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读佛即是拜佛:六祖慧能传
914800000065

第65章 拜佛就是拜自己,禅宗由此兴盛

宝林寺,六祖圆寂十多年之后。

一枚黄叶从高高枝头飘然而下,落在了树下默然静坐的一位青年比丘头上。一只蝴蝶翩跹而来,摇摇摆摆栖息他的肩头。左前方,站在供奉六祖肉身的木塔下的首座和尚将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他不禁摇摇头,轻轻叹了口气。他犹豫了片刻,最终还是走了过来,关切地对寂然独坐的青年僧人说道:“希迁,你又在这里坐了一天了吧?是不是又没有吃饭?唉——师父六祖大师已经去世十多年了,你这样整天枯坐着有什么用呢?”

两行清泪从希迁脸上潸然而下:“六祖圆寂之前,嘱咐我要好好寻思。我现在不过是秉承大师的遗训罢了。”

伴随着六祖慧能的圆寂,时年13岁的希迁的金色童年便悄然落下了帷幕。出家伊始,业师便溘然而逝,这不啻幼年丧父,其悲怆,其凄凉,可想而知。因此,在失去了精神依怙之后,希迁一直在痛苦地彷徨、求索。每天总是这样默然独处静坐。一晌,一日,甚至连续几天,忘记吃饭,忘记睡觉,只是这样默默思索着,思索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十多年漫长岁月,就这样浸满了“寻思”的苦涩,小沙弥也在如云似雾的思绪中悄然长成青年比丘。

首座和尚说:“你总这样一个人苦苦思索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大师兄行思在江西吉州青原山开法,他的见地高拔时辈。要不,你就寻找行思去吧。”

“大师兄,行思?去寻找行思?寻……思……”

“对呀,六祖让你‘寻思去’,明明就是让你寻找行思去呀!”

希迁,希冀迁徙;树挪死,人移活,迁移,变迁,就有新的希望!

希迁像一只脱困的雄狮,仰天长啸一声,绝尘而去。

希迁日夜兼程、千里跋涉来到吉州青原山。前面,不远的地方,那片绿树掩映着的古老殿宇,就是行思大师传禅的静居寺了。

蓝空辽阔,白云悠然,青山叠翠,碧水清冽。高高山门之前,一抹红墙之外,灼然开放着大片黄灿灿的油菜花。清风徐来,金浪起伏,馨香浮动。最美妙的是,花海簇拥之中,金浪漂浮之上,赫然站着一位老和尚!

他弯腰,弓背,垂首,头上还顶着一只硕大的斗笠,使人无法看清他的面容。其实,谁也不会去注意他的面孔,他已经进入了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全部心神都集中在手中的锄头上。他徐徐挥动着锄头,一心一意在大地上劳作。不知是风的轻拂带动了他的舞蹈,或者满园黄花随着他锄头的律动一起舞蹈,反正他早已与周围的一切融汇成一体,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神韵。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和谐,似乎若是没了他的存在,天便不再湛蓝,云便不再舒卷,风便不再吹拂,花便不再芬芳……山川大地因为有了他而生机盎然;而他,因了周围的一切,生命才有意义。

他,是画家妙笔生花、画龙点睛一样描绘而出的神韵,还是沉沉大地、郁郁黄花幻化而出的精魂?

希迁被眼前这幅活生生的、司空见惯又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情景感动着,心灵深处有一种朝阳喷薄欲出、岩浆即将迸发的跃动。天哪,十几年来,他苦苦寻思、苦苦追求的禅之神韵、禅之真谛,不就存在于这最简单、最平凡、最和谐的生活中么?!自然,和谐,就是禅的韵律。

希迁脸上洋溢着梦幻般灿若朝霞的微笑,一步步走向田中劳动的老僧。老僧头未抬,手未停,轻轻问道:“你是谁?从哪里来?”

“您是行思大师吧?我叫希迁,从曹溪来。”

行思不禁抬起头,看了这个青年比丘一眼,问道:“你从曹溪来,带来了什么东西呢?”

行思说着,随手拈起一朵小小的野花,插在了斗笠上。

就是这样一句看似平常的话语,一个不起眼的动作,却蕴含着铺天盖地的禅机,直接现示出禅的心要。最初,佛祖就是这样拈花,迦叶发出会心的微笑,不可思议的禅从此开始代代薪传。穿越千年时光,禅的心髓依旧像元初一样灵妙。因而,当年在曹溪,六祖慧能就是这样启发怀让的;而今,行思也是这样昭示希迁的!

希迁看着行思大师头上毫不起眼的小花,心有灵犀一点通。于是,他内心深处那硕大无朋、璀璨无比的禅之花蕾灼然开放!他宛然一笑,说道:“我带来的东西,在参礼曹溪六祖前便早已具足了。”

是啊,人人本具的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如同那朵小小野花与这遍地黄花一样,它们都蕴含着芬芳,都天然具有甘甜的蜜浆。

果然,就有一只蜜蜂从灿烂的菜花丛中振翅而起,轻轻落在了行思大师头顶的野花上。行思却不肯轻易放过,冷冷说:“既然在参谒六祖之前便早已具足了,那么,又何必大老远跑到曹溪,去麻烦师父他老人家呢?”

希迁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野花上采蜜的小蜜蜂,嘴里轻轻说道:“假如我不到曹溪,不去参拜师父,又怎么能够知道,自己的佛性本来就已经具足呢?”

是啊,如同他不来寻找行思,怎么能发现这一切呢?

闻听此言,行思大师的老脸灿烂成了一朵盛开的菊花。他摘下斗笠上的野花,递给了希迁。如同一千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递给大迦叶尊者金莲花一样……

从此,希迁投在行思门下,成了青原山上的一只金色麒麟。

后来,希迁在南岳衡山大开法门,世称“石头希迁”。他与同时期在江西传禅的马祖道一,共同开创了禅宗狂飙突进的崭新局面。这两座中国禅宗史上的巍峨高峰,或许只有同时代文学领域的李白、杜甫堪与媲美。马祖道一机锋峻烈,大机大用,恰似蛟龙闹海;石头希迁深邃绵密,清高孤傲,宛若凤鸣云霄。他们两人并世而出,湖南衡山孤峰突起,与江西洪州选佛场相互辉映,蔚然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大奇观。

十影神驹立海涯,五色祥麟步岸天。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马祖道一在江西大开法门,千锤百炼打造的禅僧个个铜头铁臂,龙腾虎跃,闯关夺隘,大机大用。

孤峰高千仞,只许明月临。石头希迁端坐南岳绝顶,门风孤峻,目光犀利,经他印可的弟子,人人保任功深,仙风鹤骨,非同凡响。

其后,马祖门下诞生了沩仰、临济两大宗派,石头座下演化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大支流,中国禅宗,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璀璨的智慧花朵……

六祖慧能:顿悟成佛的砍柴人

他只字不识,但他的语录被尊称为“经”——《坛经》,这是佛教除释迦牟尼所说的语录之外,唯一被称作“经”的佛学著作。甚至,近代大学问家钱穆也认为,它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白话文作品。

他是一位樵夫,可是,像王维、白居易、柳宗元、苏东坡、黄庭坚……无数这样的大文学家、大艺术家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争相投到他的后辈弟子门下,奉他为祖师。

他是被人称作“南蛮子”的编氓,然而,贵为女皇的武则天以及唐中宗数次下诏请他进宫,要礼拜他为国师,却被他拒绝。

他仅仅在寺院做了八个月的苦力,却一跃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千百年来,他的思想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还传播到世界很多国家。

他,就是慧能。

慧能(公元638~713年,也称惠能),是唐代著名的佛教改革者,中国禅宗实际上的创始人,我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思想家。他出身贫寒、目不识丁,却在24岁时,以行者之身,成就佛道,遭人追杀,被迫隐姓埋名15年……

是他将达摩撒下的禅的种子培育成了参天大树,并使之蔚然成林;是他实现了印度佛教中国化,玄学佛教生活化,贵族佛教平民化,都市佛教山林化,义理佛教实用化;是他对传统佛教进行了重大改革,高扬“顿悟成佛”的大旗,风行草偃,不但使禅宗其他流派尽归其宗,而且,他所创立的禅法,几乎成了汉传佛教的代名词——所谓中国佛教,其特质在禅。其后,禅宗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大师辈出,五家七宗相继建立,开创了光耀千秋的辉煌局面。

他,慧能,其历史影响之广大,思想之深邃,可与“孔、孟”相媲美,堪与“老、庄”互比肩。

白居易对禅心空灵不理解:“心中污浊不可有,清净念头也不能存留吗?”兴善寺惟宽禅师说:“金屑虽贵,入目成翳。”

有人问庐山归宗寺的道全禅师:“什么是禅?”他回答:“待到雪消后,自然春到来。”

康熙皇帝指着桅帆叠影、舳舻相继的长江问:“这条江上有多少条船?”镇江金山寺方丈香磬禅师伸出两根手指头:“不多不少,两条船。”康熙追问:“一眼望去,江船何止百条、千条!怎么能说只有两条?”“一条为名来,一条因利去。”香磬禅师说。

乾隆爷到常州天宁禅寺视察,方丈眼开禅师说:“我们就以坐禅来迎接圣驾吧。”因为僧人在禅堂坐禅之时,任何人不得打扰,包括皇帝在内。

乾隆爷知道眼开禅师是开悟的祖师,要封他当国师。眼开禅师展颜一笑,双腿一盘,两眼一闭——圆寂了。

这就是禅,禅的智慧,禅者的态度,禅者的风采。

以慧能为创派祖师的禅宗,在盛唐时期异军突起,使得整个东方文化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各个层面、各个领域无不受其影响,受其渗透。画蕴禅意品自高,禅是诗家切玉刀。中国传统文化从诗歌到绘画,从音乐到雕塑,正是因为禅的介入,引发艺术领域火山爆发、高原崛起式的突变,从而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禅宗远在唐、宋时期便传到了邻国。越南独立的开国元勋,就是一位禅师。日本更是把禅宗当作其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可以说,禅的精神,渗透到了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来,西方也多次掀起禅学热潮,坐禅中心遍布欧美……

慧能在思想史、文化史,古今中外的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慧能从一个不识字的樵夫,成为享誉青史的一代宗师,被西方人称作“东方耶稣”,这个独特的历史现象,很是令人回味!

种种文献记载,慧能闻听了《金刚经》中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开悟了。毋庸置疑,六祖慧能系天纵英才,然而,他的天赋、他的思想,与他特殊的经历密切相关。他三岁丧父,从小以打柴为生,正是苦难的塑造与大自然的启发,使得他具备了从生活中领悟禅机、由自然现象契入宇宙真理的基础。

因此,本传记透过神秘的宗教氛围,从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人的角度来描述慧能的形象,并从中探索出慧能独特的禅学渊源。也就是说,我力图描绘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是怎样像释迦牟尼那样顿悟成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