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梁漱溟人生智慧书
944500000078

第78章 附录:梁漱溟先生年表 (1)

附录:梁漱溟先生年表 (1)

1893年

10月18日生于北京。取名焕鼎,字寿铭,后改为漱溟。原籍广西桂林,曾祖一代移居北京。父名济,字巨川,举人出身,先后任清王朝内阁中书、内阁侍读。

1898年5岁

启蒙受教。父亲为他请了一位姓孟的塾师,在家教《三字经》、《百家姓》等。维新变法开始后,梁济积极响应,倡导新学。梁漱溟继读《地球韵言》。

1899年6岁

入中西小学堂读书。该学校是维新人士福建人陈铢创办,是北京较早的新式学校,既念中文,又念英文。

1900年7岁

中西小学因义和团运动与后来的八国联军入侵而停办,梁漱溟辍学在家。

1901年8岁

转入北京南横街公立小学堂就读。

1902年9岁

入北京蒙养学堂就读。该校是中西兼容、男女同窗的新学校。创办者为梁焕鼐(漱溟兄)岳父彭翼仲。梁漱溟在该校读书2年,开始养成自学习惯。

1904年11岁

由诸亲友共请家庭教师刘讷教书。

1905年12岁

下半年改入江苏小学堂,该校为江苏旅京同乡会创办。

1906年13岁

考入北京顺天中学堂,读书5年半。该校中西教材科目完备。他仍以自学为趣,不好古文章句,涉猎许多中西政治书籍,萌生维新思想,开始关心国事,树立“救国救世”之志。

1911年18岁

上半年加入京津同盟会,由维新转入革命,参加同盟会的一些活动。下半年中学毕业,任《民国报》记者。

1912年19岁

撰成《社会主义粹言》自印后分发亲友。见江亢虎成立“社会党”的投机而生反感,放弃对社会主义问题的研究。因对社会问题苦思而无出路,曾两度自杀未遂,又转入“出世”一路,拒婚、素食,并想出家做和尚。

1913年20岁

离开《民国报》,归家研究佛典。

1914年21岁

继续研究《佛经》,读《佛学丛报》,写作《究元决疑论》。

1915年22岁

继续研究佛典。在《甲寅》杂志发表《寄张宽溪舅氏书》。9月写《晚周汉魏文钞自序》注重文化、学术问题,反对治古文“图耀观览而废综事布意之本务”。

1916年23岁

任司法部张耀曾司法总长秘书。在《东方杂志》连载《究元决疑论》,推崇佛家和佛学,引起社会学术界注意。教育总长范源廉推荐梁漱溟去北京大学见蔡元培,蔡聘他为北大讲习,讲授印度哲学。因司法总长秘书职无法分身,暂由许季上代课。

1917年24岁

张耀曾去职,梁漱溟卸秘书职南游,见军阀内乱惨状,写《吾曹不出如苍生何》,呼吁社会各界组织“息兵会”制止战争,得社会舆论重视。10月就任北大教习,思想发生重大变化,渐由佛转儒。

1918年25岁

开始研究儒学。发起组织研究东方学和孔子学说。在北大哲学研究所开一孔子哲学研究会。是年11月10日(农历十月初七),其父梁济在北京净业湖(今积水潭)投水自杀,引起社会巨大反响,报刊发表许多文章评论此事,梁漱溟在《新青年》写文答复。

1919年26岁

出版《印度哲学概论》(商务印书馆)。暑期,熊十力与梁漱溟讨论佛学,此后二人情谊愈笃。是年爆发五四运动,“全盘西化”之风甚紧,起而回应之,创新儒家理论,倡儒家传统,拯救民族文化。

1920年27岁

在北大讲儒家思想和佛家唯识学。介绍熊十力人南京支那内学院求学。

1921年28岁

应山东省教育厅之邀,前往讲演《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结婚,夫人为友人伍庸伯妻妹黄靖贤。发表《唯识家与柏格森》一文,吸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及其部分思想。接办《京话日报》。

1922年29岁

1月,去山西省垣讲《东西人教育之不同》,倡导教育重情义、调理人的本能;否认只看重知识教育和使用法则纪律束约学生的生活。在北京数次讲演《合理的人生态度》阐发儒家传统思想和人生态度。与李大钊、蔡元培倡议裁兵运动。去南京请熊十力来北大任教。

1923年30岁

胡适批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是“主观化的文化哲学”。与胡适就文化、哲学、中国社会等问题发生辩论。春,去山东曹州六中演讲,初步提出“农业立国”主张,揭示中国社会军阀混战的黑暗,人民的疾苦,讲者泪下,听众垂泣。 12月,商务印书馆出版《漱溟卅前文录》。

1924年31岁

暑期辞去北大教习,结束了七年的北大教学生活。赴山东试办曹州六中高中部。6月,写《办学意见述略》。夏,印度泰戈尔访华,由徐志摩陪同会晤,谈儒家学术的真义。

1925年32岁

春,结束曹州办学回北京。编印《桂林梁先生遗书》。与熊十力及山东曹州追随而来的学生在什刹海附近共同研究学问,共住共读,互相敬勉。每晨举行“朝会”,锻炼心志,以后实行朝会制度多年。作《思亲记》并写梁济之《年谱》一卷。李济深、陈铭枢、张难先来信促其南下广州,共行革命之事。派王平叔、黄艮庸、徐名鸿三人前往。

1926年33岁

同德国学者卫西琴及熊十力率学生同住北京西郊大有庄,共同研究儒家哲学,曾讲《人心与人生》。与王鸿一商讨“农业立国制”问题。9月,南下抵上海、南京。10月,在上海与“国家主义派”领袖人物曾慕韩会谈,不同意曾慕韩的学说。

1927年34岁

1月8日,在《晨报》发表《人心与人生》“自序”。李大钊遭军阀迫害,曾几度关心。4月28日李被杀害,为之操持有关后事。5月,偕王平叔、黄艮庸南游,至广州晤李济深,共谈国是,提国家和政党都还难有前途。李电请南京政府委以广东省政府委员,坚辞不就。向李济深提出“乡治”问题,以为是为中国开创的自救之路。

1928年35岁

春,随李济深、陈铭枢去南京。参观了南京晓庄学校。夏,回广州提出开办乡治讲习所。任广州一中校长,多次发表演说,阐发乡治理论。曾为广东地方警卫队编练委员会职员讲述乡治,有《乡治十讲》笔记一本。

1929年36岁

2月,离广州去各地考察乡村建设运动。先后到江苏昆山安亭乡徐公桥参观中华职业教育社所办之乡村改进会;到河北定县参观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创办的定县实验区;到山西参观了山西村政,去五台山河边村会见了阎锡山。回来后写《北游所见纪略》,对参观的乡村自治皆不为满意。秋,至河南辉县百泉,被聘为河南村治学院教务长,接办《村治月刊》。本年6月写《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八版序言”,自悔书中对儒家思想心理学等方面见解失误。

1930年37岁

1月,河南村治学院开学,担任“乡村自治组织”等课程。6月,出版《村治》月刊第1期,发表《主编本刊之自白》,陈述乡治运动的主张,指出:“我眼中的乡治,是看作中国民族自救运动最后的一新方向。”应北大、燕大邀请,演讲《中国问题之解决》。本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漱溟卅后文录》。

1931年38岁

因蒋冯阎中原大战,河南村治学院停办。同梁仲华等率村治学院一批骨干赴山东邹平创办乡村建设研究院,任研究部主任。6月,研究院正式成立,写《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立旨趣及办法概要》,强调乡村建设走“乡村合作”的“集体进步”之路。7月,邹平实验区开办。9月,召开“农品展览会”,其他工作陆续开始。

1932年39岁

《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解决》由北平村治月刊社出版,是社会改革、乡村建设运动方面的代表作。10月,发表《丹麦的教育与我们的教育》,介绍丹麦教育家格龙维等人的“人格感应”教育思想,认为丹麦的这种教育思想同孔子的教育思想相符合。年末,参加国民党政府内务部召开的内政会议,讨论地方自治问题,乡治领导人晏阳初、李景汉、王怡柯、梁耀祖、高阳等人参加。

1933年40岁

2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召集民众教育专家会议,会上推举梁漱溟、钮永建等人起草《民众教育在教育系统上的地位》,梁漱溟拟出《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方案》于同年8月发表,提出中国的教育应以社会教育为本位。7月,在邹平召开全国乡村工作教论会,梁漱溟作《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工作报告》。8月,参加中国社会教育社在济南举办的第二届年会。出版《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 (中华书局出版)。

1934年41岁

年初,在邹平作《自述》演讲。因研究院院长梁仲华调任济宁专员而接任院长职。8月,应邀出席国民党政府举办的孔子诞辰纪念会,作《孔子学说的重光》讲演。10月,参加在河北定县召开的乡村工作讨论会,在会上讲《乡村建设旨趣》,认为乡村建设运动在于建设乡村为重心的新文化。

1935年42岁

8月,夫人黄靖贤病逝于邹平。10月,唐现之所著《梁漱溟先生教育文录》出版。本年,山东建设研究院增划济宁等十三县为实验区。秋季开始,因日本侵略华北,山东建设研究院转入备战阶段,组织八校师范生下乡担任训练民众工作。

1936年43岁

应邀赴广州讲学,途经上海访蒋百里。《朝话》一书由邹平乡村书店出版。4月19日至5月19日,前往日本考察乡村工作,5月20日回邹平讲东游观感。

1937年44岁

6月13日,应邀去四川讲演,在成都讲《我们如何抗敌》,号召知识分子下乡动员民众参加抗日工作。7月7日“卢沟桥事变”。自此离开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为抗日奔走。8月,到上海,在《大公报》发表《怎样应付当前的大战》。 8月13日,上海抗战爆发。8月14日,蒋介石转来电报,邀梁漱溟去南京参加最高国防会议参政会,同日抵南京。17日,参加国防会议。会上提出大量派遣知识分子下乡,动员民众抗日和改良教育等主张。8月19日,奉蒋介石命陪同蒋百里去山东视察防务。到山东曾多次向韩复榘建议抗战方略。10月,与晏阳初等面见蒋介石,陈述抗战各主张。本年,山东建设研究院八百余名师范生赴河南镇平集训,第二年返回山东参加抗日工作;二百余名骨干在武昌投入“军事委员会战干团”,后转入山东抗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