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把指关节弄响的人,其脾气多暴躁、易怒,遭遇一点事情就坐卧不安。所以,从某一方面来说,他们并不是很成熟的人。这一类型的人表现欲望也是很强烈的,他们希望别人能够给予自己一些或是很多关注的目光。
通过手势透视对方心灵
在体态中,手势是很突出的。演讲、教学、谈判、辩论乃至日常交谈都离不开手势,所以,行为学家曾形象地比喻说:“手势是人的第二张唇舌。”人们的种种心理通过千姿百态的手势体现出来,而且手势往往比言语更能传达说话者的心意。让我们看看几种常见的手势所体现的心理状态:
1.爱幻想:双手托腮
以手托腮的动作,是一种替代的行为。用自己的手代替母亲或是情人的手,来拥抱自己或安慰自己。
在精神抖擞、毫无烦恼的人身上,并不经常看见这样的动作,只有在心中不满、心事重重时,才会托着腮沉浸于自己的思绪中,借此填补心中的空虚与烦恼。
如果你眼前的人,正用手托腮听你说话,那就表示他觉得话题很无聊,你的谈话内容无法吸引他,或者他正在思考自己的事,希望你听他说话。如果你的恋人出现这样的动作,也许他正厌倦于沉闷的聊天,希望你给他一个热情的拥抱呢!
倘若平日就习惯以手托腮,表示此人经常心不在焉,对现实生活感到不满、空虚,期待新鲜的事物,梦想着在某处找到幸福。这种人就像一个爱撒娇的孩子一样,随时需要呵护,但过于溺爱也不是好事。拿捏好尺度,适当地满足他的需求才是上策。
2.个性十足:手势上扬
手势上扬,代表着号召、鼓舞或赞同、满意的意思,有时候也用以打招呼。朋友相见,远远地扬起手:“Hi!”“Hello!”演讲或说话时手势上扬,最能体现个人风格。这种人大多性格开朗、豪迈、不拘于形式。手势上扬,无形之中还给人一种振奋和积极向上的力量。
采用上扬的手势,有时还可表现一个人的幽默风格。
3.挑战之意:双手叉腰
孩子与父母争吵、运动员对待自己的项目、拳击手在更衣室等待开战的锣声、两个吵红了眼的冤家……在上述情形中,经常看到的姿势是双手叉在腰间,这是表示抗议、进攻的一种常见动作。有些观察家把这种举动称之为“一切就绪”,但“挑战”才是最基本的实际含义。
这种姿势还被认为是成功者所特有的站姿,它可使人想到那些雄心勃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这些人在向自己的奋斗目标进发时,都爱做出这种姿势。具有挑战、奋勇向前趋势的男士们也常常在女士面前采用这种姿势来表现他们男性的好战,以及男子汉形象;女人如果用这一姿势,给人的感觉则是不温柔,有母夜叉、河东狮吼的感觉。
4.各有含义:十指交叉
把交叉着十指的双手放在桌面上,面带微笑地看着对方。这种动作,常见于发言人,这个动作出现的时候,常常处于一种平和的氛围之中。
喜欢十指交叉的女性往往可能是在谈恋爱的时候曾经受过伤害,其内心对别人有一种戒备心理,以避免自己再一次受到伤害,可以说是一种很明显的本能防卫。如果一个女子用双肘支撑着交叉双手,或者把下巴放在交叉的双手上面,那就表明她是一个自信的女性。而把十指相对,将手势摆成尖塔形的女性,则是非常理性的女子,如果她摆出这种姿势的话,一般表示她只对男子说的话感兴趣而不是对男子本身感兴趣。
5.防卫心重:双臂交叉
将双臂交叉抱于胸前,是一种防御性的姿势,是防御来自眼前人的威胁感,保护自己不产生恐惧。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防卫,也说明对眼前人的排斥感。
这个动作似乎正传达着“我不赞成你的意见”、“嗯……你所说的我完全不懂”、“我就是不欣赏你这个人”。当对方将双臂交叉抱于胸前与你谈话时,即使不断点头,其内心也可能对你的意见并不表示赞同。
有一些人在思考事情时习惯将双臂交叉抱于胸前,一般而言,有这种习惯的人,基本上是属于防卫心强的类型。在自己与他人之间画下一道防线,不习惯向别人敞开心胸,和对方保持适当的距离。
走姿推断对方的心理状态
法国心理学家简?布鲁西博士研究发现,人的性格与行动有着很大的关系。从一个人走路的姿势、笑的样子、说话的方式等,甚至从一个完全出于无意的小动作,都可以推断出对方当时的心理状态。这也就是说,即便是走路,也会反映出一个人的特点。
1.昂首挺胸的走姿
有些人走路时抬头挺胸,大踏步地向前,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气魄和力量,当然难免给旁人一种骄傲的感觉。
这类人爱以自我为中心,淡于人际交往,不轻易投靠和求助别人,哪怕碰到自己无法解决的事情时也是这样。他们思维敏捷,逻辑清晰,考虑问题比较全面。对于不是很复杂的一件事情,他们也时常为自己拟订一份计划。
他们习惯于修整仪容,衣履整洁,时刻使自己保持着完美的形象。无论是逛街还是访友,出门前,他们总喜欢在镜子前端详一下自己,头发零乱否?发型完整否?衣服平整否?皮鞋光亮否?
这类人的最大弱点是羞怯和没有坚强的毅力。时常看到他们有很多伟大的计划,却很难发现他们有成功的事业,加之个性羞涩,难以主动与人交往,时常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于是他们时常有一种“黄金埋土”的感觉。这种人还极富组织力和判断力,可惜他们时常说得多做得少,“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是这种人真实的描写。
2.摇摆不定的走姿
这种人看似行为放荡,但对人热情诚恳,即使是女性也有一股侠义之气。处世坦荡无私,对电视台“露脸”等情有独钟。他们乐意帮人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而且不需要别人的感激。需提醒这类人的是:切勿锋芒太露,或有轻浮之举。
3.步伐整齐的走姿
走路如同上军操,步伐齐整,双手有规则地摆动,在人们看来非常不自然,但他们却感觉很协调。这种人意志力很强,对自己的信念十分专注,他们选定的目标一般不会因外在环境和事物的变化而受到影响。
4.行动急促的走姿
大部分人遇到紧急情况都会不顾一切地疾行,如果任何时候都显得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好像屁股后面着了火似的,就另当别论了。他们办事比较急躁,虽然明快而又有效率,但缺少必要的细致,有时会草率行事,缺少足够的耐性。他们遇事从不推诿搪塞,勇敢正直,精力充沛,喜欢迎接各种挑战。
5.微倾式的走姿
这类人性格内向,而且有一颗关爱之心;害羞腼腆,见到异性常会红脸;具有较好修养,为人谦虚,从不花言巧语;注重感情,一旦成为至交则不轻易改变。但这种人常常对生活感到厌烦,这是由于他们受害多,又不愿向人倾诉,独自生闷气造成的。
6.八字式的走姿
内八字式走路的人,表现得滑稽可笑。他们永远是一副憨厚老实的样子。但这种人在厚道的外表下,并不沉静。他们平常留意生活中的细节,事事喜欢按部就班地进行,如果有突发事件发生,就会大乱阵脚,显得手足无措。
这种人的形象注定了他们不会创新,他们情愿跟着潮流走。当别人把一定的权力交给他们,而使其成众人注目的焦点时,他们就会浑身不自在而烦躁不堪,因为他们追求平淡的生活。
抓住非言语线索,识别他人的谎言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见到谎言的身影,或是我们自己,或是我们周围的人。说谎的原因也有多种,有的人是出于习惯,有的人则是迫不得已。这一悲哀的事实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如何知道别人在撒谎?答案的一部分与非言语线索有关。当人们撒谎时,他们的面部表情、姿体动作,以及说话的某些非言语方面等都有微妙的变化。
下面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如何通过人们的非语言线索来识别谎言。
1.识别谎言的五种非言语线索
心理学家指出,识别他人谎言的一个有效线索是瞬间闪现的面部表情。这种反应在一个人的情绪被真实唤起之后快速出现,而且很难抑制,因此,它们能揭示人的真实感受和情绪。比如,当我们问一个人是否喜欢某样东西,在他反应时密切地关注他的脸。如果我们看到一个表情(比如皱眉)之后紧跟着另一个表情(比如微笑),这就是他撒谎的信号——他正在表达一种观点或反应,而实际上他的真实观点是另外一个。
揭穿谎言的第二种非言语线索是各通道之间表达的不一致,即在不同的基本通道之间的非言语线索不一致的情况。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说谎的人很难同时控制所有的通道。比如,他说谎时可能控制好了面部表情却不能同时控制好他的眼睛。
第三种非言语线索涉及说话的非言语方面。当人们说谎时,说话的音调经常升高,并且更加犹豫,还会有很多错误。如果我们在一个人说话时看到了这些变化,说明他在撒谎。
第四,谎言经常被目光接触的某些特征所揭示。撒谎的人会比说实话的人更频繁地眨眼,瞳孔也会更大。他们与人目光接触水平较低或较高,因为他们企图通过直视别人的眼睛获得诚实的假象。
第五,撒谎的人有时会表现出夸张的面部表情。他们可能比平时笑得更多,或表现超常的悲伤。一个基本的例子是,某些人对我们提的要求说“不”之后,表现过分的歉意,这正是预示着他们说“不”的理由可能是假的。
我们平时只要留心观察,并注意积累经验,就可以判断出别人是否在说谎,或者只是企图对我们隐藏他们的真实感受。成功识别谎言不是绝对的,有些人是熟练的说谎者,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注意以上所说的线索,他们的蒙蔽将变得更加困难。
2.认知因素影响我们识别谎言的效果
以上的论述似乎表明,我们对谎言的侦察越努力,结果就越可能成功。然而令人惊奇的是,事实并不总是如此。原因是:当别人企图欺骗我们的时候,我们只能仔细关注他们的话语或者只能关注他们的非言语线索——因为我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很难同时关注两者。而且,我们识别谎言的动机越强,越有可能仔细关注他们的话语,而实际上,揭示谎言的线索大都是非言语的。所以,识别谎言的效果不佳。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让大学生就各种话题(比如,死刑、移民限制的问题)发表真实看法或者撒谎——表达相反的观点,对这一过程录像,然后放给实验中的另一部分被试看,要求他们判断录像中的人是否在撒谎。为了操纵判断者识别谎言的动机,一半(高卷入组)被告知过后要接受有关录像信息的提问,并且被告知问题回答的情况将代表他们智力和社会技能的水平;另一半(低卷入组)被告知过后要回答的问题与录像内容无关,并且不告诉他们回答问题的成功是对智力和社会技能的测量。
结果,低卷入组的判断者比高卷入组的判断者更准确。心理学家认为产生这一结果是因为高卷入组的被试集中注意于录像中人物的谈话内容,而低卷入组的被试更多地注意到非言语线索。
无论其确切的机制如何,这个实验以及相关的研究表明,像许多其他工作一样,识别谎言时,过分的努力有时反而会收到相反的效果。
可能有的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谎言能被不同文化的人识破吗?换句话说,当一个人撒谎时我们若能识别,此人必须是与我们属于同一文化吗?美国心理学家邦德的研究表明,我们确实能发现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在撒谎。在他的研究中,邦德让具有不同文化(美国、约旦、印度)的人观看与自己具有相同和不同文化的人的录像,这些人有的在说谎,有的人说的是实话。结果显示,识别同一文化的谎言比不同文化的谎言更准确,对于不同文化的谎言,被识别的准确性也高于随机的猜测。这表明,相对于口头语言,非言语线索的语言不需要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