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给孩子讲点人文知识
986000000019

第19章 听天籁之音,赏动人舞姿 (1)

古老的“雅乐”

所谓“雅乐”,顾名思义是指高雅的音乐。那么,什么样的音乐才称得上是“雅乐”呢?“雅乐”又是怎么来的呢?

雅乐与民间的“俗乐”相对,是指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它起源于周代。周王朝建立之初,就命周公姬旦制礼作乐,建立各种贵族生活中的礼仪和典礼音乐,雅乐便是祭祖、朝会、宴享、庆典等礼仪活动中所演奏的音乐。在这一时期,乐舞艺术的地位和作用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雅乐”与法律和礼仪共同构成了周朝统治阶级的内外支柱。

“雅乐”的范围既包括远古图腾及巫术等宗教活动中的乐舞及祭祀音乐,也包含西周初期的民俗音乐。其代表作是“六代之乐”,即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大成》、舜时的《大磬》、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灌》、周初的《大武》。此外还有《诗经》中的“风”、“雅”、“颂”等。

周朝的礼仪、祭祀等活动要求非常严格,规定不同的场面使用不同的音乐。它的主要目的是造成一种庄严、肃穆、安静的气氛,使参加典礼的贵族受到伦礼教育的感化。

后来,周朝逐渐走向衰落,贵族们对雅乐渐感厌烦而去欣赏俗乐,因此孔子曾感叹地说:“礼崩乐坏”。

古代的音乐机构——乐府

很多乐府诗广为传颂,家喻户晓。例如:乐府民歌《木兰诗》、《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燕歌行》等。可以说我们对乐府诗并不是很陌生,但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我们又了解多少呢?

“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设立机构,其任务是掌管宴会、游行时所用的音乐,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魏晋之后,它的含义扩大。作为一种音乐机构,它的具体任务是:制定乐谱,诗歌配乐演唱,培养训练乐工,为统治者收集民间歌谣。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繁荣一时的“教坊”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诉说自己的遭遇时,说:“我本来是京城里的姑娘,家住在虾蟆陵附近。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名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里……”这里的“教坊”是指什么机构呢?

教坊是唐代以来设置的训练和管理宫廷音乐表演人员的机构。唐代宫中的教坊,乐工有男有女。他们有专门的教师教授。唐代教坊是当时天下音乐舞蹈精华的荟萃之地,其中许永新、李龟年等人,当时蜚声艺坛,留下了不少传诵后世的风流佳话。

教坊里的乐工按色艺分高低,分成若干等级。平民家的女子,主要学弹琵琶、五弦、箜篌、筝等,称为“弹家”;一般的艺人称为“宫人”;技艺最高的艺人,称为“内人”。

北宋初年,宫中也设有教坊,并分为4部:大曲部、法曲部、龟兹部、鼓笛部。各部使用乐器不同,并有各自擅长演奏的曲目。到北宋政权崩溃时,教坊便随之而解散。南宋时,也设置教坊,根据乐工所擅长的技艺分为13部,南宋教坊乐队规模较小,后也随着南宋的灭亡而解散。元、明两代也都设有教坊,然而教坊的作用已远不能和以前相比了。清代时,“教坊”被废止。

歌、舞、乐一体的《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歌舞的集大成之作。在开元、天宝年间曾经盛行一时,但“安史之乱”后,此曲流失。南唐后主李煜得到残谱后,凭着自己的音乐天赋,复原了失传200年的《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相传由李隆基所作,他宠爱的贵妃杨玉环作舞表演。《霓裳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着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全曲共三十六段,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分,散序由磬、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中序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几次节奏快慢的变化,按乐曲节拍边歌边舞;曲破又名舞遍,是全曲高潮,主要以舞蹈为主,乐音铿锵,速度从散板到慢板再逐渐加快到急拍,结束时转慢,舞而不歌。

《霓裳羽衣舞》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被白居易称道为:“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魏晋贤士嵇康的最爱——《广陵散》

相传,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嵇康最擅长弹奏《广陵散》,嵇康临刑时就是弹着《广陵散》飘飘然离开世间的。从此,这首古典琴曲名声大振。

《广陵散》是我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关于《广陵散》的出现年代,说法不一,但确定的一点是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现。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关于此,蔡邕《琴操》记述得较为详细。

战国有一个制剑匠为韩王铸剑,因误了期限被韩王杀害,他的儿子聂政决心报仇。聂政进入深山,刻苦学琴,10年之后,琴艺妙绝。他就化装回到了韩国,利用为韩王演奏古琴的机会杀死了韩王,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曲歌唱复仇者的悲壮颂歌。后来因觉得这首曲子名过于悲壮,便把《聂政刺韩王》改名为《广陵散》。

瞎子阿炳与《二泉映月》

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阿炳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的确如此,富有表现力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酸甜苦辣的盲人的情感。

“瞎子阿炳”原名华彦钧,因患眼疾,在35岁时双目先后失明,人们从此便称他“瞎子阿炳”。阿炳失明之前常去无锡惠山之泉。那里被誉为“天下第二泉”,明月清泉之景曾经使他深深陶醉。但这次失明后,再回到故地,他已经无法再目睹美景。生活已极其坎坷凄凉,甚至卖艺一天仍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种种辛酸的感受和对家乡景物的思念,触发了他创作出情深意切、凄切哀怨的二胡曲《二泉映月》。

这首曲子共分六段。旋律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慷慨悲歌;于凄婉中见悲愤,于优美中见风骨。使聆听者的心灵无不为之震撼。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赞誉其为:“应该跪下来听”的“断肠之音。”

唯美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这首《春江花月夜》诗词简直是使人如痴如醉,如梦如幻。可是还有一首和它同名的曲子,境界上与它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便是唯美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又名《夕阳箫鼓》、《夕阳箫歌》、《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是一首著名的琵琶曲,明清时便很流行了。1925年,此曲首子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深受国内外听众的喜爱。

这首乐曲像极了一幅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全曲共分为十段。第一段为“江楼钟鼓”。描绘出夕阳映江面,微风拂来,江面上泛起层层涟漪。然后,乐队齐奏出优美如歌的主题,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静;大鼓轻声滚奏,意境深远。第二、三段,为“月上东山”和“风回曲水”。听其曲调如身临其境,见江风习习,花草摇曳,水中倒影,层叠恍惚。进入第五段“水深云际”,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唯美的景色映入眼帘。乐队齐奏,速度加快,犹如白帆点点,遥闻渔歌,由远而近,逐歌四起的画面。第七段,琵琶用扫轮弹奏,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涛拍岸的动态。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欸乃归舟”,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欸乃”,由远而近的意境。归舟远去,万籁皆寂,月夜下的春江静谧而唯美、迷人,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沉迷于其中,回味良久。

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

我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黄河大合唱》,以其雄浑饱满的民族气魄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至今它的魅力不减当年。

《黄河大合唱》为光未然和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1938年冬天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的黄河险境,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黄河的气势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于是他写出了《黄河》词作,并在大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1939年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当时这首合唱轰动了整个中国。

《黄河大合唱》包括序曲和8个乐章,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相对独立,乐章之间对比鲜明。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及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最后在气吞山河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的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战胜敌寇,誓死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同时,也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

托物言志的《梅花三弄》

自古以来,高洁的梅花被文人墨客所钟爱,他们写了不少咏梅的经典之作。而在音乐作品中,梅花也化作作曲家笔下的绝妙音符,以梅花为题材的曲子相当多,而在众多的咏梅曲中,古琴曲《梅花三弄》堪称咏梅一绝。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我国古琴音乐中保存下来年代较早的一首作品。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全曲通过前后两个部分并运用各种对比手法,描绘了梅花的静态美和动态美,音声清幽,借物咏志,实际上是用音乐来表达心境。《梅花三弄》全曲由引子、静态梅花、动态梅花和尾声组成。

引子在节奏上兼具平稳舒缓和跌宕起伏的双重因素,音调轻柔,精练地概括了全曲的基本特征:一剪寒梅傲立于风霜之中。乐曲的静态梅花部分主要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随着主题的三次呈现,清澈透明的泛音弹奏,稳健有力的附点节奏,刻画了一种非常细腻的音乐意境:仿佛梅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晃动,恬静而端庄。乐曲的动态梅花部分,旋律大起大落,节奏刚劲有力,音乐营造出一种风雪交加的意境,同时把全曲推向了高潮: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与风雪的搏斗,昭示一种不折不挠的精神,一种傲对人生的境界。乐曲的尾声在轻松自如的气氛中结束,梅花绽放于风雪之中,香溢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