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会来事的男人有回报
984200000024

第24章 方圆做人——会来事儿的人须懂方圆之道 (3)

袁好像很生气的样子,坚定地说:“不,我绝不干这种傻事!我有一个孩子在伦敦读书,我叫他在那里置了一点产业。如果有人一定要逼迫我,我就出国到伦敦,从此不问国事。”冯国璋听了袁世凯如此诚恳的表白,自然也就没有疑心了。

然而,冯国璋刚刚离开袁府,袁世凯就气冲冲地回到书房,大骂冯国璋忘恩负义,连声说:“冯华甫真是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但纸是包不住火的,冯国璋回南京不久就听到袁世凯称帝的消息,不禁跳起脚来发火说:“老头子真会做戏!他哪里还把我当自己人。”从此与袁世凯分道扬镳。

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表达失当,有时会招来无端之祸。因此,高明的掌权者一般都不随便表现自己的情绪,以免被人窥见弱点,给人以可乘之机。越是精于此术的人,城府便越深。

不轻易表露自己的观点、见解和喜怒哀乐,这种方法称为“大智若愚”、“大动若静”。有“心计”的人会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样就不容易暴露真实面目。

退一步自有妙处

现实生活中,如果不能看清形势,该退的时候就退,而是时时逞强,只会使自己陷入孤独的处境;做事如果不量力而行,退让一步,可能会错误地投资,损失惨重,那么,种下的苦果只能由自己来吞。

据说有一年,香港特区政府因财政拮据,便想出了一个办法:把中环海边康乐大厦所在的那块土地进行拍卖。这块土地面积大,属于黄金地段。消息传出后,有资产的人纷纷披挂上阵,连远在港外的富商们也都赶来参加投标。一时间,香港码头、机场人满为患,饭店老板个个眉开眼笑。

不过觊觎者虽多,有资格的就那么几个,真正打这块地皮主意的,在香港只有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有限公司和英国的渣打银行。香港特区政府为了不让港外人士购地,有意让这两家中的一个获胜,便采取了暗中投标的方式,谁也不知道别人所投价格为多少。

李嘉诚心里有打算,地皮虽好,也有个底限,否则买回来也是亏本,而渣打银行必然拼命抬价,以挽回前几次败北丢的面子。李嘉诚报价28亿港元。渣打银行认为李嘉诚必定拼命抬价,,报出了42亿港元的价格。结果当然是渣打银行获胜。正当银行上下举杯欢庆时,打听消息的人回来报告说,李嘉诚的报价比他们少14亿港元,顿时一个个脸色变得死灰,总裁吃惊得连酒杯都掉在地上摔得粉碎,连连说,英国绅士上了中国商人的大当。

李嘉诚精打细算,忍住了黄金地段的巨大诱惑,果断地抽身而退。凡事能够量力而行,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的成功。做人也是如此,不要事事处处争强好胜,不要遇事就和人硬顶,应该明白“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处处和人硬来,最终可能双方都头破血流,懂得退让并非是示弱的行动,而是智慧的表现。

南方的河里有一条豚鱼,游到一座桥下,撞在桥柱上。它不怪自己不小心,也不想绕过桥柱,反而生气起来,认为是桥柱撞了自己。它气得张开嘴,竖起颚旁的鳍,胀起肚子,漂在水面上,很长时间一动也不动。飞过的老鹰看见它,一把抓起来,把它的肚子撕裂。这条豚鱼就这样成了老鹰的食物。苏东坡就此议论说:“世上有的人在不应该发怒的时候发怒,结果遭到了不幸。就像这条河豚,‘因游而触物,不知罪己’,不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却妄肆其忿,以至于磔腹而死,真是可悲!”

事情发生后总是责备别人,当然会有很多气受了。豚鱼错就错在不会退避,不能退一步想一想。

大海里有一种马嘉鱼,其肉质鲜美,甚为渔人所爱。马嘉鱼常潜藏于深海之中,不易捕捉,但是在春夏两季生产幼鱼时,会随着潮水浮现于水面,这是渔人捕捉的好机会。

马嘉鱼行动敏捷,聪明异常,有一点风吹草动,它就会立刻逃走。但马嘉鱼有个致命的弱点,便是生性倔强,不知进退。渔人深知马嘉鱼的弱点,就将其赶往一面网中。

马嘉鱼游过来,一旦碰到网,就愈朝着网往前行;愈陷愈深,就愈恼怒,于是鳃也张开了,鳍也展开了。就这样,它被挂在网的眼孔上,无法挣脱,只得束手就擒。

人们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选择,进和退、利和弊、远和近、好和坏、得和失,是经常挂在人们心头的难题。聪明的人,能够以独特的思维方式,见人所未见,知人所未知,随机而动,适时进退,总能立于不败之地。

人为万物之灵。人和动物一个最大的区别,是具有智慧。然而,同属于智慧之列的人,彼此之间的差距又非常大。中国有两句老话,一为“鼠目寸光”,一为“远见卓识”,就是对这一差距的反映。有的人目光短浅,他们一叶障目,不知泰山之大,常常在生活上跌跟头。与此相比,另一类人则能由小见大,由近知远,知人所未知,见人所未见。他们能够不被眼前暂时的、局部的现象所迷惑,能洞察事物发展的动向,预测未来的趋势,调整自己的行为,该进的时候进,该退的时候就退。

一个懂得生活的人,并不代表就需要一味地争强好胜。在必要的时候,宁可退后一步,做出必要的自我牺牲来成就自己。退一步海阔天空,凡事不要意气用事。三思而后行,不但是一种自保的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生存策略。“进”固然重要,但“退”有时亦是方略,“退”一步是为了“进”十步。有道是:“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如果每个人都能为他人多想一些,都能退让一步,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广阔!

刚柔相济是一种策略

做事有时候需要一些手段、一些技巧,当然这些手段不是损人的,是做人的计谋与方略。这其中,刚柔相济就是一种很好的策略。

刚柔相济的一层含义就是批评与表扬相结合。

某高中女生受不良风气影响,有了早恋倾向,和同班一个男生频繁约会,上课时也眉目传情,以致经常不完成作业。一次测验,她只做了一小半题目便扬长而去。班主任把她留下来,一开口就问她为何不做完题目,她回答:“没心思做。”班主任听后厉声呵斥:“你那心思都干什么去了?你为何如此执迷不悟?告诉你,中学生绝不允许谈情说爱。再过一年,你就会明白,他上了重点大学后,就不会跟你往来了——因为你这种人太浅薄了,太虚浮了,太没有价值了!”那女生一听,不觉泪水扑簌簌流了下来,眼里流露出记恨的目光,但心里却受到极大震动。待她哭过后,老师温和地说:“请你原谅,我的话可能不够礼貌,其实我只是出于无奈,是害怕你堕落啊。”那女学生终于领会了老师初始严厉、继而温和的言谈方式的真实用意。因此,她暗下决心要好好学习。班主任那“软硬兼施”、“刚柔并济”的谈话法也就取得了应有的效果。

正像美国著名企业家玛丽?凯?阿什在《用人之道》一书中所说的那样:“绝不可只批评不表扬,这是我严格遵循的一个原则。你无论批评什么事情,都必须找点值得表扬的事情留在批评前和批评后说。这叫做‘先表扬,后批评,再表扬’。”当然这种做法不是绝对的,有时可以先批评后表扬,或者先表扬后批评。总之,要有批评,也要有表扬,这样批评就容易被接受了。

一天,处长对一位女打字员说:“你打的字真整齐,就像你人一样整洁、美丽。”那位打字员听到处长的表扬,非常高兴,喜形于色。处长抓住时机,接下去说:“但你以后对标点要特别注意一些,怎么样?”女打字员很爽快地答应:“行,没问题。”

处长用的就是刚柔相济的方法。试想,如果处长直接批评女打字员打的材料标点符号有很多错误,以后要特别注意,女打字员可能因受领导批评而几天不愉快;也可能会为自己辩护,说自己已经很小心了,标点符号的错误是原稿件上的,自己不负这个责任。这样,就达不到批评的目的。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应刚柔并用。切记“刚”不是为了耍威风,把矛盾激化,而是为了缓和冲突,解决矛盾。要注意不讲蛮话、激话、脏话,如果硬过了头,就会激化矛盾,产生危险后果。而“柔”呢,虽然感化力强,但局限性大。对于那些失去良心、失去理智的人,对于吃硬不吃软的人是无济于事的。对这些人用柔的策略,无异对牛弹琴,反而会被认为你软弱胆小,助长其嚣张气焰。因此,“柔”的运用也要看对象、分场合,不能一概而论。如此这般,方能达到刚柔互补、刚柔并济的效果。

有些人和事,应该学会糊涂

生活中,诸如功名、利益、事业、地位和家庭的成就,都是每一个人梦寐以求的。每个人几乎都会将自己一生的精力投注于这些方面。精打细算虽然有助于事业的经营,有助于提高做事的效率,然而一个精明干练的人,却难以获得大多数人的喜爱。尤其是在为人处世方面,往往会遭遇一些无法预料的阻力,这也是做人的最难。所以说,对于有些人和事,应该学会糊涂。不过,到底什么时候应该糊涂?什么时候不该糊涂?什么事可以糊涂?什么事不能糊涂?糊涂到什么程度才算恰到好处?说起来都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在什么时机应当“从糊涂中入,从聪明中出”,或在什么时机应该“从聪明中入,从糊涂中出”,如此出出入入,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能够掌握其中的要领,也就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了。

春秋时期,楚王请了很多臣子们来喝酒,席间歌舞妙曼,美酒佳肴,烛光摇曳。楚王还命令两位他最宠爱的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各位敬酒。

忽然,一阵狂风刮来,吹灭了所有的蜡烛,漆黑一片,席上一位官员乘机揩油,摸了许姬的玉手。许姬一甩手,扯了他的帽带,匆匆回到座位上,并在楚王耳边悄声说:“刚才有人乘机调戏我,我扯断了他的帽带,你赶快叫人点起蜡烛来,看谁没有帽带,就知道是谁了。”楚王听了,连忙命令手下先不要点燃蜡烛,大声向各位臣子说:“我今天晚上,一定要与各位一醉方休,来,大家都把帽子脱了,痛快饮一场。”

众人都没有戴帽子,也就看不出是谁的帽带断了。

后来,楚王攻打郑国,有一健将独自率领几百人,为三军开路,斩将过关,直通郑国的首都,而此人就是当年揩许姬油的那一位。他因楚王施恩于他,而发誓毕生效忠于楚王。

楚王具备豁达大度、宽容大度的素质。当时有人调戏自己的妃子,他却做出了令那位调戏者也没有想到的决定。楚王之所以能够顺利地平定内乱,夺取霸业,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这与他的宽容大度、小事糊涂、善于笼络部属是紧密相连的。

曹操焚烧他的下属私通袁绍书信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就是非常有名的一件“糊涂事”。

公元200年,袁绍在官渡决战曹操,袁绍被打得大败。曹操在收缴袁绍往来书信中,得到自己军中有些将领写给袁绍的信。在别人看来,这正是一个查明内部有什么人是不稳定因素的最佳时机。但是,如果查出了这一点,对曹操的事业来说又没有任何的好处。袁绍被击败了,那些不稳定的因素也已经断掉了想法和希望,而此时的曹操正处于开始阶段,很需要人手。如果要查的话,肯定会引起这些人的惊慌和恐惧,内部会更加不稳定。所以,曹操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非常“糊涂”,他把收缴来的信全都付之一炬,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对不稳定的人,表示理解。

曹操的“糊涂”,为他赢得了下属的一心一意。

从楚王和曹操的“糊涂”,我们可以看出,装聋装傻的人,往往才是具有高深智慧的人。所谓“大智若愚”,说的就是这种人,他们不是真的傻瓜,而是在装糊涂。“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凡是太认真,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对谁都容不下,最终把自己同外界隔绝开。

相反,如果我们不去计较一些不必要的是非,而是腾出时间与精力,全力以赴去做应该做的事,那么成功就比较容易,我们也会因宽宏大量被人尊敬,在“稀里糊涂”中换来人生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