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4 幸福并不远:天涯近在咫尺
人生快乐就在生活本身上。就在活动上,而不在有所享受于外。
——《合理的人生态度》
有人说,最美的风景在远方,所以去远方吧,到了那儿就可以享受幸福的生活了。但是,远方本就是一个虚幻的词,正因为无法到达,所以才会给人造成无限美好的幻想空间。这种幻想能给人带来美感,却是不能长久的,如果一个人的生活果真在黄粱梦中度过,那么梦醒时分,恐怕就汗涔涔而泪潸潸了。
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生快乐就在生活本身上”,这不是遥远的虚无的,而正是每个人实实在在的活动。人生也没有什么责任可负,若是有,那也是“当下自己所责之于自己的”。
当清晨起来对着朝阳伸个懒腰,当看到枝头萌发了新的花蕾时,当在深林中漫步听到鸟鸣传来,当遇到一个陌生人对你点头微笑,这些零碎的细节就是我们生活的灵魂啊!憧憬,是一种幸福;但是如果把憧憬当做了普遍的姿态,那么渐渐地,就会感到眼前生活的呆板与无趣,背离了幸福的真谛。
一条不宽的河流从峡谷中流经小镇,河水的这边是一群凡夫俗子,整日忙忙碌碌;河水的另一边则住着和尚,整日诵经打坐。
凡夫俗子们看到和尚们每天没有烦恼,无须为琐事烦扰,十分羡慕;而和尚们看到凡夫俗子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闲暇之时可以畅谈古今,也十分向往。日子久了,到彼岸去就成了他们共同的梦想。
终于有一天,他们达成了协议,去过对方的生活。于是,他们满心欢喜地来到彼岸,凡夫俗子们过上了和尚们的生活,和尚们过上了凡夫俗子们的生活。但是没过多久,成了和尚的凡夫俗子们就发现,原来和尚们的日子除了清淡,更多的是让他们无所适从的枯燥,曾经在他们看来的悠闲自在现在却让他们无所适从,于是又怀念起世俗的生活来;而在河流另一边,和尚们也体会到,他们根本无法忍受世间的种种烦恼辛劳,也不知道如何去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于是也怀念起做和尚时的种种好处。又过了不久,他们各自心中又开始渴望着:到对岸去。
即使到了对岸又如何呢?还是会再次开始新一轮的厌烦与追逐。他们还是没有学会享受自己的生活。当人的心中空空的时候,才会不断地向外去找寻;而每次在找寻的时候,就忘记了眼前伸手可及的幸福。
有一次,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幸福?”
苏格拉底说:“穿越这片田野去摘一朵最美丽的花回来,但是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而且你只能摘一次。”
许久之后,柏拉图捧着一朵比较美丽的花回来了。
“这就是最美丽的花了?”
柏拉图说道:“当我穿越田野的时候,我看到了这朵美丽的花,我就摘下了它,并认定了它是最美丽的。而且,当我后来又看见很多很美丽的花的时候,我依然坚持着我这朵最美的信念而不再动摇。所以,我把最美丽的花摘来了。”
“这,就是幸福。”
又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生活?”
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让他在途中要取一朵最好看的花。
柏拉图有了以前的教训,充满信心地走了出去,但是过了三天三夜他也没有回来。苏格拉底只好走进田野里去找他,发现他已在树林里扎起了帐篷。
苏格拉底问:“你找到最好看的花了么?”
柏拉图指着边上的一朵花说:“这就是最好看的花。”
“为什么不把它带出去呢?”
柏拉图回答道:“我如果把它摘下来,它马上就枯萎。即使我不摘它,它也迟早会枯。所以我就在它还盛开的时候,住在它边上。等它凋谢的时候,再找下一朵。这已经是我找到的第二朵最好看的花了。”
“你已经懂得生活的真谛了。”
人生就是柏拉图走过的那片田野,没有回头路,而幸福就是在你眼中最美的那朵花。也许实际上它并不是最美的,但是对你而言,与它时刻守护在一起,也就守护住了幸福。守护的定义就是像柏拉图那样,无论它盛开还是凋零,都陪在身边,而不是在享受它美的同时再去找寻其他的花朵。要知道,幸福很脆弱,如果你把它摘下,携带着它去找另外的花儿,那么它很快就会枯萎。
因此,梁漱溟先生说:“要改求那求生活美满于外边享受的路子,而回头认取自身活动上的乐趣,各自找个地方去活动。”
每个人眼中对美的定义不同,守护的幸福也不同,但是只要相信这就是你所寻求的那朵花,那么你就不会再去向往着彼岸的美景,因为咫尺之间,已有芳草生香。“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幸福原来很近,如果一直看着远方不停地寻寻觅觅,难终其一生,恐怕也无法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