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仙侠千年修仙记
94500000073

第73章

且说1227年7月4日,天明雨停后,丘处机在长春宫听说宫后的一座小山和御赐的太液池被洪水冲毁,池中的鱼鳖也被冲走,叹道:“山崩池枯,鱼归河海,返其本来处。我要和它们一样走了!”

而后丘处机即排泻不止,跑肚拉稀。7月9日留颂云:“生死朝昏事一般,幻泡出没水常闲。微光见处跳乌兔,玄量开时纳海山。挥斥八纮如咫尺,吹嘘万有似机关。狂辞落笔成尘垢,寄在时人妄听间。”然后登坐葆元堂对弟子们说:“当年丹阳师兄说,将来我教会大兴盛,今已应验。我现在辞世没有遗憾了。

丘处机对众人作了嘱咐后就闭目而逝,世寿80岁。丘处机一生主要著作有《摄生消息论》一卷、《大丹直指》二卷和诗词《磻溪集》、《鸣道集》等传世,创建了全真龙门派。

李志常著有《长春真人西游记》,记录了丘处机西行参见成吉思汗的经过。

王重阳的七位弟子,时人称为七朵莲花,后人称其为“北七真”。

丘处机仙逝后不几日,传来成吉思汗也于第二日驾崩的消息。1234年蒙宋联军攻破蔡州城,在战火中继位的金末帝完颜承麟死在乱军之中,金朝灭亡。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正式即位为皇帝,并开始南下攻打南宋。1279年,南宋8岁的小皇帝宋帝昺(bing)在厓山海战中跳海而死,南宋灭亡,忽必烈统一中国。

元明时还出了一个奇人,武当派开山祖师张三丰,他在道教界及武术界都极负盛名,他出生于金代,修炼于元代,成名于明代,到元朝灭亡时已经一百多岁。

张三丰,名全一(又名通),字君实,号三丰,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47年)四月初九,冀州廖阳(今属河北)人,也有的说是辽东懿州人。张三丰还有很多名号,如玄玄子、张邋遢(lata)、君宝、玄一等。

张三丰自幼聪敏,但3岁时染上眼病,不幸双目失明,多方医治无效。5岁时碧落宫住持张云庵,是位世外高人,见到张三奉觉得奇异,对他父母说:“这孩子仙风道骨,不是凡器,但双目遭了魔障,必须拜贫道为师。脱去尘翳(yi),使智慧之珠重新清朗,到那时自然送还。”母亲允诺。

张三丰跟着张云庵在碧落宫静养了半年,双目渐渐明朗。师傅教他读道书,一经过目,便懂得深义。云庵道长又教他读儒释两家著作,他只是随手翻阅便知其大意。匆匆七年过去,母亲思念儿子,于元宪宗九年(1259年),又将他召回家去。

他回家不久即逢乡试,考中举人。谁知一年之中父母相继谢世,此后他便无意仕途,一心访道。在燕、赵、齐、鲁等地名山古刹中漫游,寻访高道名师。他在《东游》一诗中说:

此身长放水云间,齐鲁遨游兴自闲。

欲访方壶圆侨客,神仙万古住三山。

元世祖至元13年(1277年),30岁的张三丰第一次来到崂山。他在明霞洞后山的洞中修行了十多年,感觉长进不大,而后又西行进入陕西、甘肃一带,见甘肃的宝鸡山幽邃清秀,便隐居于此。这儿有座三尖山,三峰挺秀,林木苍润,因爱这山势便自号为“三丰”。不久他又浪迹天涯,继续寻师。他曾在嵩山崇福宫住过,并到嵩山少林寺参学佛法和少林拳法,为他创建内家拳和形成三教合一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张三丰遍游名山大川求仙访道,终于在元明宗延祐元年(1314年)67岁时在终南山拜得火龙真人为师,学得修真要道。向张三丰传道的这个火龙真人是陈抟的弟子,不是向吕洞宾传授天遁神剑的火龙真君郑东阳,据说火龙真人向张三丰传道后即留诗仙去,其诗云:“道号偶同郑火龙,姓名隐在太虚中。自从度得三丰后,归到蓬莱弱水东。”

终南学道四载后,张三丰又遵师命出山修行。在这期间,他精研勤修内丹养生之学及武学技击之法,并能将此两门绝学融会贯通,自成体系,从而使道家内外双修功夫达到出神入化的高超境界。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年)春,77岁的张三丰又去武当山面壁修行9年,88岁时修成大道,并开创武当内家拳术——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等拳法和由此衍生的玄武棍等棍法和剑法,是道家内外双修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张三丰在“邋遢崖”看见一只鸟与一条蛇打架,每当鸟上下飞击长蛇时,蛇就蜿蜒轻身,摇着闪避,不曾被击中。相持时久,鸟已精疲力竭,无可奈何地飞走了,长蛇也自由自在地钻进了草丛。张三丰看后叹道: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正是道家精神的体现。他又由鸟蛇斗得到启发,模仿长蛇的动作创造出了内家拳。

张三丰大道修成后便下山云游,常常往来于宝鸡、武当等地。他丰姿魁伟,龟形鹤骨,大耳圆目,须髯如戟。无论冬夏都只穿一衲一蓑,或居穷山僻壤,或游街市闹区,戏嬉自如,旁若无人;张口即是仁义道德,从不欺诈诓骗于人;高兴时穿山走石,疲倦时铺云卧雪,行住无常;他三五天只吃—顿饭,吃起东西来便成斗成升的吃,一扫而空,有时三月两月不饮不食,人都称他“张邋遢”。

伴随着一身的仙风道骨,已经成为一代宗师的张三丰于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年)90岁时第二次来到崂山。他先后在太清宫前的驱虎庵、玄武峰下的明霞洞等处修行多年。这时他修到了“散则为气,聚则成形”的境界,成为继八仙之后又一位达到炼虚合道境界的真仙。

明朝历代皇帝对张三丰都很敬仰,多次派人访请张三丰入朝。但因张三丰厌恶官场,官府始终找不到他。

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90年),湘王朱柏听说张三峰在武当山天柱峰,便去到武当山去寻张三丰,因没有找到,便写了《赞张真仙诗》一首:

张玄玄,爱神仙,朝饮九渡之清流,暮宿南岩之紫烟。好山劫来知几载,不与景物同推迁。我向空山寻不见,徒凄然!孤庐空寂大松里,独有老弥松下眠。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曾特意叮嘱使者:“有张玄玄,可请来”。但始终未找到张三丰。

洪武二十六年九月二十日,张三丰在宝鸡金台观自言要离开人世,便留颂而死。他的朋友杨轨山等人忙买来棺材,可在下葬时忽然听到棺内有声响,忙启开一看,却见他又活过来了。此后他又去四川、湖北一带云游,蜀王曾有幸见他一面。

永乐二年(1404),张三丰自青州第三次来到崂山。他刚到崂山时住在山民苏现的家里,发现这儿没有耐冬的花木,便从海里的千里岩岛移来一颗“耐冬”山茶植于庭前。

直到现在,这颗山茶还活着,它高近7米,合围近1.8米。

明太宗(成祖)朱棣更想把民间影响很大的真仙张三丰请到朝廷,一则可以点缀升平,收揽民心,二则可求道法仙药,以养生延寿。朱棣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遣淮安王宗道遍访张三丰于天下名山,此后又多次派人寻访,如永乐五年(公元1408年)派人寻访真仙张三丰;次年,再命张宇清寻访;永乐十年命道录司右正一孙碧云到武当山建遇真宫,并有致张三丰《御制书》云:

皇帝敬奉书真仙张三丰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渴思亲承仪范。尝遣使致香奉书。遍诣名山虔请。真仙道德崇高,超乎万有,神妙莫测。肤才质疏庸,然而至诚愿见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致香奉书虔请。拱俟云车凤驾.惠然降临.以副朕拳拳之怀,敬奉书。

永乐十年二月初十日还有《敕右正一虚玄子孙碧云》:“朕敬慕真仙张三丰先生”。永乐十五年,朱棣又命龙虎山上清宫提点吴伯理“钦奉太宗皇帝玉音赉香暨御书,入蜀之鹤鸣山天谷洞,结坛诵经,祈告山灵,迎请真仙张三丰先生。”同年,再遣宝鸡医官苏钦等斋香书遍访张三丰于天下名山。虽然成祖并未访到张三丰,但由以上记载可明显看出他仰慕及渴望见到张三丰的心情。

张三丰已经修炼到聚则成形、散则成气的境地,所以朝廷二十多年一直想尽千方百计访寻他,却始终只见其影,不见其形,明知他在某处,可到了那里却不见了踪影。

有时张三丰厌倦了这种作迷藏的游戏,便学张果老阳神出窍,以假死来断绝朝廷的念想。来人亲见张三丰死后被埋葬,只好回复皇命。过段时间张三丰又想济世渡人了,便又在别的地方神秘出现。在明代,有好几位钦差都因此而犯下欺君之罪。后来朝廷想到张三丰有异术,便挖掘各地的“张三丰墓”查看,却都只见一履一衲留在棺内,不见尸骨。

张三丰最恨某些道士,修了几年道,学得一点秘术,便借此去巴结权贵,换取荣华富贵。偏偏明朝中期的几个皇帝都崇信道教。比如嘉靖皇帝,二十年不早朝,几乎天天在宫中做醮事,给神仙上章奏。章奏用的文书有专门格式,称为“青词”。严嵩等人青词写得好,深得皇上宠爱,高居相位,人称“青词宰相”。至于得宠的道士,有的竟然被封为三公。因此,社会上一班阿谀奉承之徒,纷纷混进道士、方士队伍,想走终南捷径,捞取荣华富贵。张三丰对此十分愤慨,常常施术戏弄这群道门败类。

方士郭成显,原是个无赖,学得一点道术便想进京借术图个进身之阶。张三丰在途中候着他来,自称“赛天师”。

张三丰看到后郭成显说:“你要去投靠李孜省吧?”

郭成显听了不免一惊,问道:“你是何人?如何知道我要进京?”

张三丰说:“我是赛天师。京师人才济济,你那点道术可不够用。我有召仙秘法要赐给你,只要依法施行,能够召来天仙,化为美女,跨上鸾凤,游戏人间。近来李孜省权倾中外,你挟着这法术去投靠他,高官厚禄便不用愁了。”

郭成显一听大喜,急忙叩头请他传法,事毕又叩头致谢。

张三丰走后,郭成显试了一下法术,果见仙子跨鹤而来。他让仙子为她唱歌跳舞,仙子都依言而行。郭成显见状喜不自胜,急忙收了法术直奔京师。

郭成显到了李府声称自己为得道真人,并有召仙之法,天仙来了还可化作美女为大人唱歌跳舞。

李孜省,南昌人,曾在布政司内当差,在待选京职时因贪赃事发而逃跑隐居。他知道明宪宗喜好道术,於是千方百计去求道术,终于给他学得了五雷法,并会用符籙咒水为人治病。此后他便潜返京师,伺机行事。时值宦官梁芳患病,李孜省替他治好,梁芳又介绍另一个宦官钱义来治病,同样治好,这两个宦官便深信李孜省是神仙,因而向皇帝推荐。李孜省献房中术而得到明宗的宠信,赐其金冠、法剑及印章,并历任上林苑监丞,擢右通政等职。

李孜省见的多了,但没有见过召仙之法,他忙召见郭成显,催着郭成显快快演法。郭成显却趁机拿了一把,先让搭起法坛,周围布置,务求全套精致行头,挂红灯,围翠幔。一切布置就绪,方择日登坛演法。李家的侍妾和下属,纷纷或远或近地赶来观看。

郭成显在坛上作起法来,果然有四五位仙女跨鹤降在坛上。其中两位尤其美貌,清啭歌喉,唱起曲来,音节清脆,歌声如怨如慕,似讽似嘲,李孜省及手下的门客术士都听呆了。忽然一阵阴风呼啸而来,满坛灯火一时被吹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