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一生不可不防的十八种人
983800000034

第34章 红眼病:狭窄心胸装满自卑与失落 (4)

清王朝的开国元勋范文程,是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福临四朝元老,在清初政治舞台上活动了50年,对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始终注意自己的言行,韬光养晦,求得自保。范文程所活动的那个时期,民族矛盾异常复杂尖锐。在后金和清统治阶层,一直存在着对汉人的疑忌和歧视。范文程身为汉人,又是大臣,在这种微妙环境里,处境自然十分险峻。一方面,他要忠于清廷,建功立业;另一方面,他又要小心谨慎,在内部权力倾轧中保存自己。因此,他虽然深得清朝最高统治者的赏识,官至大学士、太傅兼太子太师,但他仍为人谦和,处处小心。他曾受命“监修太宗实录”时,知道自己一生所进奏章多关系到重大的决策问题,为避免“功高震主”,便把他草拟的奏章大部焚烧不留,而在实录中所记下的,不足十分之一。后来,他“辟东皋为别业,稍构亭馆,植卉木,引亲故,徜徉其中,时以诗书骑射课子弟,性廉慎好施与”,度过安详的晚年。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古往今来,确实有不少智者、仁人,因为其才能出众、技艺超群、行为脱俗,招来别人的嫉妒、诬陷,甚至丢了性命。于是,韬光养晦就成为一些智者仁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处世安身的应变策略。

三国时期曹操的著名谋士荀攸,辅佐曹操南征北战、建立功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朝20余年,就在于他能谨以安身,避招风雨。曹操曾这样说荀攸:“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可见荀攸平时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内对外,对敌对己,迥然不同。参与军机,他智慧过人,连出妙策;迎战敌军,他奋勇当先,不屈不挠。但对曹操、对同僚,却不争高下,表现得总是很谦卑、文弱、愚钝、怯懦。有人曾问及他当年为曹操谋取袁绍冀州的情况,他却极力否认自己的谋略贡献,说自己什么也没有做。他为曹“前后凡划奇策十二”,史家称赞他是“张良、陈平第二”,但他本人对自己的卓著功勋却是守口如瓶、讳莫如深,从不对他人说起。他与曹操相处20年,关系融洽,深受宠信,从来不见有人到曹操处进谗言加害于他,他也没有在一处得罪过曹操或使曹操不悦。荀攸死后,曹操对他高度评价:“孤与荀公达周游20余年,无毫毛可非者。”所有这些,都是源自他善于不招风雨,谦逊为人。

韬光养晦并非消极的策略,它并不是一味忍让,什么都不做,任人欺负啥也不说。而是通过少惹是非、少生麻烦的方式,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对于一些谋士来说,运用避招风雨的策略,不仅可以保命安身,还可以求得一个好的终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千古良辅张良,在功成名就时,汉高祖让其择齐地3万户为封邑。那时,连年战争,人口锐减,粮食奇缺。齐地素以富饶著称,对于立国不久、困难重重的汉朝来说,齐地的3万户是个极为丰厚的食禄。然而,张良却宛然谢绝了刘邦的厚赐,只选了个万户左右的留县,受封为“留侯”。张良置荣利而淡之,行“避招风雨”术,其明哲保身的用心,可谓良苦。

一朵花再美,失去了叶的呵护,只是意味着瞬间的荣耀。其再之于养晦,如花之于叶,若不能避招风雨,优秀强大也将转瞬凋零。

与嫉妒心强的人适当沟通

防红眼病的时候,我们除了让自己不出风头的同时,还要善于和有嫉妒心的人和睦相处。

消除嫉妒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你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同事的嫉妒也往往会随之而来。如果处理不当,也经常会给你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因为缺乏相互间的了解、交流而产生嫉妒是常发生的,在适当的场合,可以通过说服和交流的方式来化解,否则,隔阂越大误会越来越深,以致严重干扰和破坏人际关系的正常交往。在说服时要注意心平气和,也要做好多次才能说服的准备。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对嫉妒者采取鼓励的方式来消除对方的嫉妒。因为嫉妒是在处于劣势时产生的心理失落和不平衡。对方虽表面气壮如牛,但内心是空虚的,且隐含着一种悲观情绪。

对嫉妒者采取交流和沟通的态度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该客观地分析对方的长处,强化他的信心,转变他的错误想法,而且还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认真对待嫉妒者,引导他们让彼此间的关系趋向良性的竞争,告别不公平的比拼。

如果你发现你的同事突然一改常态,不再对你友好,事事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处处给你设难题刁难你,出你的洋相,看你的笑话,你就得当心了,这些信息向你传送了一个危险信号:同事在排挤你。

被同事排挤,必然有其原因。很多情况下,是由于嫉妒引起:近来升级连连招来同事妒忌,所以群起排挤你;你刚到本单位上班,你有着令人羡慕的优越条件,包括高学历、有背景、相貌出众,这些都有可能让同事妒忌等等。

所谓“不招人妒是庸才”,能招人妒忌也不是丢面子的事。其实只要你平日对人的态度和蔼亲切,同事们发觉你是一个老实人,久而久之便会乐于和你交往。另外,你可培养自己的聊天魅力,因为你的同事们的最大爱好之一就是聊天。通过聊天可以改变同事对你的态度。

另外,应尝试说服、鼓励嫉妒者。说服嫉妒者就是要明确地指出嫉妒者和自己的差距,澄清你和他之间的误会。鼓励嫉妒者,就是要使那些有强烈受挫感、意志消沉、陷入嫉妒无法自拔的人重新振作精神,建立信心。用你的真心换他的真心,嫉妒者或许会被你的真诚所打动。

总之,在与人交往中要避免别人的嫉妒,除了自己要注意不要刺激他人以外,还要注意与嫉妒者沟通彼此的感情和想法,力图赢得他们的好感,缓和并试着消除他们的嫉妒心理。这样才能有效避开嫉妒的暗箭。

退避三舍,不失适度

“聪明圣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情;富有四海,守之以谦。”孔子的名言教给我们许多处世的智慧。

一个人在赞扬面前,在获得肯定的时候,更需谦虚、谨慎,这不仅可以防备被嫉妒,而且能从根本上调整自己,能够净化我们的心灵,促使我们走向更大的成功。

当你遭人嫉妒时,如果能够以德报怨,用爱心去感化嫉妒者,恩怨也就自然会化解了。

以有原则的忍让来抑制无原则的争斗,这是根治双向嫉妒和多向嫉妒的关键之举。如果嫉妒者向你发出挑战,你不但不迎战,反而退避三舍,以不失原则的适度忍让来化解嫉妒,这会是去除嫉妒的好方法。

唐时,鱼朝恩向来嫉妒有才能的大臣之功劳,郭子仪自然在他的“黑名单”之列。鱼朝恩的死党担心郭子仪手握重兵,会行报复之事,于是他对鱼朝恩反复劝说道:“大人虽位高权重,可终敌不过郭子仪手下的几十万大军啊。一旦他被大人逼急了,起兵讨伐,那该如何是好,此事凶险,大人还要慎重为好。”

鱼朝恩冷冷一笑说:“此事我早已考虑过,不必担忧,郭子仪仁孝,他的家人全在我的掌控之中,谅他也不敢草率行事。”

一次,郭子仪兵败,鱼朝恩借机再进谗言,肃宗于是把郭子仪召回朝廷,改任闲散官职。人人都为郭子仪鸣不平,郭子仪却痛快地交出兵权,毫无怨言。

郭子仪的心腹大将和他私谈此事,愤愤不平之色溢于言表。郭子仪长叹数声后,无奈道:“人人以为我懦弱,不敢和朝中奸小抗辩,可他们哪知我的隐忧啊。我子孙满堂,一家大小都在京师,我常年出征在外,无暇顾及家人,他们无疑是朝中奸小手中的人质,我敢轻举妄动吗?朝中奸小是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的,只要不关及国家大事,我个人受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

后来郭子仪又被起用,他在灵州打败吐蕃军后,威望更高了,鱼朝恩恼羞成怒,竟派人掘了他父亲的坟,以泄其愤。听到这个噩耗,郭子仪暗中大哭,面上却只作不知。回朝之后,他的家人也痛哭失声,只盼他报此大仇。他的儿子哭着说:“父亲只知忍让,却落得个让人掘坟的结果,天下人都会嘲笑我们的。这次我豁出命来,也要取奸人的命来。”

郭子仪亦流泪道:“皇上宠信奸佞,忠言难进呐。奸佞挖我祖坟,他这是在激我冲动从事,以行其奸计,我们怎能上当呢?奸佞多行不义必自毙,我隐忍不发,虽是为了国家大局着想,可也是担心你们受害啊。”

他强压怒火,见到皇帝时更丝毫不提及此事。皇帝过意不去,就此事向郭子仪表示慰问,郭子仪却说:“我领兵在外,禁止不了军兵捣毁他人的坟墓,常有愧疚,自认失职。现在我的祖坟被掘,非是人为,却是上天对我的惩罚,我能怪谁呢?”

郭子仪对鱼朝恩的嫉妒与报复,隐忍退让,把握得当而不中奸计,他最后荣宠备至,安享晚年。

一个人在事业获得了一定成功。在小的方面,即使完全有条件和别人竞争,也要尽量回避退让。也就是说,事业之外,平时对小名小利应淡薄疏远些。因为你的成功已经成了某些人嫉妒的目标,不可再为一点微利惹火烧身,应当分出一部分名利给那些暂时的弱者。

忍让是强者在感情上体贴暂时在某些方面处于劣势的弱者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它能使你身边的“弱者”有所慰藉,心理上得到平衡,减少或抵消你前进路上可能产生的消极因素。

在事业和竞争中为了取胜,当然不可以示弱,但在特定情况下控制住心中的怒火,退而居之,往往是一种有益的处世之道。

忍让可以减少乃至消除不满或嫉妒。事业上的成功者、生活中的幸运儿,被人嫉妒是客观存在的。在嫉妒蔓延的时候,适时地退一步,往往能见到更广阔的天空。其中有包括绵里藏针的奥妙。

马靖是一个嫉妒心很强的人,容己不容人。陶京并不想得罪他,可既然同在一个办公室,工作中难免磕磕碰碰,时有矛盾发生。虽然陶京是一个非常善于忍耐的人,可马靖依然得寸进尺,让陶京十分反感。

陶京在研究了心胸狭窄的人的弱点之后,决定采取以退为进的绵里藏针的策略,不再一味忍让,而是退让中含有反击,也就是将退让透明化,让自己的同事都知道自己是在为了顾全大局在忍耐,而并不是惧怕马靖,以求得公众的理解与支持,用自己的宽容反衬出马靖行事的不端。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果然有效,同事和上司都对他做出的高姿态表示支持。有道是众怒难犯,马靖为了自己在众人面前的形象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并作出友好的表示。陶京的第二步是小事继续容忍,让马靖有一种平衡的感觉,而在大事上则坚决反击,让马靖产生一种敬畏感。经过这一番较量,心胸狭窄的马靖领教了陶京退让中有反击的厉害,从那以后,不轻易打他的主意了。

不妨满足一下别人的虚荣

有的人认为自己的官比别人大,就是比别人有能力。对于才能高于自己的人,他的心胸气度就变得狭窄难容。在这种情况下,聪明人先得知晓这些红眼病的心理:想显示自己比人厉害,别人凭什么屁股坐的位子比他高?

既然如此,何不顺水推舟,卖个人情,满足一下他们极度膨胀的虚荣心呢?免得红眼病严重发作,中了他们的招。

胡常和翟方进一同研究经书,关系很好。

胡常先做了官,而翟方进的名望却比胡常大。人们见了胡常,只是客客气气地打招呼,但一提起翟方进,就都伸出大拇指说:“人才呀,要人品有人品,要学问有学问!”

时间久了,胡常感到自己总是在翟方进的阴影下面。自己除了比翟方进官大,别的似乎什么都比不上他。于是他心存不满,后来竟忍不住说起对方的坏话来了:“他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是一介书生,就会空谈!”

这话慢慢就传到了翟方进的耳中:“胡大人对你颇有不满,总是贬低你!”

“胡大人就是比我有能力嘛!”翟方进说。说话的人摇摇头走开了。

以后每到胡常召集门生讲解经书的日子,翟方进就让自己的门生到胡常那里请教疑难问题,还把他讲解的话记录下来。一开始,胡常还不以为意,时间久了,他明白了对方有意地在推崇自己,心中感到不安起来,就不再讲翟方进的坏话了。后来,当人们开始称道起他的学问时,他也在赞扬翟方进了。

两人化干戈为玉帛归于好。

胡常心胸狭窄,他当了官,就不能容忍没当官的朋友比自己强。于是他开始诋毁朋友了。这样下去,朋友还会是朋友吗?幸好对方度量大,不但不以为意,反而处处维护他、抬举他,让他的心理逐渐平衡,化解了矛盾。

在整个事件中,翟方进知道他和胡常没有本质上的矛盾,胡常对自己不满,无非是因为自己名声比他大。他抓住了事件的要害,在这个节骨眼上迎合了朋友的需求,使得因嫉妒而产生的矛盾迎刃而解。

嫉妒者嫉妒别人往往是因为自己的自尊心没有得到满足。如果持宽容的态度,不计言行,主动接近他。甚至在适当的时候,求助于嫉妒者,他会感到你的进步并不会对他造成威胁,成功的你还有求助于他的时候,这使他的自尊心在某种程度上就能得到一定的满足,妒火的温度就可能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