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季羡林人生智慧书
944700000026

第26章 志虑心物:人世无常,玄妙机缘需通达7

7错失良机:一辈子的老农

感谢生命中的许多朋友和机遇。

机遇的重要性对每个人都不言而喻,而对出身异常贫困的季老来说,就更加难能可贵。季老的学生、著名学者钱文忠教授也曾在文章中说:“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季羡林先生的一生当中,有很多非常神秘的、独特的机缘巧合结合在一起,都降临到他的人生路途上。”

1917年,季先生六岁,与任何一个普通的农村小孩别无二致:上树、爬墙、追逐嬉戏,这让当时因局势混乱回老家避难的婶母看在眼里。婶母觉得这样发展,季羡林不会有大出息,就和季羡林的父母商议,将他带到济南去抚养,从此,季羡林的命运开始发生转变。

的叔父虽然没受过正规教育,却是自学成才。他喜好文史,常常将自己掌握的内容教授给季先生,季先生至今还记得叔父曾经写过的一首诗:“杨花流尽菜花香,弱柳扶疏傍寒塘。蛙鼓声声向人语,此间即是避秦乡。”同时,叔父还会让季先生阅读与背诵古代著名文章。在叔父的教导下,季先生的知识得到极大增长,同时因为远离从前困顿闭塞的生活环境,他的眼界与见识也大大增长,为他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此,季先生赴德国学习之时,还遇到一位对自己学术研究有重大帮助的老师:西克先生。季先生也在文章中说:“由于一个天上掉下来的机遇,我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他就是在那里遇到了西克。西克先生当时已经80多岁,是世界研究吐火罗文的权威。他教授季先生不久,就决定将自己平生的绝学,以及数十年的学术心得教授给季先生,而季先生也因此受宠若惊。自此,季先生的学术研究因为恩师的教诲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总道机缘因巧合,但再巧合的机缘也不会无依无据地落到某人头上,总会有某些原因。季先生六岁那年的机遇是因为有了一个灵光的头脑,叔父的苦心才没有白费;而德国西克教授愿意将自己的绝学教给他,则是因为季先生当时早已是品学兼优的学生,老教授年事已高,也想让毕生研究得以延续,所以季先生就成了那个“幸运”的人。

俗语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再好的机遇不先做准备,也无法把握。机遇的存在是客观的也是普遍的,事先做好迎接机遇的准备,机遇就不会与之擦肩而过。守株待兔得来的永远是一只兔子,只有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获得成百上千只兔子。

在西方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许多年前,一位聪明的国王召集了一群聪明的臣子,给了他们一个任务:“我要你们编一本各时代的智慧录,好流传给子孙。”这些聪明人离开国王后,工作了一段很长的时间,最后完成了一本皇皇十二卷的巨作。

国王看了以后说:“各位先生,我确信这是各时代的智慧结晶,然而,它太厚了,我怕人们不会读,把它浓缩一下吧。”这些聪明人又长期努力地工作,几经删减之后,成了一卷书。然而,国王还是认为太长了,又命令他们再浓缩,这些聪明人把一卷书浓缩为一章,又浓缩为一页,然后减为一段,最后变为一句话。

国王看到这句话后,显得很得意。“各位先生,”他说,“这真是各时代智慧的结晶,并且各地的人一旦知道这个真理,我们大部分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这句话就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没有积极的准备,你就抓不住机遇。在平常的生活中,也许已经有许多机遇在等待着我们,或许机遇就在眼前,或许在你的问题当中就隐藏着一个机遇,然而,你却一直忽略了它们。

你不妨从身边开始,找寻下一个成功的机遇,或是掌握住现在的机遇,把它做到最好。

俗话说:“天时、地利、人和。”若能早做准备,做好充分的准备,或许真的会有“天助我也”的机遇来临。季先生如果学习季先生在机遇至来之前早做准备的态度,你的人生也会自己的美好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