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文化杂谈说说徽县的来历
841168

说说徽县的来历

让快乐伴你一生让快乐伴你一生2023-07-28 11:25:410

徽州得名于河池县城东北角秀隽美丽的小山——徽山,并且徽山下有徽山驿。徽,美好之意。《书尧典》:“慎徽五典,五典克从。”

春秋时期,氏羌侵之。秦时为陇西郡地,汉元鼎六年置河池县(前111年),在陇西郡东南新平定之地置武都郡,并在徽县地置河池县,属武都郡。元封五年(前106年),除京畿七郡(三河、三辅、弘农)以外,将全国郡国分为13刺史部,河池属益州刺史部武都郡统辖。新莽政权改为乐平亭,隶沲平郡(武都郡改)。东汉(25年—220年)恢复西汉原名。汉末,三国时期,河池地战火频频,其归属无常。张鲁割据汉中,河池县地归张鲁控制,入梁州版图。建安二十年(215年)11月,张鲁降曹,河池地归汉版图。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汉刘备据汉中,河池地又归入蜀。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相国诸葛亮死后,蜀汉逐渐退出汉中,河池地又入魏版图。西晋(281-316年)属武都郡河池县。永嘉(307-312年)后,没于氐羌。十六国时期,徽县地处南,北交界之地,封建割据频繁,先后为仇池、前赵、后赵、前秦、宋、北魏、西魏、北周所统制。北魏(386-534年)置广化县,又于广化县置广化郡。西魏(535年—557年)置思安县,隶落丛郡。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广化郡,广化、思安二县隶属凤州。仁寿元年(601年),又改广化县名为河池县,与思安县同隶凤州。大业(606-617年)初,省思安县入河池县,河池县仍隶属凤州。唐代,仍名河池县,隶属山南道凤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王朝又将天下分为十五道,山南道被分为东、西二道,河池县隶属山南西道凤州。五代(907-960年)之乱,岐与前蜀、后蜀割据无常。宋初,朝廷将天下分州、县设置,河池地仍置县,隶凤州。开宝三年(970年)河池县移治固镇(今址)。至道三年(997年)宋王朝开始在天下设路,至宣和四年(1122年)天下共设二十六路,河池县隶属秦凤路凤州(金史称固镇,不称河池)。南宋时,河池一度改隶利州西路凤州。绍兴(1131-1162年)初金人争地,由于战事需要,川陕宣抚司治所设于此,军政大权统揽。元朝建立初,于河池置凤州,隶巩昌路,领河池,永宁(原河池县永宁乡)、两当三县,至元六年(1264年),南凤州改名徽州。至元七年(1270年),省河池、永宁二县八州,徽州当时,只领两当二县,仍隶属巩昌路。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正月,朝廷罢行尚书省,以行省分治天下,徽州当时隶属陕西行省巩昌路。明代徽州属巩昌府陇右道。洪武七年(1374年),降为县。后复升为州。领两当县。清顺治(1644-1661年)、康熙(1662-1722年)朝仍名徽州,领两当县。雍正七年(1729年),降州为县,与两当县同隶秦州。

中华民国建立后,废除清王朝府、州、厅制,实行省、道、县三级制。民国元年(1912年),甘肃共设7道77县,徽县当时隶属渭川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建制后,徽县直接隶属省管。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甘肃全省又设8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徽县当时隶属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天水)管辖。直到解放。1949年12月4日,徽县解放后,隶属天水地区,县址驻城关镇。1958年4月,徽县与两当县合并,县名仍为徽县,县址仍在城关镇,隶属天水地区。7月,徽县又与成县合并,名为徽成县,县址仍设在城关镇。1962年1月,恢复徽县、成县、两当县三县建制,徽县县址仍设在城关镇。1985年6月,徽县划归陇南地区管辖。2004年,陇南撤地区设市后,徽县隶属陇南市管辖。

徽县三滩风景区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境内,属秦岭南麓,长江流域,嘉陵江上游,涉及徽县的嘉陵镇、虞关乡2个乡镇行政区域,规划总面积286平方公里,按功能和景区特点划分为七个景区,即嘉陵江景区、青泥岭景区、青龙山景区、望仙坪景区、中华坛景区、月亮峡景区、七十二滩景区。三滩景区植被覆盖率90%以上(月亮峡更高达98.5%),森林覆盖率79%。植物近3000种,其中珍稀、药用植物100余种。三滩景区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山泉众多,水质优良。东沟河源自太阳山,长65公里,中途又纳入四条支流后注入嘉陵江,流域面积105.5平方公里,年径流量0.146亿立方米。青泥岭在甘肃省徽县和陕西省略阳县青泥河乡境内,铁山是青泥山脉最高峰,海拔1746米,又名巾子山、泥公山,位于徽县东南20公里处。在李白的诗《蜀道难》中被提到过因岭高雨频,道路泥泞而得名。诗人李白《蜀道难》诗中"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即叹此。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