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古文国学从禅宗的“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说到王阳明先生的“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知与充与遏者,志也,天聪明也”
841792

从禅宗的“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说到王阳明先生的“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知与充与遏者,志也,天聪明也”

读原著读原著2023-07-29 10:04:440

慧能六祖的“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即是口说心行,心通于道,即明明德,这个时候心如太阳,万物皆被所照,孟夫子所讲的“万物皆备于我”的景象就出来了。什么是明明德?明德即天德,即良知,天理,明明德即澄明天德,良知,尽极天理。 《大学》也可以说是大人,君子之学,大人,君子是不失其赤子之心,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至诚不息,致良知主宰不息的人,王阳明先生更是细致描述道—— “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 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 ”。小人之心既已分隔隘陋矣,而其一体之仁犹能不昧若此者,是其未动于欲,而未蔽于私之时也。及其动于欲,蔽于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则将戕物圮类, 无所不为,其甚至有骨肉相残者,而一体之仁亡矣。是故苟无私欲之蔽,则虽小人之心,而其一体之仁犹大人也;一有私欲之蔽,则虽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犹小人矣。故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非能于本体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 人的私欲,意必固我等,犹如太阳外的的一层云,良知是太阳的话,私欲,意必固我等就是遮蔽良知的云,良知在内,无论外面的云层多厚,良知自不会失,只是一时不能澄明,如云蔽太阳,云再厚,太阳何尝失了,这也就是人人皆可为尧舜的原理所在! 有的人私欲重,意必固我重,云层污染厚,有的人私欲浅,意必固我少,云层浅,所下的去私去意去云层功夫自然不同,但无论下怎样的功夫,修身为本,明明德,止于至善的大方向不能变。当然下功夫的着力点也基本不变。利根之人,如圣人,其心如明镜,纤尘无染,私欲常无是常态,率性即是本然的;常人心如昏镜,不时时勤拂拭如何能保持镜子的常明?不“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就能一步登天达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地?

很多人不明白格物的意思,只好在物上用功,如以镜照物,只在照上用功,只喜欢求理于外,只喜欢在外在装饰,光景效验上攀比,不知镜尚昏在,镜上灰尘一堆,不知自己的心之私欲,意必固我尚厚得很,如何能照?如何能得良知之妙用?如何能因德生慧?如何聪明睿智?仿若搞来无限多装饰,却没有可安放的地方,又比如想通过枝叶去养树根,如何行得?真正的格物,是切实在事上致良知,在事上扩充自己的良知,而无一毫意必固我,这才是磨镜而使之明的功夫,功夫的着力点在磨镜上,而不是在镜子的发用,——照上。镜子是体,照是用,体明了,自能有照的用,镜子明了后未尝废照,且只会照得更好。这也正是尽己之性,然后能尽物之性,然后创造力不断的成理所在。

修身还是要回到在生活中的具体事上磨,长进才快。如何在生活中具体事上磨,王阳明先生一言说尽——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知与充与遏者,志也。天聪明也。圣人只有此,学者当存此。”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