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文化杂谈说说忻州市的来历
842255

说说忻州市的来历

让快乐伴你一生让快乐伴你一生2023-07-29 16:30:360

相传汉高祖北上抗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突围时大军南辙,到忻口方摆脱追兵。高祖破愁而笑,六军欣然如归,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

春秋时大部分属晋地,战国属赵,秦汉属太原、雁门、太平等郡。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于九原县置新兴郡。三国魏时雁门郡治自今朔州市境徙广武县,故治在今代县境。晋元康中年改新兴郡为晋昌郡。北魏初年于肆卢县置肆卢郡。北齐废永安、永定、新安、建安、广安、广宁、神武、齐、吐京诸郡,改武州为北灵州,寻废,改廓州为北显州。北周废繁峙、太平2郡及北显州。大象元年(579年)肆州治徙今代县境。隋开皇元年(581年)复置新兴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新兴郡为忻州,改雁门郡为代州,建都督府。五代唐改武州为毅州,后废。五代北汉于今繁峙县境置宝兴军,乾佑五年(952年)于今宁武县境置宁化军和固军。五代周显德元年(954年)于雁门县置静塞军,故治在今代县境,寻废。宋废宁化军和宝兴军。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废固军。五年于岚谷县复置岢岚军,于宁化县复置宁化军。六年于今静乐县境置静乐军。辽重熙九年(1040年)复于今五寨县境置武州,于今偏关县境置宁边州。宋熙宁三年(1070年)废宪州,十年复置。政和五年(1115年)改宪州为汾源郡。金天会六年(1128年)于雁门县置震武军,后废。天德三年(1151年)改汾源郡为管州。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岢岚军、保德军、火山军、宁化军均升为州。蒙古太祖十四年(1219年)升崞县为崞州,故治在今原平市境。十六年废岢岚州,并宁化州入管州。蒙古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睟州废入保德州。元至元四年(1338年)宁边州废入武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武州,改崞、代、坚、台4州为崞、代、繁峙、五台4县,三年改管州为静乐县,七年改保德州为保德县。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于代州置雁门道。嘉靖中年改雁门道为雁平道,明末废。清康熙十年(1671年)复置雁平道。雍正二年(1724年)升忻、代、保德3州为直隶州。清末废雁平道。

民国初年废州。属雁门道,后分别属山西第一、第二专员公署。1949年置忻县专区,专署驻忻县,辖忻县、代县、宁武、静乐、五台、定襄、繁峙、崞县、阳曲等9县。1952年将原兴县专区所属兴县、保德、河曲、偏关、神池、五寨、岢岚、岚县等8县划入忻县专区。1958年底,忻县专区与雁北专区合并为晋北专区。1961年复设忻县专区,专署驻忻县。原晋北专区所属忻定、宁武、原平、繁峙、五台、静乐、兴县、河曲、五寨、保德、偏关等11县划归忻县专区。恢复1958年属晋北专区时撤销的忻县、定襄、代县、岚县(驻东村)、岢岚、神池等6县;撤销忻定县。忻县专区辖16县。1970年忻县专区改称忻县地区,地区驻忻县。1971年将兴县、岚县划归吕梁地区,忻县地区辖14县。1983年,忻县地区改为忻州地区,忻县改为忻州市,地区行署驻忻州市。1993年,原平县改为原平市。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忻州地区和县级忻州市,设立地级忻州市。市政府驻新设立的忻府区。忻州市设立忻府区,以原县级忻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忻府区的行政区域。区政府驻光明东街。

忻州共有各类旅游景区景点294处,其中世界文化景观遗产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处,各类文物19780处(件),形成了以五台山为龙头的五大旅游景区。主要旅游景点:五台山 、 芦芽山 、雁门关、禹王洞、 顿村温泉度假村、奇村温泉疗养区 、赵杲观、洪福寺、老牛湾、西河头地道战遗址等。五台山( Mount Wutai )位于繁峙县以及五台县境内,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五大佛教圣地、五大佛教名山。五台山由古老结晶岩构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耸立,峰顶平坦如台,故称五台︰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称台外,五峰之内称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五台周长约250公里,总面积2837平方公里。五台之中以北台最高,北台顶海拔3061.1米,有“华北屋脊”之称。山中气候寒冷,台顶终年有冰,盛夏天气凉爽,故又称清凉山。五台山自然植被以草地为主,由草甸、草原、灌丛构成。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