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概率论适合生活吗——概率的思考 (2)
听到魏冉一行离去的车马声,范睢这才从车中探出身来,望着渐渐远去的魏冉背影,心中沉思:“我听说魏冉是一个聪明人。刚才他已经怀疑车中有人,只是决心下慢了,忘记搜索而已。”范睢一念及此,当即断然对王稽说:“魏冉此去,必然会后悔,非派人返回搜索使君的车辆不可。我还是下车避一下为好!”说完,范睢便跳下车,往道旁小径走去。王稽按辔缓行,以待步行的范睢。方才走了10多里,只听见身后一阵杂沓而急促的马蹄声响,魏冉遣回的骑卒已经赶了上来,将王稽的车马紧紧围住,一阵紧搜慢检,见车中确实没有外来的客宾,方才纵马而去。
骑卒远去,大道清静。范睢从小路闪出,与王稽相顾一笑:上车策马,往秦都咸阳的方向急驶而去。
范睢装死逃出魏国,智避魏冉而得以入秦。入秦后,他充分施展辩才游说秦昭王,最终取得信任。秦昭王采用范唯的谋略,对内加强了秦国的中央集权,对外使用远交近攻的霸业方略,使秦国对关东列国的压力再度加强。秦昭王因此任命范睢为秦相。
范睢不断对自己的人生把握准确,即使细节上的判断也非常准确,范睢每一次避祸,都是坚定自己一定会成功的信念,才有勇气走下去的,他的目的只有一个让自己的才华得以展现,不管经历多少坎坷,对于整个人生而言,成功的概率永远是很大的。因为他把成功的所得与失败的损失为基数来计算概率,一次成功的所得足以抵挡住多次失败的损失,但不成功的人计算概率却是仅以次数来计算,而实际上失败的次数总是多于成功的次数,所以在计算出成功概率时是非常渺小的,从而打击了自己的信心,而范睢却是用成功与失败的损益做为基数统计,所以最终范睢登上了秦相的宝座。
不成功是运气不佳吗
大凡世人皆抱求成功之心态,必有番事业方自不枉此生,但综观世界,还是碌碌者居多。为什么成功者却总是少数呢?我记得《水浒》这部电视剧里,有个情节是李逵见了方腊一方的一个女孩,见人家长的白白净净的,喟然对燕青感慨到:“小乙哥,你说这人真奇怪,一开始出生时都是白白胖胖的,怎么长着长着就变样了呢?”世事人生皆如是,少小立志,而大后却无奈于现实,真正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走下去的人能有几个呢?而真正成功之人,也未必少小立志,也许年少碌碌,偶然的机遇让自己的事业达于顶峰。人生如梦,好的机遇往往不期而遇,噩运也不知道何时降临。
一个人成功的概率能有多大,同样的付出,为何有人成有人败。我们能把此全部归结为环境不好吗?当年第一代互联网,方兴未艾之际,似乎只要你有个商业策划书,就可以拉来投资。一时间,各互联网精英纷纷涌现,但繁华过后,徒一梦罢了,多少投资商血本无归,多少经营者惨淡收场,真正崛起并坚持的无非就那么几家。可为什么那几家却成功了,若论环境,当都为不利,因为竞争太过激烈。若不论环境,又是什么造成了英雄的傲笑市场。是运气还是必然?公司如是,而人生亦如是,爱迪生发明灯丝时居然经历了那么多次失败,如果算爱迪生发明灯丝成功的概率几乎小之又小,但爱迪生却依然成功了。我们再看林肯的例子:
8岁时,被赶出居住的地方,他必须工作谋生;
21岁时,经商失败;
22岁时.角逐州议员落选;
27岁时.精神崩溃,卧床6个月;
35岁时.参加国会大选失败;
36岁时.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失败;
40岁时,寻求众议员连任,失败;
41岁时.想担任州土地局长被拒绝;
46岁时,竞选国会参议员,失败;
这张就是亚伯拉罕?林肯履历表。生下来就一贫如洗的林肯,终其一生都在面对挫折,两次经商均告失败,8次竞选8次落选,甚至还曾精神崩溃。
不过.一次次的失败并没有把他打倒,尽管好多次他本可以放弃。可他不但没有放弃,反而勇敢地接受命运的屡屡挑战。正因如此,他在52岁时终于成功地当选为美国第十六任总统,并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
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没有谁可以一步登天。恰恰相反,所有的成功都是经历了一连串的失败之后才获得的。即使成功的概率很小,但他们坚持成功的心迹未变,林肯和爱迪生如果按照概率来计算恐怕失败的概率更大,但他们依然是成功者。他们是社会上的精英,所以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不是什么别的环境、运气之类,而是一个人的心志。社会上成功者很少,是因为大多数人不懂的贵在坚持的道理。不管你是否是成功者,也不管成功者可占到社会的比重有多少,你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
泰戈尔说:“幸运女神不喜欢那些迟疑不决、懒惰、相信命运的懦夫。”不成功并非运气不佳,而是自己不愿做一个成功者,任何一个成功者都会认为,终生计算的话成功总是大于失败的,因为失败一千次的打击和损失都比不上一次成功的喜悦和贡献,虽然失败的次数多,但一次成功的效用足以抵挡多次失败的效用。所以不成功不单是运气的问题。
每个人的运气都是独立的
概率论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事件的独立性概念。
很多情况下,人们因为前面已经有了大量的未中奖人群而去买彩票或参与到累计回报的游戏,殊不知,每个人的“运气”都独立于他人的“运气”,并不因为前人没有中奖你就多了中奖的机会比如前面10个人抛硬币,没有一个人抛出了正面,现在轮到了你,难道你抛出正面的可能性就大于其余的人?
抛硬币出现正反的决定性因素是硬币的质地和你的手劲,每个人抛的那一次,都“独立”于其余的人。
澳大利亚的一些赌场,老虎机旁放着跑车,电子公告牌上显示着已经有多少人投币,车还没有送出,只要连得三个大奖,就能赢得跑车。但老虎机设置的得奖概率并无变化,每人是否幸运,和别人毫无关系,就像你明天带不带雨伞和美国总统明天早餐吃不吃鸡蛋毫不相干一样。因此,赌客前一次投币的结果也不会影响后一次投币的结果。但这样明显互不联系的事情,却被某些人看成是必然,我们看下面这个例子:
引娣是个小女孩的名字,她的父母有严重的重男轻女观念,一门心思要生一个男孩。为了这个目的,引娣跟随着父母已经在外面东躲西藏了多年,成了名副其实的超生游击队。现在,引娣虽然已经是姐妹五个了,但是,她的父母还想再要一个孩子。听,他们还在猜测下一个孩子是男还是女呢。
父:“我希望我们下一个孩子不是女孩。”
母:“孩子他爹你放心吧,在连着生了五个女儿之后,下一个肯定该是儿子了。”
每一个人的运气都是独立的,每一个人的成功也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生男生女与上一胎是没有关系的这是最基本的常识,父母也必然知道,但我想之所以在赌局里,在生孩子上有这种误区只是人们急切的盼望的一种表达罢了。明明没有联系的事情人们非要给他加上联系,是因为人们急切的渴望心情和对自己极度不自信所致。在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是个体,每一个个体独立做事的时候,只与你自己有关,比如有的人赚了大钱,如果他是靠自己的眼光和自己的积累赚取的,那么他的事业就会长久,但如果他是靠关系和投机所得,那么他就会经历更惨痛的失败,比如,史玉柱在最初靠软件挣了钱之后,开始做房地产,其实史最初的成功是赶上市场的好机会了,而不是自己具有独到的眼光,结果史玉柱欠下大量债款,终于破产。后来史玉柱吸取前次经验锻炼自己的判断能力,看准市场,负债上马脑白金,终又崛起,接着又做网游,使财富倍增。
史玉柱的沉浮,与别人没有关系,他的成功是独立的,失败也是独立的,如果他像那对想生男孩的父母那样由于急切的心情而强行把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那么也就不会再有今天的史玉柱了。史玉柱第一次的确与那对父母的思路颇有些一致,因为他看到自己做软件挣钱了,看到别人做房地产挣钱了,他觉得自己一定也会挣钱,其实这些都是不相关的事物,是因为他自己挣钱心切所致,结果吃了大亏,后来他做脑白金的成功,被很多保健品企业看作是运气垂青,其实不然,史玉柱的运气既是独立的也是必然的,史玉柱第二次创业看出了运气的独立性,不在胡乱联系,而是认真分析市场,吸取脑黄金失败的经验,取其相关的事物进行联系,看准市场,最终成功,史玉柱的运气是独立的,他做保健品,在广告营销上狂轰滥炸成功了,如果别人也采取这种策略就会失败,因为每个人成功的运气是必然的,也是独立的。所以不能说这样子做保健品能让脑白金在03年一年卖出13个亿,我就也做,加大成本投入广告,那是否会再创造一个脑白金,谁也说不准,因为每个人的成功都不一样,每个人的运气也是独立的,但如果认为史玉柱成功了,别人也应该不会失败,那思路就大错特错了。
增大自己成功的概率
赌博不可取,但由赌博发展出的概率理论却可以供我们决策时使用。因为概率是一种科学工具,我们了解了概率的意义,怎么样把它应用到生活中来,怎样让它指导我们自己的生活呢?看了一个个成功人物的概率计算后,你是否也心里有点跃跃欲试,怎么样才可以增大自己成功的概率呢?
李开复博士在苹果电脑公司任职的时候,公司CEO史考利和他得到美国当时最红的早间电视节目“早安美国”的邀请,演示苹果公司新发明的语音识别系统。
上节目前,史考利问李博士:“开复,你对演示成功的把握有多大?”那时,李开复负责开发的语音识别系统刚刚搭建,碰到故障的可能性不小,因此李开复回答说:“大概90%吧。”
史考利说:“你能想办法让这个几率达到99%吗?”
李开复马上回答说:“可以!”
第二天,他们上了节目,一切都很成功,甚至公司的股票都因此涨了两美元。节目结束后,史考利对李开复说:“辛苦你了,你昨天一定改程序改到很晚吧?”这时李开复只好把真相告诉他:“其实,今天的系统和昨天的没有任何差别,你高估了我的编程和测试效率。”
史考利惊讶地说:“你不是答应我说成功率可以提高到99%吗?你该不是冒着这么大的风险上节目吧?”李开复说:“没错,成功率保证在99%以上——因为我带了两台电脑,而且把它们连接起来,如果一台出了问题,我们可以马上切换到另外一台。根据概率原理,一台电脑失败的可能性是10%,两台独立的机器都失败的可能性就是10%×10%:1%,成功率自然是99%了!”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要做多种准备,尽量降低失败的风险。多给自己一些机会,多尝试一些不同的方法,增加成功的概率。
很多人认为,国美电器、鹏润地产老板黄光裕身上有股子“老大”的劲头,敢于下注豪赌。黄光裕17岁坐火车来北京的时候,身上只揣了3000元钱。很多人第一次从北京站走出来的时候都觉得恐惧,面对那么宽的街道和那些气势不凡的建筑,不知道自己能干点什么。黄光裕不同,他下火车后,在北京站周围溜达了一圈,感觉无比兴奋。黄光裕想:北京人太多了,这么多人,哪怕我从每个人身上挣一块钱,我得挣多少钱啊!
干什么呢?当时的黄光裕要技术没技术,要钱没钱,经过一番琢磨,他想到,既然北京人多,总得要穿衣服,衣服有毛病了、破了,总得补,于是就开了一家裁缝店。黄光裕在北京开始的第一个生意是和他哥哥一起开裁缝店。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家用电器迅速进入家庭。黄光裕利用他在广东的进货渠道,在北京开起了电器商店。他选择北京市民习惯看的《北京晚报》,包下价格最便宜的中缝广告,每次都用来刊登各种电器的牌子、型号和价格,给人特别全、特别实在的感觉,结果,生意越做越大,进而又利用零售行业现金流的便利投身地产,终于有了今天100多亿的身家。
在北京开过裁缝店的人很多,在北京经营电器、开发地产的人也很多,黄光裕的买卖始终给人一种印象:东西好,还便宜,从他那里买东西,不吃亏甚至还有点赚的感觉。
始终让顾客觉得合适,不断满足顾客的需求,得到顾客的支持。其实这才是黄光裕成功的真正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