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愿意穿越时空回到宋朝?
作者:刘永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调查,问:如果能够穿越时空,你最愿意回到古代哪个朝代?结果被调查的人,很多都选择了宋朝。说是要穿越到宋朝,去和苏东坡、李清照、岳飞交朋友。由此可见大家对宋朝的喜爱。宋朝的瓷器、宋朝的书法绘画、宋朝的诗词、宋朝的服饰、宋朝的饮食,这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令人着迷、那么令人神往。宋型文化简直就是华夏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高峰了。
近代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也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表达了对宋型文化的推崇备至。陈寅恪先生这句话,出自于他为宋史研究专家邓广铭先生的著作《宋史职官志考证》写的序言。也是人们经常引用的一句名言。
其实,宋朝并非中国历史上国力最强大的朝代,而且北宋、南宋三百多年历史,一直延续着与辽朝、西夏、金国、蒙古并存的局面,积贫积弱,长期遭受着外国的欺辱,最终还被蒙古给灭亡了。说来这个朝代真还有点憋屈啊,凭啥如此受大众欢迎呢?莫非是因为它实行“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对士大夫文人特别优待,才得到了后世众多知识分子们的追捧、热爱?
笔者最近翻阅《两般秋雨庵随笔》一书,看到一则笔记——“以宋比周”:
熊禾《勿轩集》:“周东迁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世运升降之会,三纲五常之道所寄也”。香山黄宗大(畿)论学云:“前之三代,由夏历殷而文成于周。后之三代,由汉历唐而文成于宋。名理覃粹,周、宋其齐轨乎”。方正学诗云:“前宋文章配两周”。以宋比周,三公之见略同。
意思是说宋朝的历史地位可以和周朝的历史地位相媲美。周朝是奠定中华文明基础的重要朝代,国家由强变弱,诸侯林立,对抗争霸,思想文化学术大爆发,百家争鸣,出了许多了不起的英雄人物。这条笔记竟然说宋朝可以和周朝平起平坐。看来,宋朝的粉丝很早就已经出现了,并非来自于近代人的发明。
《两般秋雨庵随笔》的作者是清朝人梁绍壬。梁绍壬,字应来,号晋竹,浙江钱塘人,道光时期考中举人,官至内阁中书。我们不妨来解读一番他所记载的这条笔记——“以宋比周”。
一、元朝理学家熊禾的称颂
宋朝为什么伟大?这是因为宋朝出了个伟大的人物。“周东迁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世运升降之会,三纲五常之道所寄也”。西周被犬戎灭国,周朝被迫迁都洛阳,而成为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百家争鸣,而孔夫子应运而生,如同指路的明灯,照亮了漫漫长夜。历史惊人相似,北宋被金国灭亡,迁都杭州,而成为南宋。此时,朱熹(文公)应运而生,创立了三纲五常之道,简直就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个“百世之师”。
说这话的人是元朝理学家熊禾。熊禾(1253— 1312)字位辛,号勿轩,又号退斋。福建建阳人。咸淳十年(1274)进士,授宁武州司户参军。宋亡不仕,他就在乡里当了个教书先生,终老于斯。他写了一本书叫《勿轩集》,其中一篇文章《考亭书院记》,把理学家朱熹比作新时代的孔夫子,称赞朱熹为“百世之师……公之文,如日丽天;公之神,如水行地。”熊禾也是理学家,对理学祖师爷朱熹自然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极尽夸耀之能事。他还撰写了一副对联赞叹:“宇宙间三十六名山,地未有如武夷之胜。孔孟后千五百余载,道未有如文公之尊。”
福建自从出了朱熹,连武夷山都似乎可以力压群山了。
时代铸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时代自然就是最好的时代。熊禾认为:宋朝因为出了朱熹这样伟大的人物,自然也就是最令人向往的朝代了。
二、明朝文人黄畿的见解
香山黄宗大(畿)论学云:“前之三代由夏历殷而文成于周。后之三代由汉历唐而文成于宋。名理覃粹,周、宋其齐轨乎”。前面熊禾用伟大人物的诞生来赞扬宋朝,这里黄宗大用宋代文化、思想对中华的影响来总结宋朝的伟大地位。
周朝经历上古、夏朝、商朝的积累,典章、文化、礼仪归集于周朝,而成就了灿烂的青铜文明。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建立,百家争鸣,文化空前繁荣。再经历秦汉、唐朝的演变,中国文化又迎来了文化繁荣的第二个高峰——宋朝。理学建立,诗文极则,“唐宋八大家”之中,宋朝就占了六个。明星巨子,灿若星辰。其文化影响力足以同周朝的文化影响力相抗衡。
这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宋朝的魅力。黄宗大即黄畿,字宗大,1464年出生,广东中山县人。他幼年被称为神童,精通秋春二经,所著文章主张涤弃陈词滥语。可惜科举不如意,屡试不中。他愤而收拾书卷,断绝了求仕之志。明代成化年间,黄畿归隐罗浮山,居住在“粤洲草堂”,著书立说,著有《皇极经世书传》。
三、方孝孺以身殉道
“方正学”即明代著名学者方孝孺。方孝孺的全诗是:“前宋文章配两周,盛时诗律亦无俦。今人未识昆仑派,却笑黄河是浊流。”意思是宋代的诗文学问可以和周朝时期的诗文学问媲美,我们明代继承了宋朝的优良传统,自然是正统清流。可见,他有一种承担文化传承使命,舍我其谁的感觉。
方孝孺(1357—1402)浙江宁海人,是明代大儒。因他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故世称其为“正学先生”。明惠帝朱允炆即位后,方孝孺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惠帝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四年(1402)五月,燕王攻占南京之后,文武百官纷纷投靠燕王。方孝孺铁骨铮铮,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后因拒绝为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杀害于南京聚宝门外,时年四十六岁。据说,方孝孺惹怒燕王,招致了惨无人道的株连十族之祸。
盛世而杀读书人,这是为政的大忌。明代思想家李卓吾评论方孝孺之死一事时说:“一杀孝孺,则后来读书者遂无种也。无种则忠义人材岂复更生乎?”读书人代表着社会的良心,毁掉文化的传承,必将失去人心,国家必将陷入黑暗时代。明代的发展经历证明了这些先见之明,也印证了人们对宋朝文化繁荣的追思、怀念。
据说,宋太祖赵匡胤在建国之初就在太庙立下“誓碑”,告诫子孙“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并且重文抑武,对文人士大夫非常优待。宋朝的确是文人士大夫们的黄金时代。宋朝亡国之后,宋型文化后世难以再现,令人惋惜,也常常引发人们对中华正统文化已然断绝的感慨。
“以宋比周”,真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宋型文化创造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呢?
清代诗人蒋士铨写诗总结道:“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可见,宋朝能够建立灿烂的中华文明是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结果,是出自于宋人艰苦创业、奋发前行的努力。我们今天应该继承的正是他们这种开天辟地、继往开来的创新精神。
至于后来流行的“宋朝之后再无中华”的说法,有点言过其实、混淆视听了。实际上,中华文明从来就没有断绝,中华儿女继续在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生生不息。我们坚信中华文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时代必将到来。
【作者简介】刘永,四川绵阳人,现为公务员,爱好文史写作,有《文同评传》等书籍出版。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