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博弈与生活全集
983700000062

第62章 历史的博弈现象解读——历史中的博弈 (8)

第二十一章历史的博弈现象解读——历史中的博弈 (8)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由洛阳返回西安,准备在西安召开西北“剿共”军事会议,部署西北“剿共”,从6日起,蒋介石依次召见陕西省主席邵力子及东北军、十七路军师长以上高级将领,而张学良、杨虎城并未在座。据国民党方面称,剿共会议所拟的战斗序列原是对日应变的方案,为避日本人的耳目,所以称剿共方案,该序列共分五路军,第一路军总司令为顾祝同,二路为刘峙,三路为将鼎文,四路为朱绍良,五路为陈继承。两三万的人红军要如此规模的人马么?杨虎城表示怀疑。杨的怀疑显然是合理的,老蒋也不会幼稚到兴如此之师,劳如此之众。如果我们联想到第二年即1937的卢沟桥事变,蒋介石所称的“最后的底线”已经据此时不足半年时间,一个军事实体会一点察觉没有?抗日之准备也自然在情理之中。杨虎城以为这是蒋介石借机消灭自己并占据陕西的动作,杨的猜测亦非空穴来风,同年二月,借剿共之名,蒋介石就曾帮着阎锡山打败共军屯兵于山西境内。身为一方军将的杨虎城能不紧张么?在紧张之余,张学良又何尝没有受感染?

共 产 党的想法

国民党内部的诸多矛盾给共 产 党利用的机会,而共 产 党最大的优势就是政治思想工作,尤其是在当时的中国,共 产 党的精神号召力足以超过任何一个政党,而日本的侵略激起的极大的民族矛盾,张学良想收复东北,阎锡山想固守本土,杨虎城想求自保,而蒋介石却四处树敌,既想消灭共 产 党也想在国民党内排除异己。共 产 党看准机会,在杨张对蒋不信任时,在阎的势力在山西独自一体,岿然不动时。共 产 党在山西与阎又拉又合,稳住了阎。同时利用自己的思想武器劝动了张杨,把他们团结到民族统一的高度精神号召下。因为蒋不抗日是想把军队用来打共 产 党,而与此同时趁机消灭张杨,把势力开到陕西,直接威胁山西的阎。在整个派系博弈中各方局中人都心知肚明。如果,阎,张、杨不与共 产 党合作就可能被蒋介石各个击破。而蒋介石的力量相对而言是强大的。共 产 党积极利用民族矛盾寻求与相关各方的合作。而抗日正是各方合作的基础。

突发的事变

历史不能去猜测感受,唯一的事实就是12日发生事变。

但从事变后放蒋还是杀蒋的问题上可以看出,张学良与杨虎城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据已经公开的宋子文日记记载,杨是不想放蒋的,而张学良则以“好汉做事好汉当”的姿态去南京请罪了。显然,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是一个自以为理性判断的意气用事,等于是把杨虎城晒一边了,杨虎城与就放蒋一事与张学良发生争执,惹得张学良要“枪毙”他(宋子文记述),我们试想,放了老蒋,杨虎城能有好日子过么?

杨虎城错估了张学良,张学良乱估了时局,蒋介石则低估了红军的策反水平。在整个博弈中,每一个局中人都有自己的最有利的策略,无论是事变前还是事变后,但对事变的处理上总是强势一方有决定权的,共 产 党与张学良都希望放蒋介石,但杨虎城深知,放了蒋对自己是最不利的,但大局还不能缺少蒋介石,尤其是国民党内部的何应钦是亲日的。在各派系的博弈中,蒋介石看似势力最大的,但蒋介石是输家,共 产 党虽然弱小确是最大的赢家,因为共 产 党善于利用矛盾,在矛盾处理中达到最有利于自己的策略均衡。

蒋介石拜把结盟赢政治

在战争和政治中,博弈论可是如影随行,随时随地都可以用到博弈论的思维,西安事变是一场博弈,我们上面已经分析,其实在整个近代中国,由于涉及的利益方众多,所以近代中国发生的任何情况都可以用博弈论来解释,而处于权力核心的蒋介石则更是博弈的高手,其玩弄的每一次政治手段无不充斥着博弈论的思维,就连蒋介石与张学良的结拜金兰都是博弈权术的体现。拜把子,结拜仁义兄弟,这在古代充斥汗青,而刘关张桃源三结义,神话般地千古流传。近代以来,这种形式在洪门帮会沿袭。蒋介石也曾在黑社会混迹,他驾轻就熟,把这一套路运用到官场,运用到与军阀的争斗之中。尤其是蒋介石在宁汉合流之际拉拢张学良并与之结拜为兄弟的事迹,更是为蒋介石夺取国民党最高领导权立下了大功!

张学良,字汉卿,辽宁海城县人,1901年生,其父是奉系军阀的首领张作霖。1919年7月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授陆军炮兵上校军衔,随后升任旅长,协助张作霖整军。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任镇威军第三军军长,在山海关一带作战。第二年春天,率部进驻天津,升任陆军上将。1928年4月,任奉军正太、京汉线总指挥,对北伐军作战。张作霖本是日本帝国主义所支持的一个军阀,但此时的日本人感到难以驾驭张作霖。于是在张作霖返回东北的途中,安排特务在皇姑屯路段埋炸弹,将张作霖炸死。不过,当时日本人并不知张作霖的死活。为了防止不测,奉军统帅部并没有公布实情。帅府控制极严,医护人员照常“工作”,一再向外界声明,大帅的伤情正在转好,不日即可视事,云云,演了一场“空城计”。

在张作霖在皇姑屯的火车上被炸身亡的当天,北京张作霖的住所正在为年轻的少帅张学良祝贺27岁生日,生日与忌日巧合在一起。张学良闻讯后,沉着应对这一突出事变。张学良即刻指挥奉军立刻全线向东北撤退,集结于滦河以东。化装秘密回到沈阳,当时的沈阳叫做奉天,立即召开东北三省军政要员紧急会议,作出了几项决定,发布张作霖被炸身亡的消息;宣告张学良接任张作霖的职务;张学良推举自己的叔叔张作相为东北三省保安总司令。在张作相等元老的辅佐下,初步稳定了东北局势。

由于皇姑屯事件的教训,张学良不顾日本的多方压力,随后,通电全国,宣布与南京方面停止军事行动。并派代表与蒋介石联络,商谈东北易帜的事宜,张学良面对国仇家恨,毅然决定改旗易帜,黄姑屯事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统一,尽管这种统一是形式上的。

张学良东北军的势力在全国举足轻重,因此,有这样一个契机,蒋介石自是非常重视,蒋介石来到北平,亲自处理东北问题。首先,他接见张学良派来的代表,向他们表示:只要东北易帜,宣布服从三民主义,张学良仍然是东北三省的全权统治者。他还派人到沈阳同张学良直接谈判。在蒋介石采取积极行动的同时,日本政府加紧了干涉中国南北统一的步骤,日本驻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开始亲自出面,以强硬的态度威胁张学良,极力阻止东北易帜。

随后,他还将日本首相田中义一的一封信交给张学良,编造蒋介石可能会共产,依靠苏联,东北方面没有必要直接和南京联系,并承诺给张学良提供各方面的军事援助。日本方面,利用给张作霖治丧的名义,派原驻华公使林权助赴沈阳,进一步威胁张学良说:“日本政府具有决心反对东三省对南方妥协,即所谓干涉内政亦所不辞。”张学良向日本人严正表示:我是中国人,我考虑的一切问题都是以中国人的立场来说话的,以东三省的民意为定。坚决地顶住了来自日本的压力。但为谨慎从事,避免日本借口出兵,决定将易帜时间推后几个月。为了不让蒋介石产生误会,派代表多次向南京方面解释,表示东三省事实上早已服从中央,所差的只不过是悬旗这一形式问题。张学良拒绝日本的原因除了民族尊严外,皇姑屯事件实际上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在蒋介石方面是希望东北易帜的,综合各方面的力量比较,至此绝对不能让日本把张学良拉拢过去,为了促进东北易帜,蒋介石在随后召开的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上,力排众议,提名张学良为国民政府委员,获得通过。他致电张学良指出:“易帜之事,全属我国内政,彼方本不能公然干涉,况目下党国形势,团结一致,彼尤无可借口。”接着南京方面与张学良代表达成4点协议:(1)东北设边防司令长官公署,以张学良为司令长官,张作相、万福麟为副司令长官。(2)设置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人选须中央同意。(3)东三省及热河省委员人选,由张学良推荐,经中央任命。(4)易帜不能迟于民国十八年元旦。此外,蒋介石还答应由南京中央每月接济东北军饷1000万元,东北党务允俟党员训练完成后再行推进。

东北易帜步履维艰。前前后后,历经近半年。本来易帜是蒋介石、张学良都乐意做的事情,不太复杂,之所以如此艰难,主要是涉及到日本与美国在中国的利益。在东北易帜的背后,反映了日美在中国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日本千方百计地阻挠东北易帜,美国则支持蒋介石统一东北。1928年7月,中美两国签订《整理中美关税关系条约》。美国驻华公使马克谟征得南京政府同意,以赴朝鲜的名义,于8月到沈阳与张学良会晤,力劝张要坚定决心,尽早实现东北易帜,表明美国愿为此作出努力。蒋介石和张学良都通过外交途径争取美、英等国的支持,使日本陷于孤立地位。8月,他们分别打电报给正在美国访问的伍朝枢、孙科就近宣布真相,揭露日本阻挠东北易帜的行为。9月,蒋介石派张群以参加日本阅兵典礼的名义访日,要求日本首相田中等不要干涉东北易帜之事。11月,张学良派特使赴东京参加日本天皇加冕典礼,终于促使田中向张方特使表示东北易帜“是中国内政问题”而加以默许。

经过半年多的曲折斗争,12月29日正式宣布东北易帜,张学良等联名通电全国宣布:“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四省同时换旗。至此,蒋介石为首的南京中央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东北易帜对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抑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蒋介石个人来说,更是意义非凡。当时东北军有30万人,装备全国第一,他知道谁能够获得东北军的支持,谁就能够主宰全国,他曾私下说:“张学良是当代韩信,必须将其纳入自己账下。”现在他不费一兵一卒,把这一庞大的队伍收归自己的旗下,扩大了自己的统治范围。他要好好地利用这一“偏师”去制服那些不服从他领导的军阀。的确,张学良的归顺,使他受益多多。

首先,在中原大战期间,假调停为名,行武力助蒋之实。1930年,冯玉祥閰锡山联合反蒋。张学良在东北按兵不动,双方都极力争取拉拢。但张名义上中立,从中调停,实际上在观战。蒋介石多次派人到沈阳等地向张学良游说,许诺给青岛等地给张,又委托张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并支付巨款;美英、法驻华使节也出面施加影响。张学良经过几个月的观望,于9月18日发出“巧电”,表示:“拥护中央”,“呼吁和平”,“吁请各方即日罢兵”,“静候中央措置”。他自称“中间而偏向南方”立场上,实际上是完全站在蒋介石一边。接着,他命令于学忠、王树常率部入关,驰援蒋介石部队,进驻平、津。至此整个形势急转直下,反蒋联军难以为继,冯军向黄河北岸败退,閰、冯致电张学良,表示愿意停战,听候和平解决,但蒋介石的部队继续进攻,占领郑州、洛阳,冯閰十余万人被俘。张学良助蒋有功,蒋也给予回报,委任东北军的王树常河北省主席,于学忠为平津卫戍司令,自此,华北归属东北军掌握。蒋介石为了进一步拉拢张学良,主动要求跟张学良换帖子,要求结拜兄弟,自此,张蒋结下不解之缘。

其次,东北退让,代蒋受过。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经过秘密策划,炸毁了柳条湖一带的路轨,污蔑是东北军所为,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起进攻,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事变爆发后,张学良急电请求国民党中央政府,但南京方面回电,无论日本如何挑衅,我方不应该抵抗。东北军将士忍辱执行不抵抗命令,被迫撤退。在很短时间日本占领了整个东三省。举国悲愤,纷纷痛斥日本的侵略的罪恶行径,也痛斥江北军的不抵抗主义。全国舆论都指责张学良,张学良一时间成了千古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