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王翦率领的军队攻下了楚国,俘获楚王负当。秦始皇十分高兴,满足了王翦的请求,赏给他不少良田美宅、园林湖池,将他封为武成侯。王翦的儿子王责也是秦国将领,他率军先后攻下了魏国、燕国的辽东和齐国,被封为通武侯。他们父子两人都只要求财物,不求权力,秦始皇终于明白了他们的心思,宽容了他们,并加以重用。
很明显,王翦是做事极有心计的人,他深知秦始皇生性多疑,对任何人都不信任,自己握有重兵,秦始皇对自己会更不放心,因此自己随时都会遭受危险。为了解除秦王的疑虑,转移秦王的视线,他用恳请田宅、园池的办法,最终使秦王对他放下心来并委以重任,同时也保全了自己。
其实,“心眼”、“心计”对一个人来说,并非是坏事。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世态变化无常,你在做人做事方面不多动些脑子、不多想些法子,是不可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也不可能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
适时吃点“眼前亏”
会来事儿的人都是多一个“心眼”的人,环境所迫时,他们会适当地吃吃“眼前亏”,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不这样做,可能要吃更大的亏。
一天,狮子建议9只野狗同它一起合作猎食。它们打了一整天的猎,一共逮了10只羚羊。狮子说:“我们得去找个英明的人,来给我们分配这顿美餐。”
一只野狗说:“一人分一只就很公平。”狮子很生气,立即把它打昏在地。
其他野狗都吓坏了,其中一只野狗鼓足勇气对狮子说:“不!不!我的兄弟说错了,如果我们给您9只羚羊,那您和羚羊加起来就是10只,而我们加上一只羚羊也是10只,这样我们就都是10只了。”
狮子满意了,说道:“你是怎么想出这个分配妙法的?”野狗答道:“当您冲向我的兄弟,把它打昏时,我就立刻增长了这点儿智慧。”
寓言中说的是要懂得在不利于自己的形势之下吃点亏。
当一个人实力微弱、处境困难的时候,也就是最容易受到打击和欺侮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抗争力最差,如果能避开大劫也算很幸运了。假如此时面对他人过分的“待遇”,最好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先吃眼前亏,立足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用“卧薪尝胆,待机而动”作为忍耐与奋发的动力。
汉朝开国名将韩信是“好汉吃得眼前亏”的最佳典型。当年,在韩信的家乡淮阴城,很多人看不起韩信。有一天,一群乡里恶少看到韩信佩带着宝剑,认为他是个不配佩带宝剑的胆小鬼,便在闹市里拦住韩信,说:“你要是有胆量,就拔剑刺我,要是不敢,你就是个懦夫,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围观的人都知道这是故意找韩信的茬,是相当众羞辱韩信。大家都看着韩信会采取什么行动。只见韩信想了一下,一言不发,就从那人的裤裆下钻过去了。当时在场的围观者都哄然大笑,认为韩信是胆小怕死,没有勇气的人,这便是后来流传下来的“胯下之辱”的故事。
其实,韩信当时选择爬是一种明智之举,试想,如果他不爬,把对方刺死了,韩信也只能把命搭上。哪来日后的统领雄兵,叱咤风云?他吃点亏,为的就是保住自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所以,会来事儿的人在人性的丛林中碰到对自己不利的环境时,不会逞血气之勇,宁可吃吃眼前亏。
不显山不露水
成功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从古到今,成功者并不一定都是能力很强的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在两强相遇时,有时会让第三者拣了大便宜,而这第三者往往是没有多大能耐,但深谙中庸之道的老好人。
其实不论中庸也好,老好人也好,说白了就是会来事儿。不会来事儿的人是当不了老好人的。自古以来,人们对老好人这个名词争议颇多,但不论争议的结果如何,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出头的椽子先烂,最后剩下的多半是不显山不露水的老好人。所以,老好人都是会来事儿的人。
清末民初被人称为三朝元老的徐世昌就是这样一个老好人。
徐世昌在慈禧掌权时,曾做过军机大臣;载沣当政时,做过邮传尚书;袁世凯任总统时,做过国务总理;段祺瑞执政时,做过总统。为什么他能一直大红大紫呢?
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徐世昌做官时间长,对上层的钩心斗角了解很深,所以他做官尽量避免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对官员们能保则保、能帮则帮,是个“大好人”。
例如,徐世昌是1905年进入军机处的,在军机处时,他奉行“中庸”的做官之道。
军机大臣当时是庆亲王奕劻,他与袁世凯关系密切,当时与奕劻和袁世凯对立的是瞿鸿机。瞿鸿机与袁世凯、奕劻对立,对徐世昌却颇有好感,他“独信徐世昌,谓其谨厚”。另一位军机大臣鹿传霖,又因乡谊与徐世昌亲近,因此徐世昌在军机处颇为得意。
徐世昌与瞿鸿机亲近,与袁世凯更近,在清末著名的“丁未政潮”中,岑春煊对慈禧痛言奕劻贪黩误国,要求罢免奕劻,后来奕劻却保住了自己的权位,还与袁世凯一起反击,结果岑春煊被罢职。徐世昌为保奕劻是出了大力的。
徐世昌不得罪奕劻,也不得罪瞿鸿机。奕劻和袁世凯商议,以瞿鸿机当时兼任外务部尚书为由,派他出洋,他自然无法推卸,只能离京起程。奕劻、袁世凯让徐世昌在军机处提出此议,瞿鸿机听了徐世昌的话,一下子就明白了,他说:“我老了,不能远涉重洋,还是让年富力强的人去吧!”徐世昌随机应变,立即改为自请成行,给了瞿鸿机一个台阶下,瞿鸿机对徐世昌十分感激。
后来,徐世昌见上层斗争太激烈,难以应付,就请调东北三省总督,远离了官场激烈斗争的旋涡。
1908年,光绪、慈禧相继去世,溥仪入继大统,其父载沣做了摄政王。
载沣为了打击北洋势力,将袁世凯开缺“回籍养疴”。徐世昌在此危急关头,急流勇退,采用以退为进的方法,疏请开缺,清廷却以他向来办事认真为由驳回了他的辞职申请。
不久,徐世昌离开东北,入京就任邮传部尚书。
1910年,载沣又提任徐世昌任军机大臣,授体仁阁大学士,享受清代文臣的最高荣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派北洋军前去镇压,但北洋军“只知有宫保(袁世凯),不知有朝廷”,因而作战不力,很快南方各省纷纷独立。
这时,精明的徐世昌看到,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历史时机,必须靠他的密友袁世凯出山,收拾残局,于是他开始加紧活动。
后来有人说,袁世凯下野后,徐世昌是他在北京的“灵魂”,此话有一定的道理。
不管怎么说,徐世昌是由科举之路,靠“中庸之道”,左右逢源,一帆风顺,在仕途上飞黄腾达的。虽说有些做法颇具两面派的意味,但宦海风波,恶浪滔天,如果没有一点做老好人的城府,是难以生存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