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行者有道,化解坎途疑云
人生路途之中,往来相逢多少人,其中又有多少磕磕绊绊?那些令我们困惑不解的疑云,其实并非无解。那些矛盾冲突,或许只是因为固执地守着自己的位置,而不愿相互体谅。如果能够相互倾听,彼此通融,并把自己分内之事都做到尽可能完美,旅途自会通达。
1 冲突来自自以为是
冲突之所以由起,即在彼此都自以为是。
——《对异己者的态度》
在美国,竖起大拇指是用来表示支持和赞同,向对方表示“干得好”或者“棒极了”。然而,在澳大利亚,如果大拇指上下摆动,是对别人的侮辱。北美人用竖起的大拇指表示要求搭便车,但在尼日利亚等地,这个手势却被认为非常粗鲁。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一套语言,如果在交往之中,都想当然地按照自己所理解的方式去做,那么可想而知,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误解。原本谁都没有错,但结果却是对谁都没有好处。不仅国家间如此,每个人也都是按照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去行动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同样的行为却在不同的人那里产生不同的味道。如果都按照自己所认为的“对”去行动,结果不可能令人满意。
梁漱溟先生就说:“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起冲突,往往是因为双方都自以为是,自己自信太多,又以鄙薄的态度去看对方,因此我不容你,你不容我。”
自以为是的人看着是自信太高,实则是眼界太窄,阅历太浅。
布鲁诺信奉哥白尼学说,说地球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小小尘埃,否定地心说。天主教会不仅指控他为异教徒并被革除了教籍,还建议当局将布鲁诺活活烧死。布鲁诺听完宣判后,对这伙凶残的刽子手轻蔑地说:“你们宣读判决时的恐惧心理,比我走向火堆还要大得多。”
公元1600年2月17日,布鲁诺在罗马的百花广场英勇就义。
用梁漱溟先生的话来说,这就是“最不能商量的态度”,不仅不能商量,天主教会反而用自己其他方面的权势,通过消灭布鲁诺的生命来维护自己的学说。他们不敢正视不同于自己的见解,他们施加在布鲁诺身上的刑罚正是他们软弱的表现。
现在,人们都已经知道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也不是。人对宇宙的探索本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否定才有进步。但是不同学说之间的争端,却最终以这种极端的方式终结,这正是人类的悲哀,天主教会也因此多了一层可耻的罪状。
真正商量的态度至少因为做到像泰戈尔说的那样:“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两个学生在一件事情上争执不下,相互说对方是诡辩,最后反而对什么是诡辩都搞不清楚了,于是就去向老师请教。
这位老师听了问题之后,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略作思考,然后提出了一个问题: “有两个人到我这里来作客,一个人很干净,另一个人很脏。我请这两个人去洗澡。你们觉得,这两个人中谁会去洗呢?”
两个学生都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那个脏的人了。”
“不对,”老师反驳说,“是干净人。因为他养成了洗澡的习惯;脏人认为没什么好洗的。现在,你们再想想看,是谁洗了澡呢?”
学生改口说:“干净人。”
老师又否认道:“不对,是脏人,因为他需要洗澡;而干净人身上干干净净的,不需要洗澡。”
他再次问道:“如此看来,我的客人中谁洗了澡呢?”
“脏人!”
“又错了,当然是两个人都洗了。“干净人有洗澡的习惯,而脏人需要洗澡。怎么样?他们两人到底谁洗澡了呢?”
学生迟疑地回答说:“那看来就是两人都洗了。”
“不对,两人谁都没洗。”老师笑说,“因为脏人没有洗澡的习惯,干净人不需要洗澡。”
两个学生不满地说:“老师,您每次讲的都有道理,可却又都不一样,我们该怎么解释呢?”
“没错,你们瞧,这就是诡辩。”
这位老师通过一个故事向学生传达了一个道理:看似矛盾的见解却有可能都是正确的。就像青白尼罗河一样,可以一水中分,二色并流。不要轻易地否定自己的见解,但是也应该多听听对方的意见,看看是否有合理之处再作出决定。
淡妆浓抹总相宜,有人爱环肥,有人喜燕瘦,各有各的主张,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非要把自己的标准强加在别人身上,一定会失望。毕竟,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黑与白两种颜色,你所代表的也未必是正义的、对的一方,所以不如宽容地去看待相反的意见。
按照梁漱溟先生的说法,探讨的时候,至少要在彼此的人格上相互尊重,在此基础上去探讨其他的问题。如果连这个共识都不能达成,争锋相对地纠缠在一些无解的问题上,就会像暖寒流交汇一样,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而双发都会受到无谓的冲击和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