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不是教你诈
986900000022

第22章 智猪博弈,多劳未必多得 (1)

第八章 智猪博弈,多劳未必多得 (1)

博弈论里有个十分卡通的博弈模型,叫做“智猪博弈”。这个模型来自一个故事:笼子里面有大小两只猪,笼子很长,在笼子的一边有一个按钮,另一边是饲料的出口和食槽。按下按钮之后就会有十份猪食进入食槽,但是按下按钮之后跑到食槽边上消耗的体力则需要吃两份猪食才能补充回来。问题在于,按钮和食槽在笼子的两端,按下按钮的猪从按钮处跑到食槽的时候,食物已经被坐享其成的另一头猪吃得差不多了。

可以看出,谁去按下出饲料的按钮,谁就会为其他人造福,自己却没有很大的收益。这样久而久之,谁来充当那只费力不讨好的猪就变成一个博弈,而坐享其成的那只“智猪”要如何才能做成,也是一个学问。

如果定量地来看,按一下按钮,将有相当于10个单位的猪食流进食槽,但是按完按钮之后跑到食槽所需要付出的“劳动”,要消耗相当于2个单位的猪食。

如果两只猪同时按按钮,再一起跑到食槽吃,大猪吃到7个单位,小猪吃到3个单位,减去劳动耗费各自2个单位,大猪净得益5个单位,小猪净得益1个单位。

如果大猪按按钮,小猪等着先吃,大猪再赶过去吃,大猪吃到6个单位,去掉按按钮的劳动耗费2个单位,净得4个单位,小猪也吃到4个单位。

如果小猪按按钮,大猪等着先吃,大猪吃到9个单位,小猪吃到1个单位,再减去按按钮的劳动耗费,小猪是净亏损1个单位。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令人出乎意料的是,答案居然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按钮和食槽之间。

这是因为,小猪按按钮将一无所获,不按按钮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按动按钮,不按按钮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按动按钮的,自己亲自去按按钮总比不按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智猪博弈存在的基础,实质上就是双方都无法摆脱共存局面,而且必有一方要付出代价换取双方的利益。而一旦有一方的力量足够打破这种平衡,共存的局面便不复存在,期望将重新被设定,智猪博弈的局面也随之被破解。

历史中的“智猪博弈”,“搭便车”坐享其成的小猪或许演绎成了善于“借势”的精明人,或许成了善于韬光养晦的高手,总之是千方百计要击垮那些看似占据优势的“大猪”。

找准利益基点,借助对方化解危机

公元前311年,秦国派人与楚国谈判:愿分汉中之地予楚,以同楚结盟。然而,楚怀王对张仪耿耿于怀,宁可不要汉中之地,而要张仪以泄私愤。

原来张仪此前为了秦国的利益曾痛恨多次欺骗楚怀王,使楚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所以楚怀王对他切齿难忘,恨不得将他碎尸万段。

谁知张仪得知这一消息后,竟然对秦王说:“让我到楚国走一趟吧。”秦王知道张仪能言善辩、足智多谋,也就同意了。

到了楚国之后,张仪马上找到好友靳尚。靳尚是深得楚怀王宠爱的近臣,又是楚怀王宠妃郑袖的得力助手,于是张仪与之合谋定下了脱身之计。

这时楚怀王已经将张仪逮捕,正欲杀之而后快。箭在弦上,张仪之命危在旦夕。这时靳尚挺身而出,对郑袖直言道:“你不久就要失宠于楚怀王啦!”郑袖问什么原因,靳尚解释说:“张仪是秦王的忠信之臣,现今被楚王拘禁,秦王想用土地和美女把张仪赎出,楚王贪利爱色,必定会答应的。将来秦女挟秦为重,必然成为王后,而你就会失宠了。”郑袖觉得事态严重,忙问靳尚该怎么办,靳尚告诉郑袖:“你最好想办法让楚王赦放张仪,张仪放出后,必然很感激你,秦国就不会让秦女来楚国了。”

为了不让她人横刀夺爱,失宠于楚怀王,郑袖遂在怀王面前尽力为张开脱,她向楚怀王哭诉道:“一个做臣子的,替国君效忠,那是理所当然的,你怎么能单单责怪张仪呢?再说,我们又没有送秦国土地,而秦国先派张仪过来,这就是对方相当重视我们大王的表现啊。然而大王不但没有好好地将张仪当做使臣来看待,反而要杀掉他,这势必会激怒秦王的,万一秦国兴师问罪,可怎么办呢?如果您执意要杀死张仪,我也不说什么了,只希望大王先休了我,随即恩准我带太子离开王宫吧……”楚怀王见此情形,考虑再三,最后还是放走了张仪。

为了摆脱困境,张仪需要借助郑袖的“枕边风”,但郑袖不会平白无故地为张仪开脱说情。于是,靳尚就选择了一个很好的利益基点,煞有介事地把张仪被囚与她宫中将要出现情敌的潜在危机联系了起来,也就是如果解救张仪,郑袖就避免了与情敌竞争的潜在危机。摆在郑袖面前的就是两种选择,一选择不解救张仪,让自己陷入与情敌竞争的危机,这显然是她不情愿看到的结局;二选择解救张仪,让自己轻松化解情敌的潜在威胁,这算个不错的策略,因为张仪个人的囚与放对郑袖来说并不重要。于是,为了防止情敌的出现,保住宫中之宠,郑袖就尽力为张仪开脱,她的妒意被这样被张仪巧妙借用了。

当然,在这场博弈中,郑袖的配合是与她对楚王的贪利好色的本性的熟知联系在一起的。在她看来,楚王贪秦女之色和土地之利,必然到时会放掉张仪,与其让楚王得到秦女后放走张仪,还不如让他放掉张仪而得不到秦女,这对自己来说才是最合算的策略,于是郑袖凭借她正得宠宫中的地位百般说服楚王,使其赦放了张仪。

总体来看,这场博弈的最大赢家就是张仪,他没有花费任何的本钱,只不过找到了一个适当的利益基点,就顺利地借助郑袖的“枕边风”,摆脱了险境,实在是高明。

博弈法则:

面对可能出现的潜在威胁,人们总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这是一种预期的支付,是为了保证自己能够免于陷入困境。这种心理恰恰给了人们以摆脱困境的机会,通过欺骗、威胁等手段,迫使对方作出预期支付,从而使自己搭上了化解危机的顺风船。

兵贵神速,迅雷不及掩耳击败对手

唐玄宗时,姚崇和张说同朝为相。姚崇刚直不阿,张说素以“大手笔”闻于朝野,两人经常明争暗斗,互不相让。后来,张说曾因为被姚崇参奏而贬出京城,致使两人矛盾更加不可调和。那么在这场博弈中,姚崇和张说谁将成为占据优势的“小猪”?这就取决于谁最终能够把握好机遇,巧妙设局,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就充当了那只疲于奔跑而趋于劣势的“大猪”了。

后来,姚崇患了重病,日甚一日,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担心张说报复自己的儿孙,临终前就把几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有些话必须跟你们说一下。我在朝廷里当了多年的宰相,事做了不少,人也得罪了不少,对此,我没有什么遗憾的,只是很不放心你们。张丞相与我同朝为官多年,言来语去,多有摩擦。我在世时,他不敢怎样。但我死后,他会罗织罪名,毁我名声。一死万事休,这对我没什么,但是我一旦获罪,肯定会株连你们。你们怎么才能自救呢?”

几个儿子很难过,沉默地摇摇头说:“不知道。”姚崇叹了口气,继续说;“制人,要因人之性,借人之手。张丞相这个人生活挥霍浪费,尤其喜欢服用和玩赏的东西,我死以后,他以同僚的身份,必然前来吊唁,你们多拿一些我平生喜欢的东西,如饰有珍宝的带子和各种宝器,陈列到帐前。如果他不看这些东西,你们要迅速安排家里的事情,全家人都会遭到他的迫害;如果他注意这些东西,你们就不用担心了,将他喜欢的东西送给他,然后请他撰写我墓碑的碑文。得到他写的碑文以后,立即就上报给皇帝,并先将石料准备好备用,尽快镌刻,并告诉张说已经经过皇帝同意。”

交代完后事,姚崇没多久就死了,儿子们为父亲发丧,张说果然来吊唁。刚进灵堂,他就盯住了摆在灵案上的诸多玉器宝玩,连行礼时也心不在焉,直盯着不放。姚崇儿子们心中暗喜,忙按姚崇生前指教,将宝玩玉器尽数送给张说。张说稍作推辞就欢天喜地地收下了。

张说回到府中,急忙细细把玩刚得到的宝贝,刚心满意足地收拾好,就有姚崇长子前来求见,原来是来请求为其父撰写碑文的。张说没考虑,马上答应了。姚崇长子千恩万谢地走了。

几天以后,张说送来了写好的碑文,叙述姚元崇的生平,很详细,文章写得非常好,大致的意思是称赞姚元崇像撑天的八根柱子之一,应该列在高超明智的贤人行列中,虽然岁月流逝,一切成为过去,但他的教化政绩功劳永存。

姚崇的儿子们见到碑文,连忙按父亲吩咐,拓印一份后,呈奏皇上。皇上御批“可”,便速请人刻在准备好的石碑上。

过了两天,张说从偶得宝玩的狂喜心境中平静下来,仔细回味,才觉得此事很蹊跷,姚崇家为何平白无故送这么珍贵的宝玩给自己呢?又一想自己与姚崇的仇怨一直没解,凭什么要写碑文呢!忙派人去姚府索回,说前日所写碑文有点不妥之处,请求取回去修改。可惜来不及了,姚崇家人说那碑文已奏过皇上并已刻在碑上。张说听说后,顿首捶胸,骂道:“死了的姚元崇还能算计活着的张说,我今天才知道自己的才能同姚元崇相比,还差得远呢!”

姚崇深知张说贪求宝玩玉器之性,才因其性而巧施贿赂之计,让自己的政敌说自己的好话,避免政敌在自己死后对自己进行攻击,也为儿孙们免除了一场大劫难。

姚崇未必比张说聪明,但在时机的把握上却恰到好处。兵法讲求“速”,生活的各种博弈也同样讲究速度。在姚崇和张说的人生博弈中,速度是姚崇赢得张说的重要因素,同时凭借对于张说的性情、喜好的这些信息的了解,他才成功地将张说这只本来处在优势的“智猪”变成了一只处在劣势的大猪,从而很好地保全了自己的家人。

诚然,“心想”不一定就“事成”,但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事”尚可“遂人愿”,关键是想好了,就应当去做、去行动。思想指导行动,行动才能实践思想,行动也是博弈的终结,不管决策如何完美,没有行动,最终也会像海市蜃楼般虚幻。

博弈法则:

孔子说:君子贵讷于言而敏于行。其意是告诉人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把思想化为行动,切忌空想、说空话。一个好的决策必有最佳的时机,在双方博弈中,有时快者的效益往往就是慢者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