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甲骨文字典说字——责
【甲骨文字典,责】
今天学习的是甲骨文字典上的责字,责任,责无旁贷,责怪,自责等等。
甲骨文字典上的解释:从朿从贝,与《说文》篆文形同。朿在责中为声符,甲骨文字典对朿的解释:象一锋或三锋,四锋之利器。从甲骨文朿的字形来看下面是木的省写,上边或左右象是那种有尖锋的利器,就像是长刺的树,下边象是树的根,在树的枝干上长了刺,说文:朿,木芒也。
【朿,演变,汉典】
我们看与朿这个字符相关的字,比如刺,棘,枣,棘与枣在小篆是同一字,就是两个朿并排的,后来分为两个字,枣的繁体是棗,后来简写成现在的枣字,刺,棘,枣都是与朿有关,从这个几个字来看朿的指的是树木上的朿,比如酸枣树上长有小刺,还有荆棘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皂角树,以前很多人用皂荚代替肥皂用来洗衣服,也可洗头发,在皂角树的枝干上长有一簇簇的刺,刺朝各个方向生长,皂角刺比较坚硬,又叫天丁,是一味很好的药材,有消肿、散结、清热等作用。还有策,敇,朿为它们的声符。
【皂荚树上的刺。。。】
责的下边是甲骨文贝字,贝在古代被作为货币流通,表示与钱财有关。金文和小篆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到了隶书上边的朿发生了变化,到楷书后变成了现在的责字(见下图,责字演变)。《说文》:责,求也。从贝从朿,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兼会意字。求有索求,索取的意思,比如《左传·桓公十三年》:宋多责赂于郑。这里的责就有指索取的意思。责是一个多音字,又读zhài,古同债,欠人债别人要求归还,也有索取的意思。
【责,演变,汉典】
责引申有惩罚,责罚的意思,比如杖责。
责也引申指责备,在《增广贤文》中有说到: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在《论语·卫灵公》也有提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意思是一个人重要的是要严格地要求自己,凡事有不对时自我反省,而对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少一些责备,在批评别人的时候尽量能够做到和缓宽厚,能让对方心服口服,自然离怨越来越远。我们常人大多数总是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忽视自己的缺点,所以责备别人的时候多一些,而自责自己的时候往往少一些。尤其遇到一些相对立的事情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就会条件反射就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错的,于是指责埋怨,彼此心中都不服。所以有个词叫反求诸己,在自然卫生理念中也常提起这四个字,凡事向内求时就能提升自己。
我们常说要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先生在他的《日知录·正始》中也提到了责任。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意思是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历史上改朝换代的朝代,比如夏商周,而亡天下指适应人生存的地方,如果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光大,统治者虐害人民,到处纷争不断争个你死我活,民不聊生。所以要知道保天下,然后才知道保王国,保护王国不被灭亡是由皇帝及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去谋划。而天下苍生、民族文化的兴盛与存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与地位的贵贱无关,每一个老百姓都有责任。(顾炎武先生深入研究经学、文字音韵学、历史地理学,为清代乾嘉汉学开启先河。)
这段话后来被梁启超先生概括为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梁启超先生是中国近代的一位大学问家,研究的主要有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佛学等。也是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幼年跟祖父识字时就学到很多文史知识,也听到不少的爱国故事。后来去到广州读书,接触到了汉学,被段玉裁及王念孙等汉学家的治学方法所影响并产生浓厚的兴趣。(梁启超是清华四大导师之一,梁家三代分别为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保护,生态的保护分别做出过突出贡献)。
梁启超先生17岁就中了举人,再后来认识了康有为先生并拜他为师。当时的清朝朝廷官员腐败,沉重的各种赋税压的人们苦不堪言,加上又受到英国,日本等国家的欺负,并签下不平等条约。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朝庭的腐败和无能更是暴露,帝国主义都想来趁火打劫,力图扩大自己在华的势力范围。
后来有了历史上的戊戌变法,也称百日维新,但以失败结束。当时帝国主义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在这个时机梁启超先生写出了《少年中国说: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目的是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滥言同时并希望能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发人们的自信心。在这篇文中也提到了朝庭与国的区别:且我中国畴昔,岂尝有国家哉?不过有朝廷耳!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则无有也。夫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
而且在文中也说到: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他把历史的发展比作一个人的不同成长期,把唐尧及之前是胚胎形成期,殷商时期是婴儿期,到了孔子时期为童年期,而到现在是少年期,创建未来的少年中国的,是中国少年这一代的责任。在他四十多岁时结束从政生涯,开始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的研究,并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他也是第一个在文章中使用中华民族的人。
帝国主义都是在用武力开疆扩土,用自己的民族替换原有民族,但是中国更看重人心,国家总有兴衰,仅凭武力打下的疆域必然不能持久。所以历代有德帝王都把施仁政得民心看作至高追求,因为他们明白只有民心所向才是稳固的。中华文化也不是僵化保守的,它本身也有着包容力,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也是与时俱进,不管是革新或者是外来的,有优点就应该学习,只要符合道德追求,只要有利于人民,以仁为本,深入民心的才能长久发展。(梁启超先生的几个儿子也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大儿子梁思成是建筑学家,对中国古建筑深有研究,并撰写了《中国建筑史》,在这部著作中,梁思成根据大量的实物和文献资料,第一次按中国历史的发展,将各时期的建筑,从城市规划、宫殿、陵墓到寺庙、园林、民居都作了详细的叙述。二儿子梁思永是考古学家,对中国的考古作出重大贡献,比如在殷虚的甲骨文考古,龙山文化,仰韶文化等等。还有小儿子梁思礼也是科学家,在导弹控制,火箭系统控制等方面有很深研,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甲骨文就是在这个时期被人发现了,甲骨文最早发现者是当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发现于1899年,当时他因生病在家,因看到中药方上写有一味龙骨,他想认识是什么样子,后来发现龙骨上有不一样的字符,王懿荣先生是金石学家,根据他对古文字的研究,判断这是比金文还要早的文字,于是他又以每块龙骨二两银子的价钱把药店的龙骨统统买了回来,又通过其他的朋友又收藏到一些,因为这些字符大都是刻在龟甲或牛的肩胛骨上,所以被命名为甲骨文,甲骨文到现在有120多年的历史了,我们说追本溯源,那文字也有源头,甲骨文虽不是最早的文字,但它是目前所发现最早成系统的文字,它也相当于就是文字的源头。大家常说链接祖先,祖先是我们的源头,在甲骨文中福字描述了这种场景,就是甲骨文的福字,福的左边是一个示,表示祭台,右边像双手恭敬的捧着一个酒坛在祭祀,祭祀天地神衹,祭祀祖先,一直到今,人们新年贴福,祈福祈祷希望得到神祗祖先的佑护。
【甲骨文字典收录不同的福字】
我们知道传统文化从古到今,虽然有口口相传,但是大多都是以文字的形式了解,也就是说文字它是一个载体。在我们甲骨文课的第一课学习时赵老师就提到文以载道,并说到: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 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 以垂宪象。古人造字也是通过这种观察,也就是说古人通过对大自然和身边的万事万物的观察,以及自然之中的变化规律,然后创造出简单而且能够被大众所接受的字符,从而有了文字。通过文字的记载,我们能够知道古时的历史以及演变,从文字中去体会那种场景,同时也与祖先们产生链接。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第一版封面】
我们群每天分享的字就是根据徐中舒老先生和黄波老师以及其他老师一起编篡的甲骨文字典来介绍的。我们根据甲骨文字典上字的解释和它的字义还有它不同时期的演变,包括它的引申义,还有相关的一些经典的引用,以及跟这个字相关或者是出现的一些情景来分享推广。
我们的汉字常用的大概二三千左右,但因为它有不同的引申义,在不同的场合所表而不同,有时又通其它字,而且不同的读音或断句意思又有区别,对外国人来说我们中国的文字最难懂。如果能从文字的源头学习,对它的本义以及引申义有所了解,那再去学习经典相对来说就会容易理解一些。
大家都知道甲骨文字典有不同的版本,对于每个字可能存在着有不同的见解或者看法,而且结合甲骨文拓本中几个字或一整段话来看所理解的又不一样,像我是初学的,目前还只会从一个字来理解,就像看到的是平面图,还那些研究深的老师们他们就好像是站在高维度的空间,老师们的维度越高,所看到理解的也就越广泛。因自己的理解的思维范围比较窄,所以在群里学习分享时有说的不对的地方也请老师们多指正,感恩!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