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乔布斯给青少年一生的忠告
985900000022

第22章 :敢想,才能不同凡响 (2)

创造性的思考是思维转换的一种模式。创造性思维中的直觉、一闪念起关键的作用,而这首先要求右脑直观的、综合的、形象的思维机能发挥作用,并且要求左脑很好的配合。因此,我们欲求不断有崭新的思想、设想、设计、构思产生,必须充分使用右脑。乔布斯是一个敢想,也是一个敢于将自己的思想付诸于现实的人。乔布斯的右脑思维产生了很多大创意,这才使苹果公司特立独行在电子产业。

通用式Apple I :敢想才敢做,敢做才敢为

想象力永远是最奇妙的东西。

——乔布斯

斯坦利·威廉勋爵有这样一段话:“一个无所事事的人,不管他多么和气、令人尊敬,不管他是一个多么好的人,不管他的名声如何响亮,他过去不可能、现在不可能、将来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生活就是敢于想象……”

乔布斯是一个敢想敢做的人。尤其是在设计产品的时候,他的突破常规的想象力常常让别人觉得他是一个“怪人”。满足客户需求是平庸公司所为,引导客户需求是高手之道。这是乔布斯的经营之道,更是他领导苹果立于不败的利器。这其中有关麦金塔电脑出现后,消费者对彩色透明的外壳趋之若鹜的表现。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在乔布斯的大脑里,没有所谓消费者需求的概念,因为他在制造需求。

1976年,当乔布斯与沃兹尼克创立苹果公司并研发个人电脑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计算机不可能进入普通家庭,即便降价也无法实现。在这种预测下,没有人将电脑与家庭和个人联系起来,在他们看来,这个笨拙的机器只适合摆在研究室里。

乔布斯并不这么认为,他对他的伙伴说讲,电脑之所以没有快速进入家庭,是因为制造成本太高,售价太贵。普通家庭无法承受,这正是苹果可以有所作为的领域。为了实现让人人拥有一台电脑的想法,乔布斯设计了第一代通用式的苹果个人电脑Apple I,在这台电脑上,除了一个带键盘的主机之外,没有任何外部设备。值得注意的是,这台电脑还有一个可以与家用电视相连接的视频插口,以及一个与录音机相连接的接口。做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保证数据和程序可以存在一般的录音带上。而在美国,电视机和录音机在那个时代几乎家家都有。

Apple I面世后,人们欣喜若狂,因为只需要花上几百美元,他们就可以买到电脑。蓝色巨人IBM没有做到,乔布斯做到了。人生总有许多理想和憧憬,假使一个人能够将一切憧憬都抓住,将一切理想都实现,将一切计划都执行,那最终将能获得伟大的成就。然而,总是有很多人有憧憬而不去抓住,有理想而不去实现,有计划而不去执行,最终使各种憧憬、理想、计划破灭。

一路走来,苹果大到简洁的商业模式,小到产品的样式色彩,无不牵动着人们的眼球。而作为苹果的核心人物——乔布斯,他既是一位破坏旧规矩的人,更是确立新导向的领航者,也是一位对世道有独特见解的思想者。对于他来说,只要敢想,便没什么不可能。

“最糟糕的广告”:与众不同,才能制造流行

我们就是要创造时尚。

——乔布斯

1983年11月,苹果公司制作的麦金塔电脑广告完成了。这个专门为橄榄球决赛制作的广告是在著名电影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的指导下完成的。

当时,苹果的广告代理夏戴公司拿着乔布斯给的90万美元,送到了雷德利·斯科特的手里。斯科特就开始像拍大片一样筹拍这只有60秒的广告。

想必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支只宣传品牌价值不出现产品的广告。连苹果当时的CEO约翰·斯库利也说“这是历史上首个事件营销的经典案例。”乔布斯就更加张扬,他在董事会上展示这个新广告的时候,脸上就充满了神秘和得意洋洋。当他看到在场的人看完广告后都露出惊恐的表情时,乔布斯就更加得意。

“这是什么?怎么连产品都没有?”

“是啊,这简直是我看到的最糟糕的广告。”

大家七嘴八舌,广告的首次内部放映,就这样以失败告终。随后,沃兹尼亚克也观看了这支广告。“这太不可思议了!”但是乔布斯却说:“董事会不允许播放。”“这支广告播放要多少钱?”沃兹尼亚克问,“90万”乔布斯低声说。后来,沃兹就提议两个人各自出一半钱,但是被乔布斯拒绝了。

后来这支广告得以在公众面前播放,全部得益于夏戴公司的创意人员的坚持。

1984年1月17日起,《1984》在电影院的预告片中放映了几个星期。在1月22日,这支广告还在美国最著名的赛事——超级碗橄榄球赛上的大屏幕上播放,一时震惊四座。

广告中,一群没有一点表情的民众全神贯注地看着领袖在屏幕上进行演讲:“今天我们庆祝的是信息净化令下达后的第一个光辉纪念日,”此时,领袖停了一下,然后接着说,“我们已经创造出了历史上第一个纯净意识形态的乐园保卫我们不受任何反动势力的侵害,我们是同一个人,有同一种意志,同一个决心。”

然后,一位金发美女此时从中央道路上冲了过来,挥出一柄铁锤,砸向了屏幕,砸碎了领袖的形象,也销毁了统一的象征。此时,画外音传了出来:“在1984年1月24日,苹果电脑将发售麦金塔,然后你就会明白,‘今天的’1984为何不是‘那样的’1984。”

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广告营销,当这只险些流产的广告出现在大家面前时,每个人都会明白乔布斯与苹果想要传达的理念“苹果是与众不同的,选择它,也代表你与众不同。”

从此,苹果就有了这个漂亮的品牌标签,并且在诸多广告中都传递着这样一种信念。当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与众不同”四个字就会出现在脑海。乔布斯通过“1984”这支广告成功树立了自己和苹果的形象。

有创意的工作不一定非要找到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新的东西,从全新的角度去诠释既有的事物,将其以一种新的方式展现出来,也是一种创造。乔布斯的个人风格很有嬉皮士的风范,而这也是苹果公司创新的源头之一。相同的一样东西,乔布斯总能玩出新花样,这对于苹果的用户体验而言,就是非常好的创新。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说过: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是否找到新大陆,而在于能否以新的眼光去观察。乔布斯与苹果在创新上并不一味地追求新技术,追求新体验也是重要的一环。

一个人不能没有一点理想主义。如果能做到不同凡响,便能像乔布斯那样在世上彰显自己独特的存在。

点物成金:敢于对一千条创意说“No”

创新来自于对一千件事情说“不”,惟其如此,才能确保我们不误人歧途或白白辛苦。

——乔布斯

希腊神话中,有一则“点石成金”的故事。

迈达斯是小亚细亚中西部古国佛里吉亚国王。森林之神西勒诺斯和酒神狄俄尼索斯为了回报他的盛情款待,许诺可以实现他任何想要的东西。迈达斯表示希望拥有点石成金的本领。酒神答应了他的要求。于是迈达斯如愿以偿的学到了点金术。凡是他触到的东西都会立刻变成金子。

与迈达斯的“点石成金”相比,乔布斯是一个“点物成金”的神手。

麦金塔研制的最后一个月,在库比提诺苹果公司的总部,很多员工都已经筋疲力尽,就像是参加马拉松的赛手,他们不知道前面还有多远的路要走。为乔布斯工作就像是攀爬一座难以到达的山顶,他们不愿意在走下去了。可是乔布斯知道怎么样给员工打起,在最紧张的时刻,他教员工挑战自己的极限。“不做裹足不前的员工”是他对苹果员工的激励。在乔布斯的鼓励和压力下,很多员工几个星期都没有睡个好觉。

1983年1月16号,研发人员终于开发完成了系统和查找程序,并且能够顺利的安装应用。兰迪·威金顿是苹果公司研发的程序员,在研发过程中,他一直在解决程序上的缺陷,但是每次编译出来的程序版本都很不理想。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兰迪终于修改成功,他们的软件也能够复制了,麦金塔在乔布斯的高压政策下顺利问世。

关于麦金塔要推向市场的报道,美国的各大媒体都在竞相报道。在美国三大主要计算机网络的热点新闻中,麦金塔成了报道的热点新闻,很多杂志的封面也刊登了麦金塔的图片。

这台计算机是乔布斯创造的一个神话。麦金塔一上市就成为最受欢迎的电脑,乔布斯也成为创新的领袖。

这位“个人电脑的真正发明者”用他的睿智和创造力将麦金塔成为一个众人热捧的机器。这位“点物成金”的电脑教父让苹果在竞争中处在一个有力的位置。

乔布斯在一次接受《商业周刊》的访谈时说:“创新就是对1000件事说不,来确保我们不会误入歧途或者做得过度。我们总是在想着我们能够进入的新市场,但是只有说不,你才能专注于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因此,乔布斯总是否定产品研发团队的创意,他想要创造一些够酷的、超级棒的产品。按乔布斯的行动法则,如果某款产品不够革命性,乔布斯就不会对它感兴趣。乔布斯曾想制造一种没有散热风扇的、“安静的”电脑,这是一个非常具有颠覆性的概念。虽然最后没有实现,但是这正是乔布斯完美精神的体现。苹果公司的产品设计,一直就把追求完美当做自己的目标。

想获得成功,就应该打破常规,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勇于创新。标新立异者常常能突破人们的思维常规,反常用计,在“奇”字上下工夫,拿出出奇的思维方式,赢得出奇的效果。

一般人往往受到程式的约束,习惯了循规蹈矩,跳不出既定的圈子;更多人则是没有勇气打破传统。所以,墨守成规,不能够推陈出新。这也就使得创新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而那些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就成为少数的成功人士。

【成长启示录】

我来展示另一种应用,那就是电子书阅读器。亚马逊在这一领域是出色的先驱,我们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推出自己的新应用--iBooks。它拥有一个书架,按下这个按键,就可到达我们已经创建的iBook Store,用户可下载书籍到iPad。这是一个伟大的阅读器,一个了不起的网上书店。你将可以随身携带几千本书。也可以改变字体,无论你想要什么效果都可以,这就是iBooks。

这是一款革命性的神奇产品,我认为我们做到了。已经有7 500万人知道如何使用iPad,因为我们卖出了如此之多的iPhone和iPod,这同样令我们感动。

我们总是设法将技术和人文科学地交叉--不光要植入最佳的技术,还要使这些技术更容易被感知。这正是我们推出iPad的两个重要原因。

这是一款魔术般的产品,拥有无与伦比的价格。

——乔布斯2010年1月28日在iPad发布会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