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给孩子讲点人文知识
986000000028

第28章 知道点简单的哲学道理 (1)

披着占卜外衣的哲学奇著——《易经》

在很多人看来,《易经》是我国古代最有名气的占卜书。但是,它的价值远远不是占卜那么简单,其实《易经》更是一本披着占卜外衣的哲学奇著!

关于《易经》的来历,众说纷纭,有伏羲画八卦、周文王作周易、孔子修易之说,又有神话连山易祖作易、九天玄女传易等说法。综合来说,易经是远古众多圣人根据大自然的发展变化规律经过很长的年代创作并不断修改而成的。

《易经》从复杂的自然现象中抽出“阴阳”的概念。其中“阴”代表事物的衰退、消极、柔弱等特性,而“阳”代表事物积极、进取、生机等特性。《易经》作用其实更偏重于指导人们深入观察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认识自然界辩证统一的科学奥秘,充分把握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以实现人生的价值。

儒释道三家的“天人合一”

中国文化在历史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的局面。这三家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天人合一”的探讨。究竟什么是“天人合一”呢?

“天人合一”是指关于天与人、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古时候,人们通常把天看做是至高无上的神。

儒家认为,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天人合一是一种自然的合一。人类修行的目的,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在禅宗看来,人的烦恼来自于过多的欲望,人一旦觉悟到这些欲望,便能领悟佛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其实这有一点像道家的“顺其自然”。故禅宗语录有言:“悟得来,担柴挑水,皆是妙道。”

道家认为,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只有打破这些加于自身的藩篱,解放人性,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各国间的战争此起彼伏,在这么混乱的历史时期,思想界却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这其中的原因何在?

当时诸侯分立,战乱频仍,新兴的地主阶级成为新的统治者。这种变动同样也体现在思想文化领域。不同利益、集团的学派人物,都在认真思考和分析动荡不安的社会形势,探索治理和重组社会的良方。可以说这种战乱的社会环境对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来说是一片沃土。一时间,各种流派学说如同雨后春笋般崛起,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事实上,当时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力的主要是有十个学派:儒、墨、道、法、名、阴阳、兵、农、纵横、杂家。

“庄周梦蝶”的哲思

“庄周梦蝶”这个故事对我们来说,已经很熟悉,甚至有一些人还能够熟识成诵。可是你能说出故事中蕴涵的哲理吗?

庄周,即战国时期的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使之成为对后世中国人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哲学。庄周梦蝶故事虽然是一则小寓言故事,但同样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周梦蝶”讲的是,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十分轻松惬意,悠然自得。这时他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当他从睡梦中醒来时,他不知道蝴蝶是庄周还是庄周是蝴蝶,对自身充满了疑惑。

“庄周梦蝶”体现了庄周齐物的思想。一般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的。庄子却认为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不同;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不尽相同。庄子从这个梦中得悟:人们若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

那么什么是“齐物”思想呢?人生如梦,“道”是形而上的,庄周自己是形而下的。形而下的一切,尽管千变万化,也只是道的物化而已。庄周也罢,蝴蝶也罢,本质上都只是虚无的道,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惠子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也许你认为你很了解朋友,你也许会说“我比他自己还了解他呢”、“他是这样一个人”、“他想什么,我知道的一清二楚”等。但是,你又不是他,你怎么会知道他内心的真正想法呢?

这种哲思就像两千年之前惠子与庄子的一场辩论。在《庄子?秋水》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一日,庄子和惠子这对老辩友一道在濠水边游玩。庄子说:“你看,鱼儿游得那么悠闲自在,它多么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咱们回到以前的话题。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虽然不是鱼,却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和惠子的辩论流于诡辩,但鱼儿在水中自由嬉游,这正符合道家的顺其自然的思想,由此,他断定鱼儿乐在其中。这充分体现了庄子推崇“自然”,反对“人为”,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哲思。

什么是儒教的“三纲五常”

一提到封建社会,我们的头脑里很容易会浮现出一个典型词语——“三纲五常”。那么你知道“三纲五常”到底指的是什么吗?

“三纲”是封建社会五种伦常关系中最重要的三条。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做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封建社会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

“三纲五常”是由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等发展而来的。西汉董仲舒首次将其系统化为“三纲五常”,并以此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确立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的等级制度和政治秩序合理化。

公孙龙与“白马非马论”

战国时期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有一则著名的论调——白马非马。乍一看,使人异常惊讶,白马明明是马,这和“张三是人”一样,事实清楚。但公孙龙为何如此辩说?听了“白马非马”的故事后,你就会明白其寓意了。

一天,公孙龙牵一匹白马出关。守门人不让马出关。于是公孙龙便出了个“白马非马论”的命题,双方约定,如果守门人辩不过公孙龙,便不再阻挠他出关。

公孙龙说:“白马不是马,说白是用颜色分的,说马是以形状定义的;颜色不是形状,形状也不是颜色。所以,说颜色不可与形状一同说,说形状则不应该加上颜色,现在把颜色和形状合起来,这是不对的。如果要想到马厩里找马,没有,却有栗色的马,就不可以说有白马。没有白马,那么想找的马也就没有;没有马,那么白马就不是马了。”

守门人听了这样的辩题,目瞪口呆,公孙龙却大摇大摆地走出关。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恰恰道出了名家的些许思想。总的来说,它体现了名家思想的三种内涵:其一,“马”、“白”、“白马”这三者的内涵不同。“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所以说三者不能综合成“马”这种动物。其二,“马”、“白马”外延不同。“马”的外延包括一切马。“白马”的外延只包括白马,有相应的颜色区别。怎么能以小类的事物去涵括大类的事物呢?其三,“马”与“白马”共性不同。马的共性,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不包涵颜色;而“白马”的共性包含了颜色。这样,“马”的共性与“白马”的共性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

在学习中,你或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终于决定要好好学习了,可是一本书翻来覆去怎么也看不下去,为此心烦意乱。针对这种情况,给你一个中肯的建议:不妨学学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何为治学三境界呢?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用诗句总结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的治学三境界。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用来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意指经过长期钻研,正值难以解脱之际,突然找到答案时的心情。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意指经过反复追寻、研究,最终得到了顿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又登上了一层“高楼”,从而达到治学的最高境界。

儒家的核心思想

众所周知,儒家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学派。它对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与灵魂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如此庞大的学派,它的核心是什么呢?

儒家的思想核心即仁、义、礼、智、信。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统治者要施行仁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要真诚讲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分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儒家提倡人要做到仁、义、礼、智、信,达到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

儒家思想关注人和社会这个永恒的课题,它主张的仁、义、礼、智、信,便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的价值体系。

老子的“无为而治”

人类哲学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古希腊哲学,另一个就是中国的老子哲学。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世人尊称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主要是针对政治上“有为”而言的。在他看来,“有为”政治带来的祸害非常严重。防禁越多,人民越陷入贫困;法令越森严,盗贼越增加。统治者征收大量赋税,造成人民饥饿;统治者越是强作妄为,人民越是难以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