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梁漱溟人生智慧书
944500000060

第60章 2 求而不得,思及师友

第十章2 求而不得,思及师友

朋友彼此帮忙时所应注意的,就是要以同情为根本,以了解为前提。

——《调整自己必亲师取友》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向人展示破茧成蝶后的自己,而很少愿意把还在茧子中挣扎的丑陋的自己放在太阳底下供人观赏。自己没有办法看清自己,找不到解决之道,又不愿意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不足,那该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一切消灭在萌芽状态。梁漱溟先生认为这时唯一的办法就是:“亲师取友。”师友,是那些既了解自己,又能够站在一定的距离之外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人。

梁漱溟先生说,朋友在帮忙的时候,“要以同情为根本,以了解为前提”。他懂得你为何会犯错,同时会勉励你走出困境,而不是一味地苛责,然后留下遍体鳞伤的你。就像一个医生,在医治病人的时候不仅要把毒瘤拔去,还应该敷上药。少了前一个步骤,不能治本;少了后一个步骤,伤口也许会因此而再难痊愈。在这个求治的过程中,若温柔地相待也能够帮助对方剔除心中的杂质,自然就更好了。

古代有一位官员被革职遣返,他心中苦闷,无处排解,便来到一位禅师的法堂。禅师静静听完了此人的倾诉,将他带入自己的禅房之中,桌上放着一瓶水。

禅师微笑着说:“你看这只瓶,它已经放置在这里许久了,几乎每天都有尘埃灰烬落在里面,但它依然澄清透明。你知道这是何故吗?”

官员思索良久,再看那水,恍然而悟说:“我懂了,所有的灰尘都沉淀到瓶底了。”

禅师点点头:“世间烦恼之事数之不尽,有些事越想忘掉越挥之不去。就像瓶中水,如果你厌恶地振荡自己,会使一瓶水都不得安宁,混浊一片;如果你愿意慢慢地、静静地让它们沉淀下来,用宽广的胸怀去容纳它们,这样,心灵并未因此受到污染,反而更加纯净了。”

官员闻言顿悟。

世间纷纷扰扰,追逐名利者会为名利之失而耿耿于怀,劳劳碌碌却不知道这背离了生命的真谛。官员身在这样的套中而无法想通,因此才转向禅师求解。佛家讲究慈悲为怀,普度众生,这位禅师洞察事态人心,也明白官员为何苦闷困扰,有心帮他。但他并没有直接戳破,而是借一瓶水,令他看清自己,究竟是何物扰乱了自己。这一剂良方,恰到好处地解开了官员心中的困惑。

很多时候,朋友就是身边的镜子,就是禅师手中的那瓶水,也许你不愿正视自己身上的缺点,但是他们会主动将它们指出来。“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些忠言虽然未必听得舒服,却包含着真挚的情意。

佩利在哈佛上学时,同伴们既喜欢他,又讨厌他。他天赋极高,但整天无所事事,花钱大手大脚,像个浪荡公子。

一天早上,他的一位朋友来到他床前说:“佩利,我一宿没睡,一直在想你的问题。你真是个大傻瓜!你家里那么穷,怎么承受得起你这么胡闹?我要告诉你,你很聪明,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我为你的愚蠢痛心,我要严肃警告你,如果你再执迷不悟,胡闹偷懒下去,我就跟你断绝来往!”

佩利大为震动,从那一刻起,他变了。他为自己的生活制订了全新的计划,勤奋努力、坚持不懈地学习。年终,他成了甲等生。后来,他成为作家、神学家,他的成就广为人知。

梁漱溟先生认为,“有时候一个严重的刺激,也是不可少的”,佩利的朋友就是给了他一番痛责。朋友的话,不啻于当头棒喝,敲醒了梦中人。没有这番话,也许佩利迟早也会看到自己身上的缺点,但是会不会太晚了呢?人的生命并不是无止无尽的,能够早日得知自己的瑕疵,早日剔除,才能在此后的交往中展现更为光彩的自己。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来点醒自己,同时自己也是别人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他们的面貌。梁漱溟先生特别提醒说:我们指点他的毛病短处的时候,应当是出于一个好的感情,应当是一个领导他、帮助他的意思。有时候,轻蔑或者嘲弄也会达到激励人的效果,也是必要的,但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应当以调理为主。作为朋友,至少在心里要怀有爱惜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