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古文国学轻轻松松读《老子》(50)
842539

轻轻松松读《老子》(50)

秋雨堂秋雨堂2023-07-30 10:29:180

《老子》第五十章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犀牛)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译文:

人从出生到死亡,属于长寿的人约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亡的人约有十分之三;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的,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享受的奉养太过度了。

据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也不会受到武器的伤害。因为没有遇到,所以犀牛的尖角就触不到他的身上,老虎的利爪也伤不到他的身体,兵器的锋刃也伤不了他。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险境。

秋雨堂浅见:

本章谈论人的生死和寿命。

老子按照寿命的长短,把人分为四类:一类是“生之徒”,即天生长寿的人;一类是“死之徒”,即短命寿夭的人。(这不是天命论,而是客观存在,因为人的寿命和先天的遗传基因以及后天的生活环境、疾病、灾难等都有密切的关系。)第三类是“人之生,动之于死地”的人,也就是本来可以长寿,而自己却自蹈死地而丢了性命的人。这三类人占了十分之九。剩下的十分之一的“善摄生者”,即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属于第四类人。

那些短命早亡之人,除过疾病、灾祸等原因死亡者之外,又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因为不珍惜生命,行动不慎,进入了“死地”的人。他们走险道以图侥幸,妄图通过冒险获取更大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如古之盗匪和今之贩卖毒品者便是此类。他们并非不知道生命的可贵,而是因为外欲的吸引,而疏忽了生命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嗜欲太重,就会快速地走向灭亡。一个人,如果爱惜生命,一定不要被眼前的利益和欲望所迷惑。孔子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孟子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都是告诫人们要知道远离危害,谨守善地。但从古到今却有无数人为贪欲、色欲、虚名、权力而入死地,丢掉了性命,可怜可叹。

一类是过于珍惜生命的人。他们想以丰厚的物质生活达到养生延寿的目的,结果却适得其反,妨碍了生命。古代帝王物质生活无人能比,而长寿者却寥寥无几。当今那些成天吃大鱼大肉、喝营养饮料的人,天天做保健、补药不离口的人,反而常常得不到健康和长寿。老子认为,奢侈对生命是没有任何益处的,所以不应以奢侈的生活方式来保养生命。他希望人们能够达到少私寡欲、淳朴自然的境界,所以提出了清静无为、恪守大道的原则和合乎道的德行的主张。我们无法延长自己的寿命,只能坦然地面对它。所以他认为,善于养生的人,必定少私寡欲,过着一种清静质朴、纯真自然的生活。任何人为的干预不但于事无补,还会得到相反的结果。后世的道家中有以炼丹服丹而求长寿者,结果多因中毒而死。这实际上是违反老子“摄生”理论的。

那么,什么是最好的养生之道呢?就是保持清淡、宁静、顺其自然的状态,少私寡欲,清静质朴、平心静气,守我的本分,顺着自然,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不思量痛苦的过去、不忧虑未知的未来,只是安分守我自己所应该做的,就是“行所当行,行过便休”。

现在社会上既没有刀兵之灾,又没有虎兕之害,而我们的欲望就是刀兵虎兕。所以只要你能够不拿私欲累其身,就不会有死地,自然可以全身养命,享尽天年。

文/靳义堂

2022.12.18.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