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诗词歌赋杜甫七律《登高》读记
842718

杜甫七律《登高》读记

小河西小河西2023-07-30 12:59:590

杜甫七律《登高》读记

(小河西)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作于永泰元年(765)至大历二年(767)间某秋,时杜甫客居夔州。此诗被历代诗评家捧为七律经典。明代的胡应麟称之为“古今七律第一”,清代的杨伦在《杜诗镜铨》中认为是“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天高:《九辩》(宋玉):“泬(xue)寥兮天高而气清”。(泬寥:晴朗空旷。)(写秋天,常有“天高”、“秋高”、“气清”这类词,源头在此。)《夜》(杜甫):“露下天高秋水清”。

猿啸哀:《九日五首》中有“玄猿哭”,《秋兴八首》中有“听猿实下三声泪”。杜甫住在夔州江边,常听到猿啸。《水经注-江水》卷3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渚:水中小洲;江边水滩或浅水处)。《鹤鸣》(诗经):“鱼潜在渊,或在于渚”。“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落木:落叶。源头是“草木摇落”、“草木黄落”。唐前“落叶”和“落木”两词都在用。《九辩》(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风辞》(汉-刘彻):“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董逃行》(汉乐府):“但见芝草叶落纷纷。”《寡妇》(魏-曹丕):“霜露纷兮交下,木叶落兮凄凄。”《燕歌行》(晋-陆机):“寒风习习落叶飞。”

萧萧:常形容马叫声、风雨声、流水声、草木摇落声。《车攻》(诗经):“萧萧马鸣,悠悠斾旌。”《荆轲歌》(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拟挽歌辞》(东晋-陶潜):“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大意:秋天风急天高,猿啸凄切悲哀;江边水清沙白,江上水鸟盘旋。(句中自对,本身宽对。写眼见实景。上下句用词色彩不同。一个是“风急天高”,一个是“渚清沙白”。)无边无际的落叶在秋风中萧萧下落,无穷无尽的长江波涛汹涌滚滚而来。(上句写远望江岸,秋风萧瑟,落叶萧萧;下句写俯瞰大江,波涛滚滚,水势急湍。亦写眼见实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悲秋:中国文学悲秋始祖是宋玉。《九辩》(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宋玉悲秋有两重意义:一是悲楚国衰退,灭亡之势不可挽回,如秋风吹百草凋。二是悲自己老而无成,流落他乡,正如秋风之落叶,不知飘零何方。“岁忽忽而遒尽兮,恐余寿之弗将。悼余生之不时兮,逢此世而狂攘。”

常:久。常作客,长期异乡漂泊。

百年:时间长久;一生。此应指多年。《西都赋》(汉-班固):“国籍十世之基,家承百年之业。”《拟古》(东晋-陶潜):“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宾至》(杜甫):“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苦恨:非常恨。《独坐》(杜甫):“亦知行不逮,苦恨耳多聋。”《贫女》(唐-秦韬玉):“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繁霜:浓霜;喻白色。《正月》(诗经):“正月繁霜,我心忧伤。”《定情歌》(汉-张衡):“大火流兮草虫鸣,繁霜降兮草木零。”《赠康老人洽》(唐-戴叔伦):“繁霜入鬓何足论,旧国连天不知处。”

潦倒:颓丧、失意;衰老。《夔府书怀》(杜甫):“形容真潦倒,答效莫支持。”《感事》(唐-白居易)“每遇凄凉事,还思潦倒身。”《晚泊鄞阳》(唐-林藻):“愧我一生潦倒甚,全无佳句答长庚。”

大意:万里之外悲秋常年漂泊,一生多病独自登台。世路很艰难,苦恨人到暮年满头白发。人生够失意,却又因病停下酒杯。

此诗前二联写景。写了风、天、渚、沙、猿、鸟、落木、长江八种景物。空旷辽阔。气势磅礴。秋气肃杀。景中似有寓意。“清”“白”时,或许还能像鸟一样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盘旋;“风急天高”时,你或许只能在林子里艰难地攀援甚至无助地哀鸣。你或许是无边无际林海中一片落叶,你或许是无穷无尽江流中一滴水。相比天高林阔,人生渺小;相比天高水长,人生短暂。反复诵读此二联,似乎透过肃杀之气,看到满头白发一筹莫展的杜甫,看到忧国忧民穷困潦倒的杜甫,看到满怀壮志而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杜甫。后二联写己况。一是长期漂泊异乡(作客)。二是身体有病。(杜甫反复提到自己有病。杜甫或许有机会回长安但因病未能成行。)三是年老。四是孤独。这些因素互为因果。不仅是壮志难酬,也不仅是英雄迟暮,连借酒浇愁都不行。确实如一片落叶,确实像无边落木中一只哀鸣的猿。总体看,此诗前半写景,确实气象浑厚,意蕴丰富。特别是“渚清沙白鸟飞回”,耐人咀嚼。后半记述情状全是个人遭遇,语言直白(作客、多病、艰难、潦倒)。整体色调悲壮阔大。前后勾连十分紧密。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