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会来事的男人有回报
984200000016

第16章 好风凭借力——会来事儿的人善借力成事 (1)

一个成功的人身前背后,总有一些给予他切实帮助的人,或给他一把助力,或给他一个依靠。在这个人与人的关系如此密切的时代,没有人能单枪匹马轻易成功。幸运之神总是垂青那些善于借用他人力量的人。

背靠大树好乘凉

一个人要想成大事,固然要靠实干,但有人一辈子实干也未必能成功,这很可能是缺少“贵人”相助。“背靠大树好乘凉”,在大树繁茂的枝叶荫庇下,少了许多风雨冰雹的打击,为自己的成长赢得了难得的时间与机会。

“大树”可能是身居高位的人,也许是令掌权人物崇敬的人。靠住这样的大树,有时可以省很多力。

李鸿章早年屡试不第,“书剑飘零旧酒徒”,他一度郁闷失意。然而,幸运的他遇到了一棵大树——曾国藩,从此他的宦海生涯翻开了新的一页。

李鸿章拜访曾国藩,牵线搭桥的是其兄李瀚章,李瀚章是曾国藩的心腹,当时随曾国藩在安徽镇压太平军。有了这层关系,曾国藩把李鸿章留在幕府,“初掌书记,继司批稿奏稿”。李鸿章素有才气,善于握管行文、批阅公文、起草书牍,奏折甚为得体,深受曾的赏识。

有一次曾国藩想要弹劾安徽巡抚翁同书,因为他在处理江北练首苗沛霖事件中决定不当,后来定远失守时又弃城逃跑,未尽封疆大吏守土之责。曾国藩愤而弹劾,指示一个幕僚拟稿,总是拟不好,亲自拟稿也还是拟不妥当,觉得无法说服皇帝。因为翁同书的父亲翁心存是皇帝的老师,弟弟是状元翁同龢。翁氏一家在皇帝面前是“圣眷”正隆的时候,而且翁门弟子布满朝野。

怎样措辞才能让皇帝下决心破除情面,依法严办,又能使朝中大臣无法利用皇帝对翁氏的好感来说情呢?曾国藩颇为踌躇。最后,李鸿章巧妙地为他解决了问题。奏稿写完后,不但文意周密,而且有一段刚正的警句,说:“臣职分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这一写,不但皇帝无法徇情,朝中大臣也无法袒护了。曾国藩不禁击节赞赏,就此入奏,朝廷将翁同书革职,发配新疆。

通过这件事,曾国藩更觉李鸿章此才可用。不久,在曾国藩的大力推荐下,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等职,踏上了一条崭新的人生道路。

一棵坚实的大树是你应该努力去靠拢的,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大树”也许就是你的师傅、教练、顶头上司。 “背靠大树”固然不是成功的唯一因素,却可以让你少走弯路、错路。

但是,如果一个人一无所长,是很难得到“大树”赏识的。即使侥幸获得高位,也会有一堆人等着看笑话。“大树”也会比较谨慎,选择一个“扶不起的阿斗”,那不明摆着往自己脸上抹黑吗?因此,想要“背靠大树”,首先自己得有真才实学。

一个人是完不成大合唱的,必须借他人之力而成。会来事儿的人之所以能成大事,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他们学会了如何打“借”字牌,从他人那里获得资源、获得力量,以凝聚成大事的力量。

力用巧,才能挠动贵人心

生活中,我们都希望能够借贵人之势,为自己求得某种利益。但是,贵人分许多种,他可能是政界名人,也可能就是你的上司,而你的目标也有许多个,或许为名,或许为利,也或许是为了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当我们依靠贵人办事的时候,就必须讲究方式。想要靠上“大树”,挠动贵人心,力就得用巧,若弄巧成拙,不但达不到目的,还会惹人讨厌。

要依附贵人,首先要进入贵人的视线,引起他的注意。

宋朝有人假造韩国公韩琦的信去见高官蔡襄,蔡襄虽然有所怀疑,但是他性情豪放,就送给来者三千两银子,写了一封回信,派了四个亲兵护送他,并带了些果物赠送给韩琦。这个人到京城后,拜见韩琦,承认了假冒的罪责。韩琦缓缓地说:“君漠(蔡襄字)出手小,恐怕不能满足你的要求,夏太尉正在长安,你可以去见他。”当即为他写了封引荐信。韩琦的子弟对此举表示疑惑不解,觉得不追究伪造书信的事就已经很宽容了,引荐的信实在不该写,韩琦说:“这个书生能假冒我的字,又能触动蔡君漠,就不是一般的才气呀!”这人到了长安后,夏太尉起用他做了官。

假冒权贵之人,虽然是一着险棋,但是达到了接近贵人的目的,也得到了贵人的认可和提拔的机会,那接下来的路也就顺畅多了。当然,这招的“技术含量”过高,还是慎走险着的好。

其次,要得到贵人的重视和关爱,就必须采取主动。正如人们常说的:“老实人吃哑巴亏,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在同等条件下,两个同事工作都勤恳认真,业绩也不相上下,但分房时,一个太过老实,总是“羞于启齿”,自己结婚几年,三口人仍挤在一间破旧的平房里;另一位却三天两头地找领导诉苦,有空就拨拨领导脑子里面分房的这根筋,结果被优先考虑。那位老实巴交的同事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

有些人认为向领导要求利益,会影响自己在他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只会埋头苦干,而事实上,领导也会把手中的利益作为一个笼络人心、激发下属的手段。只要自己尽心尽职地做好本职工作,采用合适的方法主动争取领导的帮助,不但能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还能够加深与领导的关系。

再次,要与贵人做朋友。总摆出卑躬屈膝、低三下四的姿态,天长日久,贵人只会更加看轻你,很可能贵人根本不买你的账。借力要能攻破贵人的心防,让他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你,真心实意地帮你。

对于一般人来说,在求职或就业的过程中,应该随时留心周围人的品格、能力及其影响力,要用真心去交朋友。为了赢得他人的真诚相助,你必须先付出某些东西,如真心或物质,你天长日久的付出总会有所回报。所以,平时与人交往时,要以友善、真诚为本。《围城》中的方鸿渐就是靠这一点获得了他岳父的信任,从而在银行里谋得了一个好职业。

与人交往时,目光要放远些,不因利小而不为,亦不因利大而为之。平时的基础打好了,才能指望“急时有人帮”。

另外,和贵人攀关系,借力办事,一定要掌握分寸,只有关系到你切身利益,而又不影响对方面子的事,才有可能得到帮助。

如果你有困难从不找你结交的贵人,他可能会认为你看不起他;反之,如果你事无巨细都去靠那位贵人帮你解决,他会认为你缺乏办事的能力。只有把握好其中的尺度,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拉近与贵人的关系。

最后,要经常激励你的贵人,让他知道,帮助你以后他有什么好处,从而激发出他帮助你的积极性。

总之,利用贵人必须讲究方式。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不同的事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处理,不断变通,才能更好地靠住“大树”,攀附贵人。

下面是“背靠大树”的几条建议:

1.找寻贵人

贵人是指那些地位崇高且有实力帮助你的人,有时你得费心去分辨谁具有这种能力。你或许以为,你的晋升几率取决于顶头上司对你的评语的好坏,这观念或许是正确的,但是更高的管理阶层可能觉得你的顶头上司不胜任工作,因而可能不在乎他的推荐和好恶。所以,仔细深入观察,你将会找到能帮助你的贵人。

2.激励贵人

不激励贵人等于没有贵人。值得注意的是,贵人看重的是在帮助你后他有什么好处,如果他不帮助你,他有什么损失。如果他没有这种想法,你就不必指望他能真正为你做什么了。

3.争取多位贵人的提拔

“多位贵人的共同提拔,可产生乘数的提拔效果(指贵人人数乘以个别提拔效果)。”乘数效果的产生,系由于这些贵人在他们的谈话里,不断地互相强化你的优点,因而使他们决心提拔你。假使你只有一个贵人,你便得不到这种强化的效果。所以,应争取多位贵人的帮助。

学会借用对手的力量

学会借用对手的力量是会来事儿的人必须学会的一种本领。

只要能够做成事情,使你获得利益,与对手合作有什么不可以呢?如果借用对手的力量并不妨碍你的利益,还能给你创造更多的利益,你为什么一定要对对手的一切都加以排斥呢?

在亚热带,有一个由三种动物组成的非常有意思的生物链:毒蛇、青蛙和蜈蚣。毒蛇的主要食物是青蛙,青蛙却以有毒的蜈蚣为美食,在青蛙面前是弱者的蜈蚣却能够使比自己体形大得多的毒蛇毙命,一般的毒蛇都无可奈何,三者间两两都是水火不相容的。有趣的是,冬季里,捕蛇者却发现三个冤家相安无事地在同一洞穴中。

它们经过世代的自然选择,不仅形成了捕食弱者的本领,也学会了利用自己的克星保护自己的本领:如果毒蛇吃掉青蛙,自己就会被蜈蚣所杀;而蜈蚣杀死毒蛇,自己就会被青蛙吃掉;青蛙吃掉蜈蚣,自己就成为毒蛇的盘中餐。这样一来,为了生存,青蛙不吃蜈蚣,以便让蜈蚣帮助自己抵御毒蛇;毒蛇不吃青蛙,以便让青蛙帮助自己抵御蜈蚣;蜈蚣不杀死毒蛇,以便让毒蛇帮助自己抵御青蛙。三者相克又相生,这是一个完美的平衡局面。

在这个平衡格局中有个朴素的道理:有时敌人、对手的存在,往往比消灭他们更有利,能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以敌制乱,用敌于我。利用对手,才能达到让自己更好地生存的目的。

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对手,在利用对手的过程中获得已有的利益,这比敌意十足的对抗更为明智。

在每一天的生活中,谁也不能保证身边没有一些潜在的对手。当你任由自己卷入人际冲突、玩手段、抢功劳、为小事争吵不休的纷争中,只会耗尽你的精力,影响你的态度。另外,你还会浪费了原本应该用在正事上的宝贵时间。但是,换个角度来思考,如果能努力了解别人的动机,你就会发现你的对手和你之间的相同点远比你认识的多。在他身上,有你所缺少的、需要你学习的,而他带给你的压力正是一种难得的动力。你所要做的就是敞开胸怀,让抵触情绪彻底消失,坦然地面对他。

你应该勤于向对手学习。要想战胜对手,就必须向对手学习,做到知己知彼,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就会在自我陶醉中成为“井底之蛙”。向对手学习减少了自己探索的风险;向对手学习还能发现对手的不足,以较小的付出获取较大的利益;向对手学习更有益于审视自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学习对手是为了战胜对手,首先了解对手的竞争实力、竞争方法和竞争策略;其次要增强竞争的应变能力,根据竞争需要不断调整应对战术,力求随机应变。只有这样,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把问题推给别人,借力成事

在不会来事儿的人看来,把问题推给别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但对会来事儿的人来说,把问题推给别人并不是推卸责任,而是指善于借别人之力成事,因为这样不必事必躬亲,却能事半功倍。

汉高祖刘邦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统一了天下。其中,他的谋士陈平出谋划策,立下了不少功劳,深得刘邦赏识。后来,汉文帝时,陈平升为宰相,与另一个宰相周勃共同辅佐文帝治理天下。

一日,文帝传口谕,要召见陈平和周勃。两人接旨后赶忙进宫见驾,见到文帝后,磕跪施礼。文帝一笑,说道:“两位爱卿,免礼平身,一旁赐座。”

两位起身,侧身坐在椅子角上,上身前倾,以示恭敬,汉文帝笑问:“周爱卿。”

周勃赶紧离座跪地,答应一声:“微臣在。”

汉文帝接着说:“周爱卿,朕问你,你日理万机,事务繁忙,你可知经你手处理裁断的事,一年大约有多少件吗?”

周勃跪在地上一听,心中一震,思索半天:“臣愚拙,实在记不清到底每年处理多少事件。”文帝有些不悦,便又问道:“如此说来,周爱卿,你可知道我国库一年的收支有多少呢?只要大概即可。”

周勃此时额上背上尽是冷汗,身子有些发抖,声音有些颤了:“这……这……这……”半天也没有回答上来,周勃只是叩首谢罪。汉文帝没有理会他,转头又问:“陈爱卿。”陈平也起身跪地,高声应答:“小臣在。”

汉文帝接着问道:“陈爱卿,你可知道你一年处理多少事,我国库一年收支有多少吗?”

陈平忙奏:“回皇上,关于这些问题微臣只有去问询负责之人方知。”

汉文帝问:“谁是负责人?”

陈平不慌不忙地答道:“司法大臣负责裁判事件,财务大臣负责掌握国库的收入和支出情况。”汉文帝笑了,问道:“陈爱卿,你不是在和朕开玩笑吧,如果司法大臣、财政大臣都能各有所司、各行其职,那么,你们宰相又有何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