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文化杂谈为何说古代“流放”仅次于死刑?凶险远超想象,更是女囚的噩梦
842367

为何说古代“流放”仅次于死刑?凶险远超想象,更是女囚的噩梦

新用户6516h3hB新用户6516h3hB2023-07-30 08:05:160

艺述史官方原创

不忍刑杀,流之远方

从《水浒传》中武松杀嫂被流放,林冲持刀闯堂被流放,宋江杀阎婆惜被流放,到《甄嬛传》里甄嬛的父亲甄远道因被陷害流放宁古塔,为什么古人犯罪,多数是被判流放呢?

早在先秦时期,朝廷就意识到了人口影响生产力问题,这些罪人也是“劳动力”啊,与其把他们杀了,不如送去穷苦之地,发挥下余热,给国家做贡献。

1

而且这可是统治者标榜“仁政”的好措辞。例如在《大清律例》里这样写道“不忍刑杀,流之远方”。

这是什么意思呢?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这些人本来最大恶极,但我朝贤明仁政,不忍杀掉你们,那就有多远,给我滚多远吧。

于是,这“流放”就成了各个朝代统治者处罚罪人的好办法。

但是,免了死罪,被流放真的有那么好吗?古人被流放会是怎样的感觉呢?

流放就是把你从熟悉的乡土,驱赶到陌生的环境里进行改造。而流放的地方基本上都是极寒或者极热之地,这里要么荒凉没有食物,要么充满瘴气和野兽。所以,对于乡土情重的古人来说,流放的感受会是比死还难受。

而对于不同身份的人,流放的体会又更不一样了。

2

在古代,如果不是官员,或者把领导得罪惨了,这时被流放,就会像我们影视剧里看到的:穿着一套单薄的囚服,身上会被戴着枷锁,脚上会被拷上沉重的脚镣,步行去千里之外的流放之地。这样的流放,才是最可怕的。

在流放的过程中,犯人们会感受到人间最残酷的痛苦。为了保证不超过押送时间,押解犯人的解差会催着赶着犯人至少日行几万步,只有到了夜晚看不见路了,才得以停下。

一路上风餐露宿,没有能洗澡,犯人们会浑身恶臭,三餐不定也没得好吃,路上荒凉,犯人们会有病难医,身上的枷锁脚镣,会把手脚都磨破了,伤口流血化脓,甚至露出骨头。

有些人会在流放途中丧失性命,而能够幸存到达流放之地的人,也会在那里遭受更大的磨难。

清初,发生了震惊当时朝廷的“浙江抗粮”。结案后,有61人被判流放,在这流放过程短时间内17人死亡,其中就有8人是死在流放路上。而好不容易到了流放地的人,在那里天寒地冻,每天做着繁重又辛劳的工作,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安稳,饱受着身体痛苦和心灵上的折磨。

3

但如果是官员得罪了领导被判流放,这时不叫“流放”,而是称为贬谪。对于一心想当官的人来说,被贬就意味着远离朝廷中心,失去了一展宏图的机会,不少人会因此终日郁郁。

但也有一些人苦中作乐,发挥着他们的智慧,为当地的老百姓们创造福利,还留下了不少千古佳作。

战国时期的屈原,流放期间写下了《天问》、《离骚》;宋代大文豪苏轼,被贬不仅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还在被贬黄州时,烹饪了一道至今还让人喜爱的名菜“东坡肉”;还有宋代韩愈被贬潮州时,为当地百姓驱除鳄害,延师兴学,至今韩愈创办学校已成为潮州的标志大学。

等等历史上还有许多被流放的人,用他们的经历告诉了我们流放虽然很可怕,但大丈夫能屈能伸,是金子总能发光的。

END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