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殿试结果
到了收卷时间,太监们都上前收起了贡生们的卷子,还好殿试只考实务策一道,答题也不是太复杂,虽然时间有点急,但还是来得及让贡生们基本做完的。
等收了卷,王维没有闲着和一干内阁大学士、翰林院官员移驾到了文昭阁评点考卷。往常殿试都是殿试完毕后,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但王维感觉如今时间无多,所以能省则省,就有了这一次的匆忙的读卷。
不得不说能考上贡生的都是很不错的精英,特别是此次科举放宽了限制后,中举之人都是脑子活泛的精明之人,不像往年八股科举最后选中的都是些呆板只知道死板硬套、脑壳也不活络的人。
要知道科举是很好的一种取士制度,但八股却是一切罪恶的来源了!
著名的明朝学者宋濂形容过八股选出来的某些人才,“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也就是说这些所谓的人才都是些神经质患者,活脱脱一副的白痴面孔!
八股,这是一个很值得一提的现象,八股可以说是明朝的发明创造,这套玩意自朱元璋起,到明朝中期发展完善,影响了后来近五百年的知识分子,不可不说。
学子们的考试科目分为三场,第一场考经义,也就是四书五经,第二场考试实用文体写作,第三场靠时务策论,也就是给你个事情让你分析,颇有点应用文的意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经义,这是取士的关键。那时候的考生们不像现在的学生,考试前要复习很多内容,对他们而言,只要背好四书五经就行了,题目只能在这里出,不可能有别的题目。范围相当小,背起来容易,而且写文章时有规定的字数,一般不超过五百字,不象现在的某些命题作文动不动就要千字以上,这么看来,当年的考试似乎要容易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八股的关键在于格式和个人发挥,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几个部分,其中精华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个部分你不能随便写的,必须用排比对偶句,共有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这种写法十分古板,你想多写一个字也不行,真是害人不浅,很多人都是一边写一边乱编,只为了凑字数,达到对偶的效果,文字表面上看,十分整齐,细看下内容,废话满篇。痛苦的不仅是考生,还有出题的老师,四书五经只有那么多字,各级考试都从里面出题,而出过的题一般是不能再用的,于是老师们奇计百出,把四书五经上下句割裂开,单独拿来出题,如把一句话斩头去尾,只用中间的几个字拿来考人,这种语句不通,张冠李戴的词句,连老师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何况学生呢结果就是糊涂考糊涂,出题的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考试的人也不知道,这样考出来的是什么人才?
八股说到底是一种形式而已,就算古板,应该也不会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
但是别急,明朝统治者们还有杀手锏,这一招才是最厉害的,让流传了千古的科举彻底的变了味。明朝规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须仿照古人立言,要按照圣人的思想去写文章!
这个圣人是谁涅??
朱熹,朱‘二’圣人!这位差点成为朱元璋祖先的圣人到底是什么货色呢,他一贯主张天理为本,要牺牲人欲,那句著名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他思想的体现。这样的一个人满嘴仁义道德,按说应该是个道学家,但他还有一个爱好,就是扒灰(不懂的可以去查书),搞大了他儿媳妇的肚子。有这种行为,称呼他为禽兽也很贴切。
就是这么个败类,居然被当成圣人,他曾经给四书写过注,也就是标注他自己的理解,然而这些理解被统治者看上,要求所有的学子必须按照朱圣人当年的思维来答题。
天可怜见!朱圣人当年可能在上茅厕想出一句,写下来,吃饭时又想出一句,写下来,本来就作不得准,而过了上百年居然要所有的人按照他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简直是一种折磨!这可就苦了明朝学子们,叫天不应,谁知道这家伙当年到底是什么样的思维,只能自己慢慢猜,慢慢把握,所谓搞不懂就问人,搞得懂就教人,实在没有人懂就去问神,对这些学子而言并不只是玩笑而已。
所以有明一朝无数考生午夜梦回,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就是朱熹那并不俊朗的外貌和并不魁梧的身材,久而久之,有些醒悟过来的人就开始问候朱熹的父母及祖先,似乎这样才能迸发才思,才能出口恶气!
问题在于骂完后还是要考啊,不考就没有官做,这是实际的问题。在固定的思维,固定的模式下,明的学子们开始完成他们的文章,让我们不得不惊叹的是,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下,考生们仍然写出了很多锦绣文章,历史上曾出过几篇八股状元文,文辞优美,立意深刻,想到这些文章他们是在如此多的限制下写出的,实在令我们这些后生晚辈佩服不已!跟这些人相比现在的高考状元都可以被归为废物了!
这些优秀八股文的作者巧妙的利用既有规则,在有意无意间插入自己的观点,并运用优美的词句表现出来,他们无疑是这场规则竞赛中真正的成功者。
八股考试的弊端是很多的,选出的人才很多都是书呆子。但八股文还是有一定用处的,比如吴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曾经写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可见,八股文是很多文体写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限制下,很多优秀人才更能脱颖而出,如后来的徐阶、高拱、张居正,哪一个不是八股文拿高分的?这些人才是高手中的高手。
总的看来,这一制度还是弊多利少,禁锢人们的思维,害人不浅啊,其影响深远,直到近代,人们还以考过八股为荣,比如陈独秀和当时的北大校长蒋梦麟都是前清的秀才,陈独秀曾经问蒋梦麟考的是什么秀才,蒋梦麟回答是策论秀才,陈独秀非常得意,哈哈大笑,说自己考的是八股秀才,比策论秀才值钱。蒋梦麟连忙作揖。大家从中可以看到,八股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如今王大官人一意孤行的放宽了限制,以至于此次殿试出现了很多美文!当然有实用的,也有只知道狂拍马屁的。
内阁和王维都比较注重那些实干派,而礼部官员和翰林院都比较青睐那些狂拍马屁的锦绣文章。两方为了名额一个个大眼对小眼,吵得不可开交,一个个引经据典的,说的头头是道,不过在场的人中只有王大官人听的头昏脑胀。王大官人虽然不会引经据典,但这厮也会胡搅蛮缠,扯东扯西的将礼部官员和翰林院绕的七荤八素的。最后一个个的嗓子都吵哑了,伸着大舌头跟癞皮狗似的。
最后两方妥协提名了几个即实用文辞也不错的文章,这些文章获得了两方的一致通过。此次恩科科举的最后排名是状元方以智,毕竟这厮有资历、有才华、又有经验做过两年官,最难能可贵的是这家伙是个忠君外加愤青,品质极佳,毕竟农民军对他严刑拷打到“两髁骨见”的地步,但他始终不肯投降,可以说让众人一直叹服,获得了众人的一致认可!
本来这家伙已经是官员了,但王维知道这家伙的才华,所以在他从北京逃回来后,并没有重新给他官职,而是让他从新科举。这也算是镀金吧,因为王大官人打算重用他,按照他以前的科举成绩是不可能给他太重要的位置的!
榜眼则是南京本地一士子丁寻欢,这厮虽然浮夸点,但毕竟是南京本地的,如今为了鼓舞民心,肯定也要在三甲中提名一个南京的。
而且这厮的文章中马屁拍的极佳!拍的王维和一帮子大臣都以为自己是圣人再世呢!于是乎这厮上三甲之榜了!
至于榜眼则被王维坚定的给了王夫之,王维对这家伙是越看越顺眼,再加上他的才华本就不错,又与自己同姓,肥水不流外人田那!
至于其他几个王维推荐的人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排名,让王维甚为满意。
当天放榜之后,整个南京沸腾了,一整天南京城里鞭炮声恭贺之声连绵不绝,此次恩科科举让民间大震,使得动荡不堪的局面有了明显的缓解。而王大官人也如愿以偿的使得朝廷中注入了一批新鲜血液,他相信这批新血会给糜烂的南京朝廷增加些许活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