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职场重生之俯览世界
9407900000148

第148章 大学

第二章大学

不好意思,昨天有事情要去做,一天都没空下来,我上学暂时没存稿,所以,如果后面有机会一定给大家补回来。

石油的问题急不来,现在只能算小打小闹,虽然布S的关系算是打通了,不过还是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其实说实话政客和婊子的区别不怎么大,如果事情对他们有利,他们可能会毫不犹豫的做,可是如果一旦事情对着向他不对的方向发展,那么之前他所作出的承诺那估计就全是放屁。

只能等待一年之后的战争爆发,那个时候在凭借这段时间和布S打好交情之后,拿到一定的份额,就算是不能让布S完全兑现当初的承诺,可是拿到一些还是不成问题的,现代社会,一个人的当权时间也就是那么一点,虽然退下来之后也会有一定的权力,会有影响,可是毕竟会削弱很多,所以布S应该不至于完全的毁约,人都是自私的,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真正的大公无私。

而铁矿石现在急也急不来,也还得布S那边的关系稳定之后,在借由他的手打通澳洲的关系,到时候在插手那才是良机,铁矿石对华夏的影响可以说极其的巨大,而其中最大的阻力明面上是澳洲,其实根本在于西方诸国不希望华夏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发展经济和科技,暗中是绊子的结果。

原本打算在零一年读一年高中之后就直接到大学去,可是思来想去的徐康觉得自己没有必要那么早就去大学,年龄太小和他们相处在一起就会变得很别扭,就算思想能够跟得上他们,但是真正能够交流的问题会变得少很多,而徐康暂时决定过一年再去。

这段时间徐康已经悄然发育到了一米六的高度,光是外形看上去还是偏瘦的,体格略显单薄,但是对于他这个年龄的人来说已经算是发育超好的,零一年算是继续在高中继续度过时光,而零二年的夏天徐康才去参加升学考试。

具体记不太清楚大学不在由国家分配工作是在什么时候,但是大概也就零几年,那一代的学生是极其悲剧的,比他们之前的学生,在他们上小学的时候,中专都能分配工作,当他们上到初中的时候,高职能分配工作,他们慢慢的来到高中,却是到了大学才会分配工作,而当他们进入大学,大学不再分配工作,需要他们自己去找工作,这就好像是一个他们无限追赶的线,但是却永远赶不上的终点。

刚结束分配制度的前面几年,大学生虽然因为扩招显得不那么货真价实,也不在那么抢手,可是自己找工作的就业率是货真价实的高啊,而越到后面越是开始贬值,每年的大学生毕业未能找到工作的数量人数逐渐的上涨,每年几乎以年百万的速度增长。

而大学生也从一种宝贝的东西变成了遍地都是的地摊货,大家注重文凭的观念开始转变,不在只是由一张简单的文凭作为是否录用你的依据,更多的是要观看你的本事,会有一段很长时间的试用期,期间如果你合格那么就能获得这个岗位,而浑水摸鱼的分子则会被无情的清理出就业队伍。

这也开始导致对于上大学的一些新的争执,不少的人开始质疑是否大面积的扩大大学层次是否存在问题,毕竟我们都清楚的看到大学生出来很多时候都是三无产品,而这些三无产品却占用了大量的资源。

一个大学生简单的读个学士学位,一路上没有任何的问题,没有留级和复读之类的事情,也需要差不多十六年左右的事情,而一个人富有活力的时间也就那么短短四十多年,有些长久一些的也就五十年左右,当一个人到了六十多岁之后,不可能在精力繁盛,所以很多人质疑用差不多二十年事情拿去挥霍,最后出来却还是一样的三无产品到底值不值,你要问那三无,一无本事,二无经验,三无社会的交际经验。

而华夏的富翁绝大多数都是发的制度漏洞的财富,有多少已经功成名就的老板们是读过大学的,那些做大做强的企业有多少董事长是上过大学的,这种理念深深的在人们心中种下根,所以大学无用论开始有了市场。

而华夏虽然贵为世界前几的经济大国,但却不是经济强国,人均GDP只能排到世界中间的位置,而这种人均GDP却要负担世界上读书人均分担的债务的前几名,这种收于与承担的风险不成比例的结局就是很多家庭都是倾尽全家之力去供养一个大学生,几乎是拿现在的一切去赌未来。

而未来这个东西是最不可靠的,未来是一个又一个今天组成的,就好像历史是一个接着一个的昨天串联而成的,中下阶层的家庭年收入也就一万多,如果要供一个孩子到大学这些年下来的时间所需要的花费差不多二十万。

这就好像是一场极具风险的赌博,所谓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读书的,古时候不是有朱门酒肉臭,寒门冻死骨。寒窗十年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能看出什么,无疑是读书的人那么多,但是成功的却没有几个,要不然大家都去读书了,很多人并不适合读书,他们更适合去干其他的职业。

要不然华佗也去考科举而不是成就史上无人能及的医术,要不然鲁班也去入仕,那很多精密的古代仪器也只能淹没在历史之中,你会说当时没有科举,是的,但是却有其他的推荐制度,而一个人如果都能读懂书,每一个人都适合读书,何来士农工商这种带有歧视的观念呢。

正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读书,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反曲星下凡,用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一个根本以读书为出路而没有出路的未来,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浪费,所以不少的家庭开始反思到底是坚持将读书这条路一走到底还是可以换个法子去想想给孩子安排些道路。

华夏不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资源的分配极其的不合理,所以学校的资源永远都不是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打破头颅想进入重点学校的原因,重点代表着什么,代表着升学率,代表着可以让孩子享受更多的教育。

老师也是更多的希望能够进入重点学校,这样他们的工资和其他补贴都可以高很多,而重点学校的学生相对于其他的学校的学生自身的基础就要高一些,这样更加容易出成绩,同时老师也不用那么劳累。

先富起来的人可以享受更多的资源,而那些中下层的人士只能享受很普通的教育,这些教育制度的差别也使得很多花费了大力气的家庭得不到他们应有的收获,而国家一直在提倡教育改革,教育的创新。

教育的改革这个口号已经喊了几十年了,而对应的方案起码不下数十种,每一种很多时候都会流行一段时间,然后被抛尸荒野,大家讨论好之后又抛弃,抛弃之后再接着讨论别的方案。

所谓以柔克刚,在他们看来只要过得去就行,而教育这些事情更多事情是全民努力的结果,这是一个整体社会的效果,不是某一个阶层所想改变就能改变的,如果上面的想改变,发下来的命令得不到下面很好的实施,过几年换了领导,而领导也会再次改变思路,而下面的想改变,上面的不发话一切都是徒劳,而在这个什么都以数字为大的国度里面,需要从根本想改变延续了一千五百年的科举制度实在是有些困难。

关键在于大家都没办法找到一种可以更好代替他的方法,虽然学习不一定出头,但是作为寒门的大多数我们,对于推荐这种制度更是无法适应,推荐这种制度有时候也有他的好处,这个世界不乏偏才,很多都只精于一方面,可是大多数都是碌碌为无,几乎鲜有特长,如果一旦荐举那么一辈子几乎都没有出头之日。

无论学习中存在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更多的困难和不公平现象,大家都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口头说说,大家都无力去改变一个已经存在久远的规则,每一次打破传统,必然会使得很多人受到影响,就好像商鞅打破了原有的制度,使得一大批的贵族礼仪受损,虽然最后他成功了,可是他并没有落得一个好下场,作为秦国强盛最重要的一个助手,最后却使得那么悲惨,这都说明改革必然会流血,而这个已经自私化的社会,大多数都选择明哲保身,不明哲保身的也会被排挤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