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发迹史下
914100000024

第24章 (4)

第五章 (4)

一串灯笼火把却明晃晃地走过来,听脚步声,人不少。凭感觉,曾国藩知道这些人又是冲着自己来的,但不知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曾国藩下意识地站起身,下意识地穿上补服,把两眼望定木门,望定火把。木门被打开,狱卒照例闪在一旁,一个蓝顶子的官员挑着灯笼走进来,外面还有五六位带佩刀的武官模样的人。曾国藩平素与刑部不大往来,弄不清来人的身份,只愣愣地看。来人把灯笼往里照了照,道:“曾国藩,陈中堂提你问话!走吧。”陈中堂指的是协办大学士、刑部尚书陈孚恩,一个靠首席军机穆彰阿提拔起来的人,是穆党里比较强硬的人物。

曾国藩习惯性地用手掸了掸衣灰,便背起手,一言不发地走出大牢。

刑部大牢与刑部大堂尚有一箭之地,曾国藩走出大牢才知道,天已经黑了,估计是晚饭时分。

曾国藩咽了咽口水,强打精神往前走。走进刑部大堂,见大堂的两侧不知何时已摆上了五六件刑具,两旁有四个人站班,说衙役不是衙役,说陪审不是陪审,都拿着水火棍,就那么拄着。

曾国藩冲着端坐在大堂之上的陈孚恩深施一礼道:“湘乡曾国藩见过大司寇。”礼毕,垂手侍立,等着陈孚恩问话。

陈孚恩一拍惊堂木,大喝道:“大胆!你作为朝廷的要犯,见了本部堂竟敢立而不跪,还口口声声说什么湘乡曾国藩,还不给本部堂跪下!”

曾国藩全身一震,他没想到平日一脸媚相的陈孚恩发作起来这般可怕,但他毕竟是见过世面、审过案子的朝廷大员,很快便镇静下来,施礼答道:“大司寇听禀,在下虽被摘了顶戴,但还没有被革除功名。按我大清律例,秀才上堂都可免跪,何况是进士!”

这后一句话,早把陈孚恩气得脸涨脖子粗,他大吼一声:“来人哪,把咆哮公堂的人犯曾国藩拖出去重打三十杀威棒!”

不容分说,曾国藩便被如狼似虎的衙役们摁在堂下,一下一下地打了起来。数到三十,看曾国藩时,后背已血肉模糊,人早昏过去多时。

陈孚恩在堂上须冷笑,嘴里自言自语:“我不管你是进士还是退士,到刑部大堂,老夫先扒你一层皮,看你还张狂?”

陈孚恩,江西新城人,做过穆彰阿的书童。因人聪明,会办事,深得穆的赏识,便替他捐了个拔贡出身,荐到顺天府做了一任首县典史,很捞了一些银子。回来后,便开始累年升官,直升到仓场侍郎。道光帝二十八年,又由穆彰阿一力保举,转补刑部侍郎。道光帝二十九年初,趁道光帝患病穆中堂专权的机会,又升刑部尚书。奕登基,满汉官员各加一级,他自然成了协办大学士授刑部尚书,成了实缺。陈孚恩位列宰辅的时间还不到两个月。

陈孚恩因出身低微,没有进过学,所以平生最恨也最忌别人提“秀才”、“举人”、“进士”等字眼。

四十八名翰林弹劾陈孚恩

曾国藩被冷水浇醒后第二次被拖上堂。陈孚恩好不开心,冷笑着问:“曾翰林,你还不跪下吗?”曾国藩趴在地上,紧闭着双眼,一声不吭,做听不见状。陈孚恩嘿嘿两声道:“曾国藩,就你们这些臭书生,本部堂见得多了!大清指望你们办事?哼!来人哪,把人犯拖回大牢,严加看管!不得有丝毫差池!”曾国藩又被稀里糊涂地拖回大牢。押送曾国藩的差官当中,有一个叫李三的,是合肥人,与李文安来往甚密,不当值时,常到李府与李文安对饮,李文安对他也颇多照顾。

陈孚恩审曾国藩的那夜,正巧李三当值。李三知道李文安平素与曾国藩交厚。换班时,李三家也不回,便径直来到李府,也不用人问,就把陈孚恩夜打曾国藩的事向李文安讲了一遍,李鸿章恰巧也在座。

李文安知道陈孚恩的底细,听了李三的叙述,虽也对曾国藩的遭遇有些气愤,但不敢吭一声,仍然到刑部当值办事,权当什么都没有发生。但心高气傲的李鸿章却在当天联络了四十八名老少翰林,联名给咸丰帝上了道《参协办大学士、刑部尚书陈孚恩擅审钦犯》的折子。恳请皇上按大清律例,严惩违制官员陈孚恩。

按大清律例,凡朝廷钦犯,非皇上有特旨大臣不得擅自审理。自大清开国以来,无人敢违制。陈孚恩的这个把柄,被李鸿章等人抓个正着。这时,武英殿大学士潘世恩《年老体弱不胜繁剧请求致仕》的折子也一并递到咸丰帝的手中,更让咸丰帝感到心慌气短的是,兵部尚书保昌,这时偏偏因病不能理事。

咸丰帝眼望着一尺多高的折子和广西发来的告急文书,在书房里走来走去,苦苦思考对策。道光帝传给他的明明是人人争抢的皇位,可他越来越感到是只刺猬。

他让当值太监把各部院侍郎以上的官员、在京协办以上的大学士,以及杜受田传过来议事,但潘世恩与陈孚恩免传。

大学士们应召鱼贯而入,侍讲学士杜受田也气昂昂地夹在其中走进来。礼毕,咸丰帝首先讲话:“穆彰阿,你是先皇的首辅军机。潘世恩恳请致仕,折子已上了三天。广西的匪是越剿越多,偏偏兵部尚书保昌又病成这个样子。四十八名汉学士参劾陈孚恩擅审大臣,陈孚恩可是你保举上来的。你给朕说说,朕应该怎么办呢?咱大清国就好比当街的铺子,每天都得开门迎客呀!”咸丰帝恨不能把话一气说完。

穆彰阿略想了想,跨前一步奏道:“启禀皇上,奴才以为,潘世恩以八十高龄尚当值大学士,糊涂不糊涂且不必说,每日的上下朝就苦了他了。奴才以为,潘世恩入仕以来虽历四朝,并无显赫的政绩,武英殿大学士的位置他早该让出。请皇上明察。”

没待咸丰帝讲话,杜受田早跨出一步道:“禀皇上,臣以为穆中堂的话有失公允。潘中堂身为上书房总师傅、武英殿大学士,学贯古今,道德绝伦。虽届耄耋之年,仍能一心一意为国家办事。这样的功勋老臣,怎么能说早就该让出大学士的位置呢?”

文庆这时也道:“禀皇上,臣以为潘中堂不仅是皇上的师傅,还是先皇的师傅,这样的老臣,当朝找不出第二个。何况潘中堂久历军机,从不争权夺位,功名利禄,全凭上头定夺。皇上对潘中堂,该挽留才是。请皇上明察。”

咸丰帝低头想了想,又问:“穆彰阿呀,陈孚恩这件事怎么处理啊?”穆彰阿冷静地答:“回皇上话,陈孚恩擅审人犯固然不对,但奴才以为,陈孚恩也是有他自己的苦衷。皇上想啊,人犯曾国藩既已被摘去顶戴,押进刑部大牢,那曾国藩就不再是什么大臣。虽然曾国藩是奴才的门生弟子,但奴才也不敢偏袒。陈孚恩身为刑部尚书,职分所在,理应对关押的人犯进行审讯,这并无不妥之处。奴才以为,陈孚恩此举,正是他忠贞体国之处,无罪却有功。请皇上明察。”

咸丰帝沉吟不语。

文庆道:“启禀皇上,对于陈孚恩擅审大臣这件事,奴才有几句话要说。”

咸丰帝道:“文庆,你只管讲就是。”

文庆道:“谢皇上。奴才以为,礼部侍郎曾国藩虽被皇上摘去顶戴,但皇上却并没有明谕革职。也就是说,皇上也只是一时气愤,惩戒一下曾国藩,并不是要将他真革职拿问。何况,曾国藩也只是说了几句不该说的话,罪不至革职。这一点,皇上心里比奴才清楚。按我大清官制,三品以上大员犯罪,须由皇上下特旨指定专人审理。奴才以为,皇上未下旨之时,陈孚恩根本无权审理。陈孚恩也根本不是什么忠贞体国,而是蔑视国法,蔑视皇上,罪大恶极,罪不可恕!请皇上明察。”

恭亲王奕这时道:“皇上,文庆说的极是,陈孚恩的确有罪,四十八位翰林参的有理。臣以为,当务之急,应该先把曾国藩放出刑部大牢。当朝二品大员关进刑部不闻不问,不仅违制,也与体例不合,陈孚恩应当问罪。请皇上明察。”

咸丰帝忽然问杜受田:“杜师傅,你说呢?”

咸丰帝有意不称杜受田的官衔,而称师傅,这就明显地拉近了一步。杜受田诚惶诚恐地跨前道:“禀皇上,臣以为,曾国藩该不该问罪,暂先别论,陈孚恩却的的确确做得不妥!不知这陈孚恩仗着谁的势力,敢胆大妄为到这种地步!老臣已气愤了一天,今日方一吐为快!”矛头直指穆彰阿。

穆彰阿忍无可忍,愤然道:“杜受田,你才入军机几天,还仅仅是个四品的侍讲学士,就敢指摘朝廷大臣!还自称老臣!你不要仗着做了几天上书房的师傅,就这般张狂!你要知道,我大清开国至今,做过上书房师傅的何止千万,你又算个什么!”

杜受田被说得脸白一阵红一阵,半天作声不得。

咸丰帝看不过,道:“穆彰阿,你不得在朕的面前呵斥大臣!”

穆彰阿跪下道:“奴才一时气愤,请皇上恕罪。”

咸丰帝见各执一词,议不出什么结果,只好道:“都下去吧,容朕想一想。”

打脱牙,和血吞

大臣们离去后,咸丰帝把散秩大臣、奉宸苑卿肃顺召进书房。肃顺现在是正三品职衔,是协办大学士、内务府大臣文庆的属下,是曾经跟随曾国藩两次出京办差的二等侍卫长顺的老上级。

肃顺走进书房,先抢前一步给咸丰帝磕了请安头,便垂手侍立在一边,等着咸丰帝发问。咸丰帝和肃顺较杜受田还近一层,一则两人年纪相仿,一则肃顺近几年,一直做内廷侍卫领班。从感情上讲,咸丰帝比较愿意接近肃顺,和肃顺讲话也比较少顾忌。

咸丰帝把几份久议不决的折子递给肃顺,道:“肃顺哪,这是几个题目,朕今天就考考你。交不上答卷,朕恐怕是要治你的罪了,你可要用心回答。”

肃顺把几份折子一气儿看完,道:“这都是皇上的事,奴才可不敢妄言。请皇上去考别人吧,奴才不敢答。”说着,又把折子双手递给咸丰帝。

咸丰帝愣了愣,忽然一笑道:“好你个大胆耍滑头的奴才,你笨不说笨,反说什么不敢答!今天朕非让你答。你说,武英殿大学士潘世恩恳请致仕朕应该怎样做呀?”

肃顺眼珠子转了转道:“回皇上话,奴才以为,潘世恩已历四朝,朝中再无二人可比。已经八十高龄,致仕自无不可,皇上理应恩准。只是……”

咸丰帝急道:“你快说只是什么?”

肃顺答:“只是待遇不可依老例,要优厚一些,这样才不会让那些老臣寒心。”

咸丰帝眯起眼睛自言自语道:“按我大清官制,官员致仕或丁忧,不再食全禄,只一次拿出若干俸银即可。这潘世恩已历四朝,家财自是有一些的,只是……”猛地睁开双眼:“肃顺,你这个狗奴才,不准和朕绕弯弯!你说具体点儿,究竟怎么办才算优厚?”

肃顺答:“回皇上话,奴才以为,可以破格,赏潘世恩食全禄!”

咸丰帝一怔,接着便坐回案边,道:“陈孚恩算不算擅审大臣?”

肃顺低头回答:“奴才说句大胆的话,皇上您别生气。穆彰阿当权以来,结党营私,飞扬跋扈,在朝中结怨甚深。陈孚恩作为他一手提拔的爪牙,不管算不算擅审大臣,都应该剔除军机,着令回籍养病,以消民怨。”

咸丰帝一笑道:“他陈孚恩牛高马大的哪里有什么病?”

肃顺答:“照常理推算,陈孚恩的母亲已九十高龄,皇上可以恩准他回籍尽孝心。大清以孝治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