),在京城一座关押朝廷钦犯的监狱里,一位胡须花白,面容憔悴的老者在狱卒为他理发之机,夺过剃头刀,割向自己的咽喉,顿时,血流满地。狱卒问他:“痛否?”他以指蘸血写道:“不痛。”狱卒又问:“你为什么自杀呢?”他又写道:“七十老翁何所求!”次日,这位老者与世长辞,享年76岁。这位老者就是李贽。他因为发表离经叛道的言论,而被加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
李贽在狱中说:“衰病老朽,死得甚奇,真得死所矣。如何不死?”李贽曾写过一篇文章,谈论豪杰之士5种死的方式,其中“天下第一等好死”便是自杀殉道。因此,李贽虽然听到消息说朝廷打算把他遣返回原籍,可以不死,但他依然选择了“荣死诏狱”。
冯友兰说:“在明朝末年出现了一个‘离经叛道’的学派。李贽是这个学派中的突出人物。”
李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异端”思想家,他自己也以“异端自居”,公然向封建正统思想发起猛烈攻击;他重视自我,提出了著名的“童心说”,主张男女平等、婚姻恋爱自由;他公然为秦始皇、武则天等历史人物翻案
“余自幼倔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 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冯友兰先生说:“在表面上看,他的哲学思想跟王守仁的哲学思想,似乎是一类的东西。实际上李贽和王守仁是对立的。李贽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封建正统思想的某些方面提出批判。”
中国从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学说就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到了宋明理学时期,又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主张,对“人欲”大加挞伐,作为欲望主体的“自我”因此被扼杀。然而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晚明的社会现实却是奢靡之风盛行,官场贪污贿赂成风,在这种情形下,道学家们在疯狂逐利的同时却依然高唱“君子不言利”、“存天理,灭人欲”,这就使整个社会“无所不假”、“满场是假”。这种学虚伪丑恶的社会风气,李贽提出了“童心说”,举起了晚明启蒙思潮的大旗,以“与千万人为敌”的勇气,向儒家学说特别是程朱理学发起了猛烈攻击。
李贽否定道学家所谓“经典”,他讽刺道学家“依仿陈言,规迹往事”,“瞻前虑后,左顾右盼”,道学家平日只知“打恭作揖,终日匡坐,同于泥塑”,一旦社会有变,“则面面相觑,绝无人色”。他揭露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他指斥道学家是“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的禽兽,是“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的伪君子。
李贽的的言论字字指向道学的软肋,毫不留情的揭露道学的丑陋,在他的言论中,道学的虚伪与软弱无处遁形。他的指责淋漓畅快,高屋建瓴。虽然他在褒贬人物的过程中,难免有:“是人之非,非人之是。”的缺点,但在道学掌握话语霸权的时代,他的言论的确如拂面清风,令人精神一阵,而他敢于同主流思想斗争的勇气,更是令后人佩服。在那个时代,李贽的言论确实有 “能令聋者聪,聩者明,梦者觉,醒者醒,病者起,死者活,躁者静,联者结,肠冰者热,心炎者冷,柴栅其中者自拔,倔将不降者亦无不意顺而心折焉。”的效果。
李贽敢于打破千百年来史界“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以“予李卓吾一人之是非”为评价标准,根据具体历史情况,做出具体分析,发出不同凡响的历史评论。其中有不少精彩论评,发人深省,影响深远。他认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他说,如果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则千古以前无孔子”,那就没有是非了吗?他认为,天生一人,自有一人的作用,孔子的作用很大,但不能夸大孔子的作用。他讽刺道学家“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的崇拜,挖苦说:怪不得孔子以前的人整天点着蜡烛走路!
李贽以前的绝大多数历史著作,都是“是非尽合于圣人”,他在《藏书》中,一反历史的常态,抱着“与千万人作敌对”的决心,把千百年来颠倒了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
历史上对秦始皇的评价很低,两千年来,他一直遭后人唾骂,而李贽则称秦始皇为“千古一帝”,公然为秦始皇翻案。对于武则天称帝,传统观念认为是“篡政”,有悖封建的伦理纲常,封建的卫道士更是骂武则天是“牝鸡司晨”。在几乎众口一词挞伐武则天的封建社会,他却高呼武则天“胜高宗十倍、中宗万倍”。关于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恋爱故事,在道学家眼里卓文君是“失身于司马相如”,是伤风败俗。对此,李贽驳斥道:“正获身,非失身!”他认为,卓文君随司马相如私奔是“善择佳偶”。
李贽还四处讲学,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听任各界男女前往听讲,并受到热烈的欢迎。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天又剃头以示和俗世断绝。他的行为和思想对传统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邪说”,他们发动流氓对他群起围攻,并威胁要把他驱逐出境。但李贽旗帜鲜明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而身不可辱”,最终,他也自己喷洒的鲜血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名家巡礼】
许建平:1958年生于河北获鹿,文学博士。师从于章培先生,主要从事于中国古代小说、文学史理论与李贽研究。代表作有《文学发展动力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路径与方法的新思考》、《儒林外史:一部意在言志的诗化小说》、《王世贞与〈金瓶梅〉的著作权》、《李贽非理性主义文学思想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