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说好做好
98800000003

第3章 结缘总比结怨好(3)

"感谢主,他的大能给我们在这里施予博爱,给予需要的人。"当一些不知情的信徒参观"仁爱之家",看到院门的牌匾上写着这样的文字时,不免惊怪:"师父!怎么会这样呢?'仁爱之家'不是佛光山办的吗?"其实"仁爱之家"原名"兰阳救济院",乃基督徒董鸿烈先生于一九六三年创立,但两年后因财务困难,由当时的宜兰县县官从中斡旋,交由我来管理。当初接办时,许多信徒建议拆除这块牌匾,我不仅断然拒绝,而且向大家宣布:"基督教肯将救济院交给我们接管,我们怎么可以如此回报?我们不但应该善理院务,更要好好保护这块牌匾,因为历史的轨迹是不容更改的。"后来依融、绍觉从佛学院毕业之后,自动发心前来服务,在院内增设佛堂,虽然如此,我们对于各种信仰的无依老人均一视同仁、收容照顾,让崇尚耶稣基督的,向耶稣基督祷告;让皈依佛陀座下的,向我佛如来礼拜。三十余年来,院中的老人们相处融洽,安然无事,是我心中最大的欣慰。

无独有偶,伦敦佛光寺的建筑本来也是一所天主教神学院,创办人Authur Micheal Ramsey大主教在大门口所立的碑铭至今依旧保持原状。一九九二年,伦敦佛光寺举行开光典礼时,邻居教堂的贺特神父(Rev.Hunt of Vicar All Saint's Church)特来道贺。四年后,我每次走访英国伦敦弘法,都邀请该修道会的上级主教参加我们的集会,彼此之间水乳交融。一九九六年八月,在该寺举行的"和平对话"以"宗教与社会的融和"为主题,当地各教派均派人前来共襄盛举,大家踊跃发言,气氛热络,我感到十分高兴,因为这表示在当地弘法的徒众也能依照佛光山的宗风行事,与人结缘,不与人结怨。

早期自愿到佛光山工作的人很多,我一向来者不拒,但部分的人因为不能与别人相应,造成一些纠纷,使得事务难以进行,让主管不得不将之遣离。我每次听说此事,即自愿亲自出面和对方沟通,由于我好言安慰,真心劝告,最后这些人都是欢喜而去,甚至一些已经积为怨怼的事情,结果也都化解为善缘。他们离开以后,不但与佛光山保持联系,而且还经常回来担任义工。可见结缘能化怨怼为助缘,是人生最美好的经验。

多年前,洛杉矶一位作家每次在报章杂志上发表作品,只要提及佛教或西来寺,总是挖苦几句,不少信徒向我反映,表示愤怒。我闻言不语。一天,我邀当地作家协会至西来寺"素斋谈禅",他也应邀在座,我一句责怪的话都没有,脸上也没有愠色,有的只是赞叹与尊重。从此以后,他的大作里再也没有出现批评佛门的言辞。

中部某报社记者也是经常恶意伤害佛教,当我知道以后,通过别人,邀约他来山一游,让他了解佛教对社会的贡献,不久,他的文章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可见人与人之间的结怨,都是误会所引起,如果能够多一点沟通交流,或者有一方肯主动结缘,没有什么解不开的冤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