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胡适人生智慧书
944600000043

第43章 2 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

第十章2 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

一句好话可以影响无数人,一句坏话可以害死无数人。这就给我们一个人生标准,消极的我们不要害人,要懂得自己行为。积极的要使这社会增加一点好处,总要叫人家得我一点好处。

——《胡适全集》

说话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人人都会,只要轻轻开阖唇齿,就能吐出一串串轻盈的句子。话虽好说,却威力无穷,既能轻松把人捧上天堂,也能轻易把人贬损到地狱。圣经上说,“要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就是劝诫人们,多说好话以助人,而不要轻易说人坏话来作恶。

胡适身居高位,一言九鼎,说他随便一句话就能决定一些人的命运也不为过。可他与人为善,不乱说谁的不是。他每每以篇首的话自警,切勿因说话而害人,而要尽量说好话帮助人。他也确实做到了,他善言助人的例子举不胜举。

1932年夏天,胡适在从北京去南京的火车上翻阅杂志打发时间。杂志中有一篇涉及中国工业化的文章引起了他的注意,这篇文章文笔犀利,而且颇有见地。胡适赞赏不已,向同行的朋友打听文章的作者“千家驹”的情况。朋友告诉他,“千家驹”是北大—个即将毕业的学生。胡适很吃惊,他还以为“千家驹”是哪位经济学家笔名,他说:“应届毕业生竟有这样的水平,回去一定要见他一见!”

回到北京后,学生吴晗来请教问题,胡适提起千家驹的文章,并赞叹说 “江山代有才人出”。巧合的是,千家驹是吴晗的同学,两人交情颇好。胡适立刻要吴晗把千家驹带到家里来见面。

胡适与千家驹见了面,相谈甚欢,对于这位有学问、有想法的青年,胡适很赏识,主动为他介绍工作。胡适把千家驹介绍给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资助的“社会调查所”负责人陶孟和。

陶孟和和胡适很熟,当时就应承了下来。可是过了几天,陶孟和听说千家驹在北大是个有名的“捣乱分子”,有可能是个“共产党”,赶紧反悔了。胡适很奇怪,好好的一个人才为什么不接收呢?与陶孟和详谈后,胡适哈哈大笑:“捣蛋分子怕什么!捣乱与研究工作是两码事,不会捣蛋的不一定做得好研究工作,会捣蛋的人不一定做不好研究工作。你们是一个研究机关,怕他捣什么蛋?”胡适的一席话说得陶孟和无法应对,只好硬着头皮答应。

关键时刻,胡适出言相助,使“捣乱分子”千家驹得到了一份能发挥他长处的工作。毫不夸张地说,这份工作改变了他的命运——进“社会调查所”第二年,千家驹就写出了一部很有影响的经济学著作《中国的内债》。几年后在胡适的举荐下,他甚至担任了北大经济系的老师。

如果没有胡适的好言相帮,千家驹恐怕难摘“捣乱分子”的帽子,他少见的经济学才能也会埋没在人们的非议之下。于人有益的言语是一盏明灯,会在不经意间照亮一个人的前程,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大名鼎鼎的韩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是,当年若没有萧何在刘邦面前的一番好话,恐怕在历史的烟尘中寻不到这位英雄的背影。

韩信多谋略,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先后投奔项梁和项羽,都没有得到重用,于是改投刘邦。

在刘邦军中,韩信依旧没有得到重用,他便趁着夜色逃跑了。萧何发现后,赶紧去追。事后刘邦骂他说:“光军官跑掉的就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偏偏去追一个韩信!”

萧何回答:“想要得到那样资质平庸的军官并不难,而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

在萧何的劝说下,刘邦终于开始重用韩信。韩信由此开始了作为一代伟大军事家与政治家的波澜壮阔的一生。

几句好话,使一位真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大将军韩信得以浓墨重彩地登上历史舞台。坏话毁人于无形,好话于人有再造之力,甚至能改变社会、改变历史。作为一名普通人,你我的话不像萧何能推动历史巨轮的运转,那么至少能对一个人起到些好的作用——当你身边的人需要帮助时,请坦诚地说出他的优点、顺势说些好话,对人进行力所能及的帮助。

要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是对人道德上的要求,也是一个人生活中应该自觉做到的。说人好话如播种香花,而说人恶语则如播种毒草,多说造就人的好话,多结善缘,于人于己,都是好事。胡适一生爱说人好话,他的朋友比旁人都多,即使遭遇危难也多有朋友出手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