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南洲翁遗训
983600000021

第21章 利他——成事的秘诀是永不衰竭的利他心 (1)

第八卷 利他——成事的秘诀是永不衰竭的利他心 (1)

第二十七则

百姓共享财富,国家才富裕;一个群体共享利益,才能发展壮大。如果国家或群体的管理者为了一己之私利,侵害百姓、下属的利益,将导致分崩离析的后果。共享是一笔隐形的财富,以“利他”之心处事,是实现共赢的捷径。

【遗训】

薄租税以裕民,即养国力也。故纵国事繁杂苦财用之不足,确守租税定制,损上而不虐下也。试观古今之事,道不明之世,苦财用不足之时,必用曲知小慧之俗吏,巧聚敛,以解一时之欠乏。俨然擅理财之良臣,以手段苛酷虐民,人民不堪其苦,欲避聚敛,自趋谲诈狡猾。上下互欺,官民敌仇,终至分崩离析乎。

【释义】

减轻百姓的租税负担使国民生活宽裕,就是蓄养国力。因此,纵然国家事务繁复冗杂,财政资源不十分充足,也要严守收租纳税的相关制度规定,宁可使上级阶层承受损失,也不可使下层民众的利益受到损失。回顾历史上政道不昌明的朝代,在遇到国家财政紧缩的时候,一定会利用行为不端、耍小聪明的官吏,巧取豪夺,聚敛钱财,以填补一时的财政亏空。这些看起来擅长理财的所谓“好官”,实际上凭借严苛冷酷的手段,压榨虐待国民,人们会不堪重负;为了逃避这种盘剥,人们也会不自觉地变得狡猾奸诈,欺上瞒下。这样一来就会造成上下互相欺瞒,官民敌对,最终导致国家分崩离析。

利他分享才能利己

“利他”是西乡隆盛处世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财富而言,西乡的利他哲学首先要求分享与博爱,拒绝为私利损害他人的利益。

在西乡看来,金钱财力可以让政府拥有雄厚财力,但无法实现国家真正的强大,平民的富足才是国家强盛的有力证明。

治国如此,为人亦是同样的道理。拥有不如用有,就财富而言,不善于分享会让人变成守财奴,让钱变成腐蚀意志的鸦片,一切只向利益看,人就会被金钱奴役。不懂得分享的人是贫瘠的,真正的财富不是独揽,是分享。

生命中可以与人分享的东西有很多,包括金钱,知识、快乐、信念、食物……只要你愿意,一切都可以分享。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把手中的好事抛洒出去就是整个天下的好事。

春天,菊次郎的母亲英子在院子里种了一棵菊花。三年后的秋天,小小的院子变成了菊花园,金黄金黄的花朵簇拥着次第开放,整个小山村都散发着浓浓的芳香。

母亲英子整日敞着院门,守在门旁边看见过往的乡邻就热情地招呼或邀他们进来坐坐,以便让满院的菊花吸引来更多的目光。于是,小小的山村仿佛也在秋天美丽起来。

后来,有人向英子要几棵花种在自家院子里,她答应了,还亲自动手挑拣开得最美、枝叶最粗的几棵,挖出根须送到了别人家里。消息很快传开了,前来要花的人接连不断。在英子眼里,这些人一个比一个知心,一个比一个亲近,都要给。不多日,院里的菊花就被送得一干二净了。没有了菊花,院子里就如同没有了阳光一样落寞。

秋天的最后一个黄昏,年幼的菊次郎撅着小嘴,满怀沮丧。英子明白儿子的心思,她轻轻拉过菊次郎的手,说:“这样多好,三年后便是一村的菊香!”

一村的菊香!菊次郎清澈的大眼睛瞬间明亮起来,仿佛看到满村的美丽菊花。

有了美好和幸福,不是一个人独自享受,而是和大家共享。“一村菊香”胜过一家菊香,母亲英子的话点亮了菊次郎年幼的心,让他明白了对待美好的东西,分享胜过独占。

生活中,自私的人往往会收到更多的自私,而与人分享的人能获得更多的慷慨回报。好比你有五个苹果,独自品尝便只能尝到同一种味道,如果将其中四个苹果分给别人,别人再以香蕉、橘子、芒果、草莓作为回赠,那么,你就能尝到五种水果的味道,这就是分享的快乐与满足。

俗话说好心有好报,前世种善因,今生收善果。为别人利益着想,慷慨施舍,我们自己也将从中受惠。把自己的热心与人分享,就会收获到更多的热心;把乐趣与人分享,就会品尝到更大的乐趣。

当我们左手付出爱时,便能从右手收获爱。分享,只会让人更加富有。分享可以密切友谊,增长知识,可以在交流中增加技能,使家庭幸福,爱情升华,事业顺遂,让我们既成功又快乐。

与人分享首先要做到有效沟通,不管是开心的事还是烦恼的事,都要多和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交流。倘若什么都放在心底,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就容易产生误会,从而加深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其次,要与人分享生活中的快乐与忧愁。正如将一院菊香变作一村菊香,快乐与人共享,就会产生数不清的快乐。忧愁与人共享,则能更快拉近彼此的距离,而且,多一个人就多一份驱散忧愁的力量。

不过,分享也需要正确选择对象和方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绝不同占为己有的人分享。事后把分享的成果据为己有的人,不值得与之共享。

2.对于非团体性而纯粹个体性的竞争,分享会影响自己的竞争成绩,暂时不要分享。

3.对他人有利,对自己无害的可以分享。比如,在全国性的比赛中,你的竞争对手来自全国各地,把好的学习或提升方法告诉同伴,只会促使大家一同进步,而不会改变自己比赛的结果。

4.追求团体目标的过程中,分享十分重要。

西乡的“利他”思想主要在于让别人从自己这里得到益处。所谓“损上而不虐下也”,宁可使自己承受损失,也不可使其他多数人的利益受损失。学会分享、给予和付出,我们会感受到舍己为人,不求任何回报的幸福。

在生活中,应超越狭隘、帮助他人、撒播美丽、善意地看待这个世界。分享是一笔隐形的财富,聪明和技巧都留不住它,只有当你成为一个乐善好施、能冲破自私的人时,它才会向你聚集。

财散人聚,财聚人散

西乡反对以牺牲众人利益来牟取私利的政策,宁做贫中之富,不做富中之贫,这是利他哲学在社会群体关系中最重要的体现。贫中之富是指一个人物质生活不丰富,却充满爱心;富中之贫则是指那种在物质上享有富裕的生活,却吝于付出爱心,缺乏感情的人。只是一味敛财,是守财奴的表现,成不了事。

财散人聚,财聚人散,既是个人应具备的财富理念,也是成大事时应遵循的原则。任何一个组织的领导者,都不应只为自己赚取财富,而要适当地将财散出去,这样才能凝聚人心,这也是人我之间分享精神的一种体现。

利他和分享的理念也可以运用在企业管理的领域,集合群体的力量积累财富,实现企业赢利、团队成员共同得利,是商业团队成功的秘诀之一。

松下公司没有裁员的历史,松下幸之助推行员工终身雇用制。这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员工备受公司尊重,当然会热爱自己的公司。松下幸之助认为,要为顾客服务,得先为自己公司的员工服务,如果连自己人都不满意,还谈什么服务顾客呢?还谈什么优秀服务呢?松下电器公司因此给员工提供了很多精神和物质上的满足。

松下公司提倡“玻璃式经营法”,即透明经营:

1.核心内容是公开经营目标。松下幸之助很注重向部下和员工揭示目标,每年每月从不间断。这种公开可以唤起员工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例如1932年,公司使命的宣布给每位员工都提供了梦想的机会,伟大的梦想造就了这个伟大的公司。

2.公开经营实况。松下幸之助把喜讯带给员工,请大家分享成功的欢乐;他也把坏的东西都说出来,依靠大家的力量,一次次渡过难关。

3.公开财务状况。这种方法可激发员工的进取热情,大家听到赢利结果,都兴奋地认为,这月如此,下月要更加努力。

4.技术公开。松下幸之助曾经为了合成材料的配方而苦苦探索,可是当他自己招收员工生产时,却把这种在别家公司视为“最高机密”的配方、技术等,都告诉给了工人。松下幸之助的理由是:“公司成员之间彼此信赖,至关重要,小心谨慎地保守秘密,心事重重地经营,实在费力,也难有好的成效,对培养人不利。”

松下幸之助的“玻璃式经营法”是对员工的一种尊重,能让员工感觉自己确确实实是公司的一分子,他们把公司的事业看成自己的事业,从而激发出蓬勃的朝气。松下幸之助说:“为了使员工能以开朗的心情和喜悦的态度工作,我认为采取开放式的经营比较理想。”

不仅经营企业需要“利他心”,人际关系中也需要时时为他人考虑。然而,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巨大,世人常常你争我夺,就算不损己也不愿利他。为他人作嫁衣的人似乎少之又少,于是人的自私心更重了。自私的人,没有人愿意与其共事,因此他也难以成大事。

想要改正自私心态,不妨从多做些利他行为开始。例如关心和帮助他人,给希望工程捐款,为他人排忧解难等。私心很重的人,可以从让座、借东西给他人这些小事情做起。多做好事,可在行为中纠正过去那些不良的心态,从他人的赞许中得到快乐,从而感受到利他的乐趣。

现实中,很多人以低调的姿态做着各种各样的好事,这种不求回报的姿态,在人与人之间连成了一条充满善意和关怀的纽带。这条纽带越长,帮助他人越多,就能得到越多的帮助,获得更大的成功。

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与人组成的社会大群体中,每个人都是这个群体的一部分,如果人人都抱持一份宁可损己也不损人的原则待人处世,那么整个群体就会在共同获益的同时,共同发展进步。反过来,如果人人都只为自己着想,有了财富也只想独自享受,心中充满自私的欲望,对于想得到的东西不择手段也要得到,那么社会就会变得涣散,充满恶意,人与人之间也会争斗不休。

身处群体,人与我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时时为他人考虑,为他人着想,就等于为自己着想。损人利己,虽然短期内能见良效,但时间一长,便是孤立自己。

第二十八则

强者要对弱者有悲悯情怀,不可恃强凌弱。强国对弱国应秉持一颗仁慈之心,助其去野蛮,开教化,这才是强者之文明。在社会中,强者也不能一味彰显自己的强大,要给弱者以生存的空间,才能实现整体的繁荣。

【遗训】

文明,赞道理遍行之语也,非言宫室之庄严、衣服之美丽、外观之浮华。闻世人所倡,何为文明、何为野蛮,全然不解。予尝与人论,回:“西洋野蛮。”彼以“否!文明也”争。予连驳之:“非也,非也,野蛮矣。”彼惑:“何言至此?”答曰:“倘西洋实文明,对未开化之国本慈爱、恳说谕、启其开明。然非如此,对未开蒙昧之国行极残忍之事以利己,此乃野蛮也。”其人笑曰:“闭口无言矣。”

【释义】

所谓“文明”,本是对推广合乎道理之事的赞颂之词,而不是强调宫殿奢华庄严,衣着华丽富贵,外观华而不实。只要听听世人所倡导的,就会知道他们全然不能区分文明和野蛮。我曾经与某人讨论这个问题,我说:“西洋是野蛮的。”对方却以“不,西洋是文明之地”作为辩驳之词。我一遍一遍地反驳他,对方疑惑不解,便问:“为何如此断言?”我答道:“如果西洋确实文明,那么对未开化的国家应该秉持仁慈之心,循循善诱,帮他们开启文明教化。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对未开化的国家做尽残忍之事,这就是野蛮。”对方笑道:“我无言以对,甘拜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