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随心所欲的处世原则——处世中的博弈 (2)
其实,在这一个事例中,很多人并没有从生存的角度考虑这位侏儒者!以他这样的身体状况,拿什么养活自己?在这个事例中,如果我们用博弈论来分析,这个侏儒者面临的选择有以下几种,选择一:种田?没体力。选择二:行商?没人理解他。选择三:打工?现在健康的无业青年都找不到工作,轮得到他吗!选择四:国家补助?有吗?不可能!选择五:靠父母?父母老了呢?况且他还得尽赡养父母的义务呢!选择六:发挥自己的优势,俗话说:物以惜为贵,把自己当商品来卖。在这也选择里面,如果选择发挥自己的优势,所以,在这场生存与世俗的博弈中,他只有选择发挥自己的优势,才有生存的机会。很显然,在这场博弈中,他只能尽量的做到使自己能够生存并活下来。
其实,在博弈论看来,无论古代还是现代,这种实质上的不等价交换都是存在着的,面对局面,弱者的选择是尽量减少自己的损失,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一面。
在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之后,西晋司马氏统一了中国。可是两晋的政权并不稳固,在经历过长年的战乱后,地方割据力量的残余势力依然存在,司马氏皇室子弟之间的权力斗争也十分激烈,其中颇有势力的是东海王司马越。几十年后,司马越终于联合其他藩王。发动了内战,以争夺皇帝的宝座,史称“八王之乱”。可是,因为藩王们的内讧和北方的匈奴和羯胡的趁机侵略,中国北方陷入了战争的浩劫之中。
最终北方被匈奴和羯胡占据,司马越也死于战争之中。
当时,西晋司马氏的皇族在战争中死伤过半,幸存的皇族纷纷准备渡过长江逃避战乱。其中,琅琊王司马容实力薄弱,在渡江之前只想着如何避难自保,并没有考虑渡江之后的计划。可是他作为皇族的幸存者,对社会还是具有一定的政治号召力的,于是,王氏家族的精英人物——王导和王敦便准备扶持他做渡江之后的皇帝。王氏家族的势力在北方的战乱中虽然也受到了影响,但是损失不大,作为其中精英的王导、王敦兄弟平安躲过劫难,其家族在政治上的力量也不容忽视。
王氏兄弟见国家危难,本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是苦于自己既不是司马氏皇族,又不是手握重兵的大将,所以有心无力。这次见到了落难的皇族司马睿,王氏弟兄便想借助他的皇族身份,进行复兴大业。
王氏兄弟和司马睿接洽之后,说出了自己想要辅佐司马睿做皇帝恢复西晋基业的意图。司马睿自然是大喜过望,甚至有点英雄落魄得遇知己的感动,与王氏兄弟一拍即合,开始了司马氏和王氏的亲密合作。
渡江之后,王氏兄弟马上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他们做的第一步,就是提高司马睿的声望和气势。三月初三这一天,按照当地的风俗,百姓和官员都要到江边去求福消灾。这一天,王导让司马睿坐上华丽的轿子到江边去,前面有仪仗队鸣锣开道,王导、王敦和从北方来大官、名士,一个个骑着高头大马跟在后面,排成一支十分威武的队伍。这一天在建康江边看热闹的人本来很多,大家看到这种从来没见到过的大排场,都轰动了。江南有名的士族地主顾荣等听到这个消息,
从门缝里偷偷张望,他们一看王导、王敦这些有声望的人对司马睿这样尊敬.大吃一惊,怕自己怠慢了司马睿,一个接一个地出来排在路旁,拜见司马睿。
这样一来,司马睿在江南士族地主中的威望提高了。王导接着就劝司马睿说:“顾荣、贺循是这一带的名士。只要把这两人拉过来,就不怕别人不跟着我们走。”司马睿派王导上门请顾荣、贺循出来做官,两个人都高兴地来拜见司马睿。司马睿殷勤地接见了他们,封他们做官。打那以后,江南大族纷纷拥护司马睿,司马睿在建康就站稳了脚跟。北方发生大乱以后,北方的士族地主纷纷逃到江南来避难。
王导又劝说司马睿把他们中间有名望的人都吸收到王府来。司马睿听从王导的意见,前前后后吸收了一百零六个人,在王府里做官司马睿听从王导的安排,拉拢了江南的土族,又吸收了北方的人才,巩固了地位,心里十分感激王导。他对王导说:“你真是我的萧何啊!”
经过这样的一番经营,王氏兄弟最终联合各大家族,推举琅琊王司马睿做皇帝,是为晋元帝,从此建立了偏安东南百余年的东晋王朝。晋元帝登基的那天,还有一幕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王导和文武官员都进宫来朝见。晋元帝见到王导,从御座上站了起来,把王导拉住,要他一起坐在御座上接受百官朝拜。这个意外的举动,使王导大为吃惊。
因为在封建时代,是绝对不允许有这样的事的。王导忙不迭地推辞,他说:“这怎么行?如果太阳跟普通的生物在一起,生物还怎么能得到阳光的照耀呢?”王导的这一番吹捧,使晋元帝十分高兴,晋元帝也不再勉强。但是他总认为他能够得到这个皇位,全靠王导、王敦兄弟的力量,所以,对他们特别尊重。他封王导为尚书,掌管朝内大权;又让王敦总管军事;王家的子弟中,很多人都封了重要官职。
从此,虽然是东晋皇帝司马氏做名义上的天子,但是掌握实权的反而是拥立他的王氏兄弟,司马睿对王氏兄弟极为尊敬,甚至上朝时宰相王导没有入座自己都不敢坐在龙椅上。
历史上把司马睿与王氏兄弟的这一对政治组合称为“王与马,共天下”,也就是司马氏和王氏共同主宰朝政的意思。但是人们只看到司马睿对王家兄弟的尊敬和畏惧,却并没有看出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王家兄弟拥有在政治上的实力和在社会上的地位,司马睿虽然是皇帝,但各个方面都无法与王家相比,在王家与司马睿之间的博弈虽然名为君臣,但实际上司马睿处于明显的劣势,是这场博弈的弱者,如果司马睿对王家兄弟稍有不敬,则可能被推翻,从而皇位不保。所以在博弈中,弱者的选择虽然看似懦弱,却是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交际里“正和博弈”
正和博弈是双方都赢或一方得利,另一方也不受到损失的人际状态。而要呈现这样的状态,是离不开爱新的。因为爱心使你关心他人,照顾到对方的利益,成功学家安东尼曾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一颗感激的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作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如果你接受了别人的恩惠,不管是礼物,忠告或帮忙,都要及时向对方表达谢意,在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如果能从对方的利益出发,能从良好的愿望出发,便能使人际交往达到互利互惠的"正和博弈"状态,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中,要达到效益最大化,就不能以自己的意志作为和别人交往的准则,而应该在取长补短、相互谅解中达成统一,达到双赢的效果。
例如,夫妻之间的互利互惠,可以使彼此间的感情更亲密。曾有一对夫妻,妻子半身瘫痪,勉强可以拄着拐杖走路,丈夫是个聋哑人,可以说,他们应该是一对最不幸的夫妻。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他们生活得很幸福,譬如他们要去镇上卖一些日用品,由于丈夫不会说话,当然不好交际,所以,在去镇上卖东西的时候,这个聋哑丈夫一定会骑着三轮车,让妻子坐上,到了要买东西的地方,妻子便坐在三轮车上谈价钱购货物,更可贵的是,他们从来没有因为某件事情而发生过争吵,为什么呢?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彼此默契,虽然他们都有残疾,但却懂得配合,所以他们生活得十分幸福,这倒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大本领,而是因为他们能互相补充彼此之间的缺陷:妻子走路不方便,丈夫却有强健的身体;丈夫不会说话,妻子却有很好的口才,由于他们能取长补短,所以他们在一起仍生活得十分的美满,他们的夫妻关系便是“正和博弈”。
再比如,有个人想知道天堂与地狱的区别,于是,他请求上帝让他去参观一下天堂和地狱,上帝答应了他的请求。他们先去了地狱,那是一张很长的桌子,上面摆满了诱人的食物、水果,但里面的人总也无法吃到那美味的食品。因为上帝给他们每人发了一个很长很长的勺子,所有人都费尽心思地想用勺子吃那美味的东西,却始终无法将东西喂进自己的口中,所以他们个个饿得皮包骨头,面露菜色。接着他们又去了天堂,那里有同样的桌子,同样美味的食物,同样的长勺子,但人们却面色红润,一脸幸福。原来他们用长勺将食物送入对方的口中,这样大家都吃到了食物。
从“零和游戏”走向“双赢”,需要各方要有真诚合作的精神和勇气,需要战胜的是人类与生俱来最为凶险的敌人——自身的贪婪。在合作中不要太精明,要懂得尊重对方,否则“双赢”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现,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曾有一位局长夫人,她的邻居喜欢计较些小事。一日,她发现局长夫人手提的小筐与自家的相似,而自己的小筐又于几日前不见了,就问局长夫人是否错拿了自己的筐,局长夫人虽知其真相并非如此,但也了解邻居的脾气,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笑眯眯地把筐送给了邻居。
后来,邻居又发现自己的那个筐,十分抱歉地将筐还给了局长夫人,而局长夫人仍是笑嘻嘻地说了句:“不是你的,那我就拿走了”。
这位局长夫人把握关系的分寸是十分合适的,关键不在于那个筐到底是谁的,而在于多用一份心思,多体谅别人,做到恰到好处,人际关系自然而然地会相处的很好,和美的人际关系是靠自己点滴用心积累而成的,何不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让自己多为他人想一些,事实上,体谅别人并不难做。我们应该放宽眼光,远望才能有更多收获,古语有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为了有和美的人际关系,更不必对小事斤斤计较,多为他人想一点,你会拥有灿烂而愉快的生活。
对于人际关系来说,是需要一些耐力的,宽容就是耐心,就是给人第二次机会。即使有过一次的背叛和冒犯,只要不是死怨,就要抱着一切着眼于未来的心态,给对方改正的机会,从而有助于重新合作。事实上,这种机会往往也是给自己的,就像自己会荒唐,会短视,会无意冒犯别人一样,别人也是可以原谅的,但同样的错误之可犯一次。
“弱者才会残忍,唯强者懂得温柔。”用体谅改变别人,与不相投的人相处是一种思维艺术。宽容的基础是强大,是自信,是不易受伤,所以唯强者才会宽容。在你给别人第二次机会前,一定要学会对事不对人,一定要告诫自己:“是事错了,不是人错了。”
总之,面对博弈中的人际关系,一定要理性的去分析,不可为了一己之利,或一时的胜利而使良好的人际关系呈现出一种吃掉一方的“零和博弈”的现象。
权钱交易的怪圈
在钱权主宰的社会里,那个更重要?假设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做出怎样的选择呢?看似简单的问题,回答起来却没那么简单。但也并不是不可回答,就“权”而论,它是特指宗法等级制度下的君权、族权等;而“钱”则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交换关系代表。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它不外乎三种情况。情况一:权比钱更重要,有权就有一切;情况二,钱比权更重要,有钱就有爱情,有钱就权力。有钱就有一切;情况三:钱权都同样重要,钱可以买到权,权可以换取钱。
到底哪种情况对自己的利益更大呢?我们不妨用博弈论来分析一下,首先我们应知道,中国几千年来就是一个官场化的社会。在国人的心中,只有做官才能光宗耀祖,除此之外,皆不足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的目的在于入仕做官,只有读书有成,才有可能做官,只有做官,才会有权,才会有一切,因此,如果单纯的“钱”和“权”进行博弈的话,很显然,“钱”是不堪一击的,但如果只有“权”而没有“钱”的支持,仕途也同样不会长久。因此,也就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通过“权力”获得的金钱是轻而易举的,没有“权力”保护的“钱财”是危险的。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怪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钱”与“权”的困境,一些人通过各种手段挤入国家权力圈内,通过手中的权力来攫取经济利益;或者在拥有财富之后,用其来交换权力,从而保全自己的经济利益,我们不妨称之为“权钱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