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3 精彩生活,只在一颦一笑一呼吸
儒家圣人让你会要在他整个生活举凡一颦一笑一呼吸之间,都感动佩服。
——《道德为人生艺术》
请在每一朵昙花之前驻足,为那芳香暗涌,依依远去的夜晚留步;他们说生命就是周而复始,可是昙花不是,流水不是,少年在每一分钟的绽放与流动中,也从来不是。
席慕容的诗歌多么美啊!生命不是周而复始的,虽然花开会有花落,但是下一秒的花跟现在都已经不同了,更何况新开的花呢?纵然相似,也不是原来枝头的那一朵了。而人呢,如果在这个瞬间不能展现自己的精彩的话,谁知道下次还有没有机会呢?人也只是绽放与流动在分分秒秒之间罢了。
梁漱溟先生认为,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就在于他把生命中的点点滴滴都能发挥得精彩,因为滴水藏海,每个瞬间都蕴藏着生命的意义。“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把无限放在手上,永恒就在刹那间收藏!”生活本就在刹那之间。
有一天,如来佛祖把弟子们叫到法堂前,问道:“你们说说,你们天天托钵乞食,究竟是为了什么?”
弟子们都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世尊,这是为了滋养身体,保全生命啊!”
佛祖问:“那么,肉体的生命到底能维持多久呢?”
一个弟子迫不及待地回答:“凡俗之人,有情有欲,这样的生命平均起来大约有几十年吧。”
佛祖听了,摇了摇头说:“你并没有明白生命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另一个弟子想了想,回答道:“人的生命就在春夏秋冬之间,春季萌发,夏日盛开;秋季零落,冬日归于尘土。”
又有一个说:“生命就如同浮游一样,朝生暮死,存于世上不过是一昼夜而已。”
佛祖笑了笑,但还是摇头说:“你们觉察到了生命的短暂,但是这种短暂也只是表象而已,并非真谛。”
弟子们都沉默着思索,有一个抬起头说:“其实,生命就像是荷叶上的露珠一样,看起来晶莹美丽,玲珑剔透,但是一旦触及到阳光,很快就干涸了,无迹可寻,就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
佛祖依然笑而不语。
弟子们面面相觑,然后继续思索着答案。
这时,一个小弟子怯生生地说道:“依我看,人的生命恐怕是在一呼一吸之间吧!”
佛祖听后连连点头微笑,说:“对了!对了!人的生命在于呼吸间。你体会到了人的生命的真谛。这一呼一吸就是人的生命。不要以为生命可以用露水的一瞬间或者浮游的一昼夜或者花草的一季节来衡量,它更不是烦人的几十年,而是指在一呼一吸之间。”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而彭祖却能活八百多岁。它们的生命虽有长短之别,但是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而已。即便生命短暂,却是按照自己心中所愿的方式去过的,那种冗长但却总是令人感到倦怠的生活可以与之相比呢?
一个男人在森林中被一只老虎追赶,慌乱之中掉下了悬崖。庆幸的是,在他在跌落的过程抓住了一棵生长在悬崖边的小灌木。离头顶不远处,那只老虎依然虎视眈眈地盯着自己;他低头一看,悬崖底下还有一只老虎等着自己落地;更为糟的是,有两只老鼠正忙着啃咬这颗负载着他生命的小灌木的根须。他自觉已无生望。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发现附近的峭壁上生长着一簇野草莓。于是,他伸出手,摘下草莓,塞进嘴里,由衷地叹道:“多甜啊!”
危险在前,危险在后,但是现在却是可以享受的。并非是不顾前后,而是此刻既然无法左右将来的命运,不如索性给自己找寻一些生命的乐趣。至少在品尝野草莓的时候,这个人的心中满是欢喜。
梁漱溟先生最讲究生活的情趣,在他看来,能够在当下活得如此精彩有趣,生命就有了意义。他认为这种生活就是道德的——可见道德并非怅然所认为的那样枯燥。他说:“我们所谓道德,绝非现有客观的道理存放在那里,然后我们人遵循着去走”,而是“听任直觉的冲动,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失之东隅,便只能收之桑榆。逝者如斯,人不可能再回到从前去更改不满意的既定事实。错过了昨夜的昙花香,错过了如水的月色,就错过了一场美梦,不知什么时候,发现青春悄然已逝,无迹无痕。所以,有人说,应该把每一点都当做最后一天来过,这样人才会更加用心地生活;如果可以的话,就听从梁漱溟先生所告诉我们的,抓住生活中的每一颦,每一笑,每个呼吸,把生命的分分秒秒都当做一颗流星吧,让自己璀璨地绽放,擦亮生命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