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版《消失的她》:女出纳被闺蜜夫妻谋财害命,丈夫蒙冤21年
前段时间电影《消失的她》在大火,在全网引发了极大的热议。
而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升级版”的《消失的她》,其复杂与深刻程度,都丝毫不亚于电影。
事情要从1984年6月14日这天说起。
这天张家口市一处老旧民房改造的工地上,工人们突然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当时大多数民房都是砖瓦结构,很少有水泥混凝土浇筑的房子,所以本来工人们拆解房屋的进度十分顺利。
可是当他们拆到一处老院子的时候,突然遇到了一大块“石头”。
河北六月份的天气已经是骄阳似火,工人们费尽心机的对着这块“石头”又撬又搬的鼓捣了半天,始终弄不动这块“石头”。
累了半天的工人们见状,就想绕开这块“石头”不管它了。
可是包工头却害怕不管这块“石头”,到时候没办法通过验收,于是赶紧给工人们递烟让大家休息一下,他自己围着水泥坨坨转了几圈之后,想了个主意:既然撬不动也搬不走,干脆就把这块“石头”砸碎了运出去。
工人们虽然知道这样做很累,但为了工钱也只能照做了。
在工人们大力的敲击下,“石头”很快就掉了一块,可是让大家没想到的是,这“石头”里居然有很多黑色丝状物,看起来跟人的头发一样。
工人们虽然对此十分不解,但也没有在意,继续用工具敲击“石头”。
当第二块“石头”掉落时,工人们又发现中间有白色的东西,大家凑近一看,立刻就有人认出那竟然是人的骨头!
“挖到死人啦!”随着一名工人的一声大喊,大家纷纷散开,并赶紧跑到派出所报了警。
此时工人们还不知道是,一桩尘封二十多年的旧案,竟因为他们的报警而再次浮出水面……
一:她是谁?
在接到拆迁工人们的报警之后,张家口警方迅速派遣警力到达现场进行调查。
根据民警对现场的初步调查发现,工人们敲碎的并不是“石头”,而是一大块浇筑的水泥。而水泥块里封存的确实是一具人尸,性别为女性,年龄大约为30岁左右。
除了拆迁工人们发现的骨头和头发外,民警通过清理还进一步在水泥中发现了一双女士皮鞋,一个女士挎包。只不过这些东西的样式都极为陈旧,五六十年代的气息非常明显。
警方结合尸体腐化的程度推算,这具女尸死亡时间很可能已经有二十年以上了。
由于水泥块里挖出女尸这种事情太过离奇,这件案子很快就在张家口市传的沸沸扬扬,街头巷尾到处都是谈论这件案子的民众,而且谈论的内容也是真真假假,难以分清。
这就给当地警方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毕竟如果不能及时破案,很可能会对当地警方的威信造成打击。
于是当地警方迅速行动起来,组成专案组对已知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明晰下一步的破案方向。
在专案组一番讨论之后,大家一致认为当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尽快查明死者的身份,以便破案工作的进一步推进。
可是死者已经遇害了二十多年,如何才能确认她的身份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专案组决定兵分两路行动:一部分人到派出所查找失踪人口档案,一部分人到案发地附近寻访当地居民,请他们回忆二十年前,有没有什么人失踪。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专案组两队人马几乎不约而同的指向了同一个人——某机械厂的原财务人员李杨。
根据户籍档案和周边居民的回忆,在1963年的时候,当地确实出现过一个不算太大,但也绝不能算小的失踪案。即使已经过了二十多年,很多人都记得,那一年的11月,30多岁的机械厂出纳的李杨,在本该发工资的22号那天,去银行取了发工资用的现金之后,突然就消失不见了。
当时的警方也曾对李杨的下落进行过调查,可是无论警方怎么查,李杨就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最终这件案子也只能不了了之。
这具女尸会不会就是二十多年前消失的李杨呢?
二:谁杀了她?
警方在查到二十多年前失踪的女出纳李杨,很有可能就是封在水泥里的女尸之后,迅速找到了她的家人,让她的家人对清理出来的遗物进行辨认。
当警方把李杨的丈夫,已经五十多岁的冯某带到现场时,冯某一看到挖出来的女士挎包和鞋子,几乎立刻就嚎啕大哭了起来。
原来李杨和冯某结婚之后,两人的感情非常和睦。而且李杨失踪的那天,正是她的生日。冯某作为丈夫,一直都记得这一点。
那天早上冯某早早地买菜做准备,做了一桌子菜给妻子庆祝生日。本来一切都很正常,李杨按时出门上班,并且在上午十点钟左右,还曾经跟冯某通过电话,告诉他工人们的工资已经取到了,只等她把钱送回厂里,她就可以回家吃饭了。
可是冯某在家里左等右等,没等到妻子回来,反而是机械厂的工人们带着警察,找到他家里向他要人。
那时候的冯某才知道,原来李杨在取了工人们的工资之后,并没有回到厂里,而是在出了银行之后就神秘失踪了!
由于李杨在失踪的时候,身上还带着准备发工资的1600多元现金,所以有人怀疑李杨是携款潜逃了,也有人怀疑是冯某为了谋财害了李杨。多少年来冯某因为李杨的失踪,被公安无数次审问,被邻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让他在忍受失妻之痛的同时也蒙受了不白之冤,受尽了委屈。
这次警方让冯某辨认遗物的时候,他几乎一眼就认了出来,那个挎包还有女士皮鞋,正是妻子失踪时穿戴的东西,所以忍不住当场就大哭了起来。
警方在确认了女尸的身份之后,立刻就开始重新对当年李杨失踪时的档案进行梳理,以图从中发现一些线索。
通过对二十多年前档案梳理和寻访调查,警方大致摸清了李杨失踪那天的情况。
原来1964年11月22号那天,是机械厂发工资的日子,而李杨此前就一直都是负责到银行取钱的人。这一天的李杨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厂里,甚至在银行里的时候,都没有出现任何异常的行为。
当天早上李杨到达银行之后,跟往常一样取钱,而且她还跟往常一样告诉银行的工作人员,因为她取的钱是发工资用的,所以请尽量给她一些小面额的零钱,以免发工资的时候不好发。
当时警方就是从一点判断出,李杨携款潜逃的可能性不大;毕竟李杨如果要携款潜逃,应该多要大面额的纸币,才方便她逃走时携带转移。
根据银行工作人员的回忆,李杨在当天上午十点多的时候带着钱离开银行,从那以后就去向不明。
当年警方唯一的线索,就是有银行工作人员曾经看到李杨走出银行后,曾经跟一个中年男子交谈。
然而警方把李杨工作和生活中可能认识的人,都找来让该工作人员辨认时,这名工作人员却一直摇头,表示这些人都不是跟李杨交谈的人。
1964年时,警方对李杨失踪案的调查,线索到这里就中断了,因为始终找不到那个跟李杨交谈的中年男人,这件案子也就成了一个悬案。
跟李杨交谈的那个男人到底是谁?为什么警方查不出来他呢?
三:水落石出
虽然警方查到了二十多年前李杨的失踪,跟一个中年男子有关,可是当年警方都找不到这个人,二十多年过去了,警方再想找到这个人更无异于天方夜谭!
如此一来警方的调查好像又跟二十多年前一样,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难道这个案子真的破不了了吗?当然不是!警方在了解到当年的案情之后,几乎立刻就明白按照当年的办法,更难破案。所以他们立刻转变了破案的方向,把调查的重点重新拉回了挖出尸体的老院子,从这个老院子的主人开始查起。
经过警方对当地户籍档案的梳理调查,他们很快就查出了当年这个院子的主人,叫做乔世凯。当地警方对这个乔世凯,其实也并不陌生。因为乔世凯也曾经是公安队伍的一员,后来因个人行为极不检点,被开除出了公安队伍。
但是这个乔世凯的亲戚当时在本地颇有能量,先后又给他安排了几个工作,可最后都因为他太不像话而被清理。甚至到了最后,乔世凯还因为挪用公款,而被警方处理了。
只不过无论是当年档案,还是当年熟悉李杨的人,都没听说过李杨和乔世凯有什么联系,他们是怎么认识的呢?
当警方怀着这个疑问,打算对乔世凯采取措施进行调查时,乔世凯的妻子张葆珍却告诉警方,乔世凯已经服毒自杀了。
当地警方在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并没有松懈,而是立刻就把调查对象转移到了乔世凯的妻子张葆珍身上。
毕竟李杨之死中还有很多疑点,乔世凯虽然死了,可跟他一起生活的张葆珍却不可能不知情。
然而连警方都没有想到的是,张葆珍在被警方调查之初,就表现的十分心虚,对警方的很多问题明显都是在抗拒。
于是警方立刻对张葆珍的过去进行调查,仔细核对她回答的每一条信息。由于张葆珍的谎言太过拙劣,警方很快就发现了她大量的问题。
比如张葆珍曾经信誓旦旦地告诉警方,她不认识李杨。
但是警方通过对张葆珍过去的同事走访发现,李杨失踪时她在某百货公司做营业员,而李杨正是她关系最好的客户,当时两人关系十分要好,李杨不仅会到百货公司找她,甚至下班的时候也经常跟她在一起。
在警方大量的证据证言面前,张葆珍的心理防线很快崩溃,向警方交代了当年她和乔世凯谋害李杨的罪行。
原来当年李杨虽然在机械厂当出纳,可她家的生活条件却并不差,经常到张葆珍所在的百货公司买东西,而张葆珍也因此认识了李杨,并在不久之后成为了她无话不谈的“闺蜜”。
张葆珍对李杨在百货公司想买就买的生活十分羡慕,因此常常在丈夫乔世凯面前,把自己的生活和李杨进行对比。
当时的乔世凯刚好在家里胡混,在一次无意间听李杨说机械厂要发工资,她要去银行取钱时,乔世凯当时就动了歪心思。
乔世凯劝张葆珍和他一起,把取到钱的李杨骗回家,然后杀了李杨,抢了机械厂的工资钱。案发当天乔世凯故意到银行附近,等李杨取完钱出来之后,就去告诉她张葆珍得了急病,希望她能够帮忙看一会儿,他好去医院找医生。
由于李杨跟张葆珍很熟,她当时没有多想就答应了乔世凯,并跟着回了他跟张葆珍的家。李杨没有想到的是,她刚踏进乔世凯和张葆珍家的门,乔世凯就从背后用榔头猛击她的后脑,当场就把她杀害了……
尾声
乔世凯和张葆珍杀害李杨之后,就把李杨埋在了他们家的院子里,后来因为担心李杨的尸体腐化引来怀疑,他们还特意买来了水泥,浇筑了埋李杨尸体的地方。
而当年警方之所以查不到乔世凯,就是因为李杨虽然跟张葆珍很熟,但是跟乔世凯却只有数面之缘,连“认识”二字都有些勉强,她之所以肯跟乔世凯走,几乎全是因为“闺蜜”张葆珍的原因,不了解这一点的警方,自然就查不到他了!
虽然乔世凯已死,但张葆珍依旧为她和丈夫谋财害命的罪行付出了代价,受到了法律审判。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女士们老防着丈夫不一定有用,闺密狠起来,可比丈夫可怕多了……
- 0001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