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或社会经验形成的增长时期,情绪波动比较大,容易发怒。就好像是一部正在磨合的汽车,对情绪的控制远远没有到达得心应手的境界,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耿耿于怀,也经常由于“不顺心”、“不如意”而怨天尤人,甚至意志消沉。
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因为我们正处在思维以及人生观的“大碰撞”时期;另外,这些也是不正常的现象,因为人若是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就变得和动物没有什么分别了。
其实,我们情绪的“开关”就掌握在自己手上,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别人在控制我们的情绪。在同样的负担下,谁的情绪更好、身体更健康,取决于谁更善于控制这些“开关”,从而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情绪。
韩信在青年时期穷困潦倒,被人瞧不起。一天,一个屠夫指着韩信的鼻子说:“你敢在我身上扎两刀吗?如果不敢,那么请从我的胯下爬过去。”
真是欺人太甚!韩信听罢,不禁怒从心头起,想狠狠地教训教训他。但转念一想,我韩信为何要跟一个屠夫一般见识,来日方长。于是一咬牙,一狠心,便从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之后,他不但没有杀掉这个屠夫,反而赏之以金,委之以官,使其深受感动,不仅消除了私怨,最后还成了舍命保韩信的勇士。
韩信的度量可谓大矣,忍耐之心可谓强矣!“士可杀而不可辱”是世人皆知的至理名言,但韩信还是忍受着奇耻大辱,心一横从屠夫胯下钻过去;飞黄腾达后,不但不杀这个当初侮辱自己的人,反而委之以官,这是令常人难以想象的。
正是他的克己忍让,感化了屠夫,赢得了敌对者尊敬,屠夫才成了韩信的忠诚部下。
忍让、控制情绪并不是软弱可欺,而是一种大气与远见。
控制情绪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永远存在着理智与感情的斗争。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也就是要求我们按理智判断行事,克服追求一时情绪满足的本能愿望。
一个真正具有极强自我约束能力的人,即使在情绪非常激动时,也能够做到这一点。
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做使自己生活更有意义的事,并且在向着未来的目标奋进。
但是,生活在现实的世界中,我们绝不应该采取仅使今天感到愉快而丝毫不顾及明天可能发生的后果的态度。我们的情绪大都容易倾向于获得暂时的满足,所以我们要善于做好自我约束。因此,在追求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时,我们应当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向好的一面发展。
请承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追求幸福,免不了要触摸痛苦。
——霍尔特
德川家康的一生当中,最悲惨的一刻莫过于自己心爱的嫡长子信康切腹自杀。信康是德川家康在今川义元家做人质时与濑名姬所生,信康很有武士的胆识,是德川家康非常疼爱的一个孩子。
但是因为妻子筑山夫人与儿媳不和,又私下与敌军武田信玄结盟,被儿媳告发,引起信长的仇恨。
信长在书简中毫不保留地表达了自己的愤怒,质问家康:你是我最为信赖的盟友,现在你的妻子竟然密谋策划,要攻打织田家,你对此怎么解释呢?
家康知道:想要让信长消气,除了将妻子筑山夫人和儿子信康处死之外别无他法。虽然和筑山夫人之间没有爱情,但再怎么说也是二十年的夫妻;这个姑且不论,信康是自己指定的接班人,杀死他不等于断了自己的手足吗?
猛地,家康从茫然中清醒了过来:“信长是一箭双雕呀!”他悲叹道。
信康的英器和才能,信长知道得一清二楚,和英迈豪气的武勇类将领不同,信康拥有吞噬天下的气概和野心。信长也常常感觉他更像是年轻时候的自己。
信长虽有三个儿子,但他自认即使三个儿子绑在一起也比不过信康。为了不给后代留下祸根,信长决定趁此次机会斩草除根,让家康自己杀死含苞未放的亲生骨肉。同时,信长通过此次事件也可以测试一下:家康今后究竟是不是自己最值得信赖的盟友呢?
虽然家康已察觉出信长的意图,但对此无能为力,此时自己还没有实力和信长翻脸。为了德川家的千秋大业,家康宁可斩断自己的手足,也要给信长一个交代。
家康决定,为了德川家的大业,他不惜斩断儿女亲情。
“不论真假,先把信康从冈崎转移到大滨。”家康含泪命令道。
8月29日,家康下令处死筑山殿。侧臣野中重政奉命前往冈崎,按照主公旨意,先将筑山殿带到远州敷智郡的昌冢。宣读完家康谕旨后,野中劝筑山夫人自尽。筑山殿不肯,大哭大闹吵着要见家康。野中无奈,只得亲手从背后将她刺死。
得知下一个即将被处死的就是信康,德川家老臣平岩亲吉夜半径直闯入家康府中。
“少主生有异禀,天资过人,德川家的大业日后就要指望他了。殿下现在屈于信长淫威杀死少主,今后一定会后悔的!这都是老臣的罪过!老臣有罪,老臣罪该万死!若非老臣辅佐不当,少主又怎会误入歧途,听信明人的妄言呢!请殿下下令将老臣处死,拿老臣的首级送往安土城中以解信长怒气。请殿下下令,请殿下即刻下令!”
亲吉老泪纵横,不断以头叩地催促家康下令。
亲吉的忠诚深深打动了家康:
“老将军何出此言?快快请起。只是老将军是否想过:天下可曾有杀死自己亲骨肉而不感到悲伤的父亲吗?处死信康,对我而言也是断肠之痛呀!再者说,即使目下立即将老将军处死亦于事无补,信长的为人老将军又不是不知道,他决定的事情从来不会改变。再退一步说,我又何尝忍心让德川家的三朝老臣就这么白白送死呢?杀死信康,我的痛苦何止如斩断手足,这简直是要我的老命呀!但为了德川家的千秋大业,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老将军,你明白吗?明白吗?”
说完这番话,家康泪如雨下。
家康终于决定处死信康,以表示自己对信长的忠诚。悲痛万分的同时他也深深感觉到:信长对自己的儿子竟然是这么的恐惧。
“我果然没有选错接班人。”家康悲笑道,眼泪又不自觉地流了下来。
当负责给信康的家臣回到家康的身边,家康抑制住内心的悲哀淡淡地问:“信康切腹一切都顺利吗?”但是他并不想得到回答,丧子之痛填满了他的内心。
信康死了,筑山殿也死了。从8岁到19岁的今川府上的人质生活,也像泡沫那样消失了。今川义元身死沙场,筑山殿的父亲被义元的儿子今川氏真逼迫着切腹自杀,而当年威武的今川少主氏真,据说在给自己的杀父仇人信长踢蹴鞠。
想到发生的这一切,德川家康禁不住问自己:这样做可以吗?妻子和儿子都被杀死了,难道就这样屈服于信长?
但家康知道他不会屈服的。
现在自己被信长这堵悬崖所挡,如果不努力爬过去,就一定会摔个粉身碎骨。一定要爬过悬崖,告慰信康的在天之灵。
至亲的人相继离世,让家康下定决心一定要翻过织田信长这座“悬崖”。
这个决定对德川家康的一生影响重大,他原本是一个厌恶战争的人,他为死在自己刀下的无数人痛心。
但是现在,他决定要继续走这条路,哪怕还要杀人,但是会换来更多人的性命。这样的决心对家康来说,代价太大。
我们人生中经历的每一次伤痛,同样也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悬崖,爬过去,才会遇见更美好的未来。
几乎每一个有所成就的人,无一不是从一个个伤痛当中站起来的。
1928年是中国历史上不安的一年,也是最不自由的一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结束了,国共两党从战友变成了敌人,各地有势力的军阀各自为政,全国没有统一的政府组织。
在这一年,武汉大学成立,清华大学正名;起义和工人运动此起彼伏……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嘉诚出生了。
李家可以说是书香世家,家族的治学风气甚浓,父亲是一位小学老师,平时培养儿子读书习字。虽然世事动荡,李嘉诚在家人的照顾下还是很快乐。
然而安宁祥和很快被摧毁了。1939年日本开始袭击我国。日本的飞机整日整夜对潮州地区展开狂轰滥炸,潮州城一片废墟。李氏一家在流弹硝烟中,步行十几天辗转到香港避难。
李嘉诚一家人寄居在舅父家里。祸不单行,这时候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因劳累过度不幸染上肺病,家人的生活更加拮据了,两年以后,作为全家支柱的父亲还是撒手归西了。
14岁的李嘉诚从此结束他的学业出来谋生,他感到自己是母亲和弟妹们的希望。
他先在舅父庄静庵的中南钟表公司当泡茶扫地的小学徒,每天总是一个到达公司和最后一个离开公司。本来漂泊异乡、寄人篱下的打工糊口已经非常辛苦,他还依然坚持不懈的学习。
除了《三国志》与《水浒传》,他不看小说,不看休闲读物。晚上收工了,他在昏黄的灯光下看着一本旧辞海,一本老版的教科书,自己摸索教学,有模有样地给自己上课。
很快过去了三年,他“跳槽”到一家五金制造厂以及塑胶带制造公司当杂役。
有一天,老板需要人帮他写信,刚好工厂文书请病假,老板就问:“哪个人比较会写信、字写得好一点?”四五个职员都指向李嘉诚,“叫他写,他每天都念书写字。”李嘉诚立即动手写了好几封信。
信寄出去之后,老板的朋友非常欣赏,问他:“你这位先生是什么时候请的?比原来的要好。”这让老板对李嘉诚刮目相待,很快就把他从做杂役的小工,提升为货仓管理员。
李嘉诚在货仓管理员的位置上并没有呆多长时间,便转为走街串巷的推销员,为了省钱,他很少坐车,“我从17岁就开始做批发的推销员,就更加体会到挣钱的不易、生活的艰辛了。人家做8个小时,我就做16个小时。公司内的推销员一共有7个,都是年龄大过我而且经验丰富的推销员。但由于我勤奋,结果我推销的成绩,是除我之外的第一名的7倍。这样,18岁我就做了部门经理,两年后,又被提升当总经理。”回忆起年少时的经历,李嘉诚感谢自己年轻时遇到的一切苦难。
德川家康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立下了一统天下的决心,李嘉诚在窘迫的环境中学会了靠自己的头脑和双手赚钱,苦难给他们的,远不止是痛苦的回忆,更是前进的决心和意志。
从不自由中学会认识自己的人更是智者。当痛苦的经历告诉我们存在的危机和发展的方向之后,这种代价就变得富有深意,成为命运中的转折点。
谁不曾在失败和痛苦中流泪?唯有真正勇敢的人擦干了泪水,谨慎地继续前进。
韬光养晦,心在梦就在
梦想绝不是梦,两者之间的差别通常都有一段非常值得人们深思的距离。
——古龙
德川家康是一个善于观察天时的人。本能寺事变时,信长遭部下光秀杀害,而当时的家康是织田信长手下的第一红人,他如果借替主复仇的名义开战,天下或许当非家康莫属。
但就在他准备起事时,关中的丰臣秀吉却抢先一步移师而来,并迅速地平定了光秀。
这样,家康只好按兵不动,等待时机的到来。
此后,秀吉势力日盛,如日中天。经历小田原之战后,家康接受了丰臣秀吉的安排,远离经营多年的冈崎城。
但是家康的家臣们却不能理解,他们义愤填膺,甚至鼓动家康与丰臣秀吉一战。
在德川家康召集家臣聚集的会议上,不少家臣怒形于色,认为“既然有百万石的俸禄,还有什么事不能办成?”意思是即使跟丰臣秀吉刀枪相见,也未必没有胜算。
更有一些家臣则要求德川家康务必言明,为什么要接受丰臣秀吉的这一无理移封。眼看着如若再保持沉默,家臣们就无法继续同心同德与自己保持一致,德川家康终于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我这么做,是为了在将来取得天下!”
德川家康的心思是这样的:
在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之后,他基本上放弃了谋取天下的意图,打算对秀吉言听计从。然而丰臣秀吉的性情,又让他重新萌发夺取天下之意。
因为丰臣秀吉统一天下之后,会立刻出兵进攻朝鲜,然而朝鲜的背后有大明朝的支持,丰臣秀吉不可能取胜。
如果朝鲜之战爆发后,德川家康身处日本西部,会被派为攻打朝鲜的急先锋,而如果丰臣秀吉在朝鲜败北,德川方作为前锋,肯定会尸骨无存。
而到了那个时候,日本会重新陷入诸侯混战的状态之中,谁来治理天下呢?所以必须从西部迁移,以避开首当其冲的危险。
丰臣秀吉要求德川家康移居江户城,本来是想浪费家康的财力,却正中德川家康下怀,这简直是神佛的关照——因为家康趁机可以以建造城池、平复小田原余众为由,向秀吉报告自己无法分身,从而可以避免出兵朝鲜。
如此保存自己的实力,等待丰臣秀吉在朝鲜之战中消耗自己的实力,彼消此长,再图后举。
德川家康说,这是丰臣秀吉给他挑选的道路。别人本来是恶意,但是能从恶意中发现“好意”,然后故作糊涂,假意顺从,以此保存和壮大自己,这是德川家康的独特智慧之一。
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记载:
刘备投靠曹操之后,仍有一番雄心壮志。但是刘备也防备曹操谋害,就在住处后院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