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出来的香积寺之战:没有回纥骑兵,唐军还真打不过叛军
最近老看到关于“香积寺之战”的文章或者视频,几乎都是用夸张的标题来描述这场战争,什么“大唐最能打的边军一起互砍”,什么“李嗣业巅峰一战,为大唐续命150年”,什么“都是一个师傅教的,破不了招只能硬砍”,“大唐精锐,尽丧于内战”,反正怎么夸张怎么来。
这种文字相信很多人都看不少
香积寺之战的确存在,但不是什么巅峰对巅峰的精锐之战,要知道安史之乱都打了好几年了,双方军队早就消耗不少,到处拉壮丁扩军,等到了香积寺之战的时候已经都是临时招募的军队,和精锐相差太远,而且实际上唐军的表现并不好,起关键作用的是借来的4000回纥骑兵而已,而这些很多人都没怎么提,只提互砍,毕竟只要文案足够煽情就可以了。
随便一搜这样的文章也不少
虽然香积寺之战是收复长安的一场战争,但过程简单却很耻辱,其影响力相对于潼关之战、灵宝之战、睢阳之战、相州之战、河阳之战而言几乎忽略不计,这也是千年来一直在史书默默无名的原因,只是近年来通过只言片语过分扩大了。
香积寺之战到底有没有精锐?有,但很少
安史之乱前,唐朝有三个精锐军,分别是开拓中亚的安西军、防御吐蕃的河西军以及抵御北方突厥、奚族、同罗、契丹的幽州军,其中安西军在安史之乱后被调入中原平叛,防御潼关,昏头的唐玄宗杀死高仙芝和封常清,也葬送了安西军的精锐。
唐朝前期边军的确很猛
河西军也是如此,之前昏头的唐玄宗不听王忠嗣劝告,非要拿下石堡城,令河西军损失惨重,加上河西军两次征讨南诏失败,精锐损失惨重,到了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又逼迫哥舒翰出兵,在灵宝一战将河西军全部葬送。
至于幽州军自然就是安史之乱的主力,但在唐军的血战拼杀下损失也不少,睢阳之战更是遭到张巡的死磕,双方前期打的过于激烈也让自身的实力受到不少损失,不得不拉壮丁补充兵力,战斗力自然不能和之前相比。
睢阳之战更惨烈
而在香积寺之战前,唐军和叛军还打了一场清渠之战,此时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叛军内部不稳,而唐军表现也不怎么好,在叛军骑兵进攻下死伤两万余人。
是月,安禄山死,朝廷欲图大举,诏子仪还凤翔。四月,进位司空,充关内、河东副元帅。五月,诏子仪帅师趋京城。师于潏水之西,与贼将安太清、安守忠战,王师不利,其众大溃,尽委兵仗于清渠之上。子仪收合余众,保武功,诣阙请罪,乞降官资,乃降为左仆射,余如故。——《旧唐书-郭子仪传》
而到了香积寺之战的时候双方还有精锐吗?有是有,但比例已经很低了,由于清渠之战的战败,唐肃宗立刻下令募兵,四个月招募了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大军,为了确保顺利收复长安,唐肃宗花了巨大的代价和回纥联姻,让和回纥交好的仆固怀恩去借了四千回纥骑兵。
此时的回纥骑兵属于草原巅峰
唐肃宗也知道此时的唐军早已不是唐玄宗时期的唐军了,不然也不会拉下脸和回纥借兵了,因此说香积寺之战是双方精锐的血拼纯属无稽之谈。
过程简单而又耻辱的长安收复之战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已经借兵成功的唐肃宗为了收复长安选取在长安城南十余公里的香积寺作为决战之地,这也是进入长安最后的军事要地,之前清渠之战暴露出唐军在战略和战术上的问题,为了扬长避短,唐军避免与叛军骑兵正面交锋,靠四千回纥骑兵以张声势。
决战没什么看头,而且唐军的指挥很成问题,一开始就中了叛军的诱敌之计,导致追击的骑兵溃败,而前面的溃军有踩溃了后面的军队,好在叛军只顾掳掠物资没有追击,这给了李嗣业赢得了时间。
不得不说李嗣业还真是猛男
李嗣业脱下盔甲手持陌刀上阵,砍死叛军几十人后稳住了唐军的阵脚,但起到核心关键作用的是赶来增援的回纥骑兵,回纥骑兵之前埋伏在战场的外围,在唐军和叛军互相胶着不下的情况下,回纥骑兵采用了大范围迂回的战术,从侧面攻击。
九月,从元帅广平王率蕃汉之师十五万进收长安。回纥遣叶护太子领四千骑助国讨贼,子仪与叶护宴狎修好,相与誓平国难,相得甚好。子仪奉元帅为中军,与贼将安守忠、李归仁战于京西香积寺之北,王师结阵横亘三十里,贼众十万陈于北。归仁先薄我军,我军乱,李嗣业奋命驰突,擒贼十余骑乃定。回纥以奇兵出贼阵之后夹攻之,贼军大溃,自午至酉,斩首六万级。——《旧唐书-郭子仪传》
而叛军这边的骑兵虽然是同罗、突厥、契丹的劲旅,但在草原厮杀中经常被回纥骑兵吊打,对回纥骑兵心存忧虑,连战斗的勇气都没有直接溃逃,仆固怀恩率回纥骑兵成功反杀后来到叛军阵地左侧,引起叛军恐慌,叛军在安守忠的命令下撤退,匆忙撤退自相踩踏的同时又遭到回纥骑兵掩杀大败而走。
郭子仪
十月,安庆绪遣严庄悉其众十万来赴陕州,与张通儒同抗官军。贼闻官军至,悉其众屯于陕西,负山为阵。子仪以大军击其前,回纥登山乘其背,遇贼潜师于山中,与斗过期,大军稍却。贼分兵三千人,绝我归路,众心大摇,子仪麾回纥令进,尽杀之。师驰至其后,于黄埃中发十余箭,贼惊顾曰:"回纥来!"即时大败,僵尸遍山泽。——《旧唐书》
至于大家说“香积寺之战是是冷兵器时代最激烈的战争”的人可能还不知道后续战役的伤亡,香积寺之战后还有陕郡新店之战。
这一战史书记载说斩首十万,那么叛军至少还有十万以上,之前说香积寺之战消灭叛军主力简直就是笑话,而且还说冷兵器时代巅峰对砍死了六万,那么这斩首十万是不是比香积寺之战还要猛?而这次战役又是唐军先败后胜,还是靠李嗣业和回纥才挽回局面。
广平王遣副元帅郭子仪等与贼战于陕西曲沃,大破之于新店, 逐北二十里,斩首十余万,伏尸三十里。
嗣业与子仪遇贼于新店,与之力战,数合,我师初胜而后败,嗣业逐急应接。回纥从南山望见官军败,曳白旗而下,径抵贼背,穿贼阵,贼阵西北角先陷。嗣业又率精骑前击,表里齐进,贼众大败,走河北。子仪遂收东都——《旧唐书》
另外收复长安也不是那么光彩的,叛军撤退后,唐军主帅广平王李俶以及郭子仪却不敢追击,也不敢乘胜拿下长安,而是任由叛军入城,任由叛军劫掠够了次日出城后,这才命令唐军进入长安,至此唐朝再次收复了长安,当然此时的长安还得被回纥劫掠一下,毕竟回纥借兵的条件就是纵容回纥人在长安劫掠三天。
李俶也是日后的唐代宗
当然唐军不敢进军也侧面说明了收服长安的唐军并不是精锐,要是有十五万的精锐,叛军自然不敌,因此只能说这支平叛临时招募的唐军战斗力不强,只是李俶、郭子仪没有胆量追击而已,而且香积寺之战刚开始唐军就乱了阵脚溃败,要不是李嗣业及时出来以及叛军只顾劫掠物资,唐军估计又是一次惨败。
落寞的唐军
至德三年(758年),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围剿安庆绪残部,想要毕其功于一役,彻底击溃安庆绪,这就是相州之战,可惜号称二十万的唐军不仅没能剿灭叛军反而让再次叛变的史思明大杀特杀,惨败让唐朝失去了一战平叛的机会。
相州惨败让唐朝失去了一战平叛的机会
而这一战才是对大唐产生深远影响的,此战失利,朝廷短期内平定叛乱已经不可能,而旷日持久的动乱又透支了大唐的国力,而各个平叛的节度使也在战争中获得更多的权力,唐代宗只能以招抚的方式结束安史之乱,这些节度使拥兵自重,埋下日后藩镇割据的大坑。
而随后大唐的精锐是什么呢?是唐德宗时期扩编的神策军,当然神策军又被太监掌握,太监掌权,也是宦官作乱的来源之一。
所以说被吹上天的香积寺之战,只不过是后人的扩大而已,就和前几年的说怛罗斯之战一样,怛罗斯之战只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候爆发的,而不能说因为怛罗斯之战才让唐朝由盛转衰的。
至于说香积寺之战全歼叛军主力,顺利收复长安,成为安史之乱转折点纯属历史发明, 香积寺之战只是唐军反攻的转折点而不是安史之乱的转折点。
而之所以吹香积寺之战,主要问题就是一天斩首六万,有人就把这个当做武德充沛的象征,满足了对古典帝国的英雄幻想,毕竟这么多精锐去开拓疆土岂不是更好?实际上古代史料和其他书籍都普遍存在大量夸大的数据,赤壁之战曹军的八十万等等,实际上都是除以十才是真实数字,所以香积寺之战大家了解一下就行了,犯不着大吹特吹。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