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武侠独孤重阳
9721100000010

第10章 :潼关怀古

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

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

.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崔颢所写的一首五律,整首诗气象雄浑,意境悲凉,将潼关地势的险要和山河的壮美描画地淋漓尽致。

潼关,古为桃林塞。汉献帝建安元年始设潼关,自此便取代了函谷关,成为东入中原、西出关中之锁钥,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建安十六年,曹操与马超在潼关鏖战八个月,马超大败,曹操得以压制关中;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哥舒翰失守潼关,安禄山兵指长安,玄宗无奈逃离京城奔往蜀地避难;唐僖宗广明元年,黄巢农民军十二月初三攻克潼关,初四下华州,初五晚便杀进了长安城。因此,潼关便享有了“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美誉。

.

话说王丙一行风餐露宿,辗转奔波,十数天后,西渡风陵渡,终于来到了潼关。当马车缓缓驶进这座巍巍雄关,王丙心中不禁一阵激荡,虽然自己少时便随父兄离开关中,已近二十载,但是当扑面而来的黄土狂野地亲吻着他的脸庞、躯干,所有暴露于外的皮肤时,王丙知道,他的心终归是属于这片八百里秦川的。

王丙在一处客栈里安顿好浑家王林氏和两个孩子,便急匆匆出门,四处打听杨虎头让自己来潼关所寻之人。所幸那人在当地名气甚大,提起“陕西大侠铁臂膀”周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辞官回家后就住在关内独角村里,往南走个三四里路也就到了。

王丙一听离得不远,便回客栈同浑家说了一声,径往独角村去了。这独角村又名周家庄,全村也就百来户人家,大半都是姓周。王丙只身一人,便走得快些,一刻钟的工夫便已来到独角村前。周侗的家甚是好找,王丙随意在村头逮住一位抽着旱烟发呆的老汉问了问就知晓了路径,稍时便来到周家大院门前。

只因那周侗曾在京师御拳馆任天字号教师,俸禄丰厚,所以周家在独角村也算得上是殷实人家。王丙抬眼看去,这是一座三间两进院落,一色青砖到顶,门前石狮、石鼓、拴马桩一应俱全。王丙走上前去拍打门环,一个管家模样的老汉打开门迎了出来。王丙言道自己从汝州远道而来,有要事求见周侗周老爷,那老管家便让王丙稍等片刻,便匆忙入内禀告去了。

王丙静候了片刻,老管家便出得门来,将王丙带到堂屋之前。王丙瞧见堂下坐有一人,大概五十来岁年纪,生得肩宽胸挺,虎背猿腰,三缕长髯长垂胸前,风采卓绝仪表堂堂,顿时心想:“莫非此人就是我所要找的陕西大侠铁臂膀周侗麽?”

正暗自揣摩间,只听那人开口言道:“阁下自汝州远道而来,不知找周某所为何事?”

王丙方才肯定此人确是周侗无疑,便走上前去将杨纮惨遭灭门临终托孤一事粗略地讲与周侗知道。周侗听罢,悲愤异常,也不及细问,亲自随王丙赶回客栈,将王丙浑家与两个孩子接回到周家大院,妥善安顿不提。

.

原来那周侗与杨纮实属忘年之交,当年二人同朝为官,经包龙图包相爷介绍相识,顿觉相逢恨晚。两人意气相投,惺惺相惜,虽然杨纮年长周侗三十有余,却因对周侗的武艺人品甚为佩服,遂与之结为异姓兄弟。话说周侗艺成之后,行走江湖三十余载,能令其佩服之人可谓凤毛麟角寥寥无几,他这位义兄杨虎头便是其一。

只见周侗将小杨涛缓缓抱起,看着他那满是稚气的小脸,纯真清澈的双眸,心中便又是一阵伤感。

“这可怜的娃儿啊,刚刚出生不到一日,都没多吃上几口他娘的奶水,便遭此惨绝人寰之横祸。三郎当时正在现场,之前也曾在杨家待过一段时间,可知杀人者是何来历麽?”

“那晚我送走为三少奶奶接生的稳婆,三少爷杨尘便将小少爷抱进了老爷房中。一家人正高兴着,院内突然就闯进十多个歹徒,逢人便杀。老爷见势不妙,就将小少爷交给了我,并嘱咐我抱着少爷来华州潼关投奔周老爷。”王丙一边回忆,一边说到。

“哦?那些个歹徒并没有追杀于你麽?”周侗奇怪地问道。

“老爷上前与歹徒交手,好像对着他们说了些什么。我当时抱着少爷夺路便跑,他们也不曾来管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你家老爷究竟对那些歹徒说了些什么,你可听清楚了?”

“隐隐听到‘十三太保’什么的,后面的并未听清楚。”

“竟然是章惇座下‘十三太保’?!你家老爷还交给你什么东西了麽?”

“老爷还塞给我一本书,让我一并交与周老爷。”说完,王丙从怀中掏出了一件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物件,扯掉外层的那些油布后,正是那本《常清静经》。

周侗此时已然知道,所有的祸端均是源自这卷经书了。

.

周侗当年曾听义兄讲过一些杨家与章家之间的恩恩怨怨。

原来杨家与章家同为建州浦城人氏,只因自己的义兄杨纮与章惇之父章愈交好,那章惇年少时便理所当然地拜在了杨虎头门下学习武艺,学艺期间,章惇偶然得知杨家有一本祖传秘籍,乃杨家武学之精要所在,于是生起觊觎之心,几次三番在暗中打探,终于被杨虎头察觉,遂一怒将章惇逐出师门,两家因此而结得仇怨。

说起杨家那本祖传秘籍,便要追溯到本朝太祖开宝七年的时候。相传杨纮之父杨亿杨文公将欲出生之时,家中忽然有一游方道人来访,自称怀玉山人,只道与杨家之子有缘,交予杨父一卷经书,扭头便走了。杨文公出生之后,其母便每日为其诵读此经,直至长成。终于,杨文公因由此经悟得了一身出神入化的武艺,于是便将心法大纲批注于经书之侧。只是不知因何缘由,书成之后杨文公却将此经留在了当时在任的汝州。直至六年以后,杨文公突染恶疾,方才由老仆传话,告知后人藏经一事。

此事不明之处有三:一、杨文公缘何将经书留在汝州?二、义兄杨虎头为何在文公死后七十多年才去汝州寻找经书?三、自己曾与义兄杨虎头切磋过多次,义兄一身外家功夫已臻化境,为何江湖中却有传言杨家武艺并非以外功取胜?

想到这里,周侗摇了摇头,便不去管他。遂将小杨涛又交于王林氏抱着,自己接过经书信手翻开来看,只见书中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周侗读了两句,便觉此功法博大精深,只是与自己生平所学大相径庭,太过于阴柔了。

周侗笑了笑,便将这本《常清静经》又递给王丙,言道:“此书还是存于三郎之处罢。待这娃儿长成之后再交还于他。”

说罢,周侗低下头来满怀深情地看了眼小杨涛,“娃儿啊,你且快些长大,看来周某临老又要收一个徒弟了。”

这时,周侗转头问了问王丙:“三郎此番又有何打算?这就要再回汝州麽?不如就留在潼关如何?”

王丙夫妇这一路西来,早就将小杨涛当作了自己的亲生孩子,此时便要与这娃儿分别,心中均有不舍,更何况王丙心中已有一丝回归故土之念。夫妇二人私下商量了几句,便当即决定暂且留在潼关,待到杨涛长大些再作计较。

周侗不禁抚掌微笑,自己孤单单一个老头子,儿子当兵在外,妻子病逝多年,自己若要照看一个尚未足月的婴儿,确有诸多不便,王丙夫妇若能留下来,那是最好不过的。这夫妻二人皆为良善之辈,且重情义守信诺,杨涛由他们带着,自己大可放心。更何况,王丙夫妇已然育有一女,带孩子的经验更是他这个平素只知习武的莽夫所不能及的。

此时,周侗方才仔细打量了一番王家未足两岁的闺女王木兰。且说周侗与王丙已然说了半天话,这许久,王木兰只是拽着王丙衣角,静静站立,也不哭也不闹。周侗一看,此女倒也生得天庭饱满,骨骼清秀,是块练武的好材料,不如一并收作徒弟罢了,她与杨涛年龄相仿,到时候二人也是个伴。

周侗便将自己欲收木兰为徒的想法说与王丙知晓,王丙自是喜出望外,欣然允诺。

.

自始,王丙一家便在潼关独角村周家大院住下了。由于周家原先那位管家年老体衰,周侗便让他去别院监看那些个庄户,享享清福去了,将周家大院的一应事务均交接于王丙。王丙做起这些事情,自然是轻车熟路,短短数日磨合之后,便将整个周家大院管理得井井有条。

同时,杨涛与木兰也在一天天地长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