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瓜」的中国,真是不敢想象!
夏季至,万物生。夏天是瓜的专属季节。
瓜遍布世界各个角落,丝瓜起源于亚洲、南瓜起源于美洲、甜瓜起源于非洲……但它们注定会远播各地。西瓜借丝绸之路在东方落地生根,而冬瓜也由郑和的航船走向西方。
瓜的大种植与大迁徙,不仅改变了自然环境,也促进了人类繁衍。中华大地上的人口,唐朝时期达到8000万,北宋时期过了1亿,清乾隆时期突破3亿。没有食物,哪有人的旺盛生育力?这其中,瓜,功不可没。
也正因为如此,瓜,于中国人而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着久远且丰富的寓意。
1说文解瓜,中国人的瓜真多
华夏各族从未缺席世界文明的共建共荣,那么“瓜”字,是何时出现在汉语典籍里的?
瓜,最早见于金文。它是“苽”和“蓏”的本字,本义是挂在藤上的葫芦状果实,后引申为形状如瓜的饰物、仪仗、兵器之类的器物,又引申为瓜熟、瓜分等含义。
汉字“瓜”是个象形字,篆体就像一棵藤蔓上结出一枚圆滚滚的瓜。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有对“瓜”的释义。
其实,中国人对“瓜”的了解、理解和注解,历史非常久远。
“瓜田李下”。《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经过瓜田,不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
“瓜代”。春秋时期,齐襄公叫连称和管至父两个人去戍守葵丘这个地方,那时正当瓜熟的季节,就对他们说,明年吃瓜的时候叫人来接替。后来,把任期已满换人接替叫“瓜代”。
“瓜瓞绵绵”。《诗·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意思是如同一根连绵不断的藤上结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瓜一样,祝颂子孙昌盛。有一则民国时期的结婚誓词,这么写的:“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尔昌尔炽,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谨以白头之约,好将红叶之盟,书向鸿笺,载明鸳谱。此证。”
还有很多成语,比如:顺藤摸瓜、抱蔓摘瓜、瓜熟蒂落、滚瓜烂熟……
不过,也许瓜对中国人太重要又太常见了,瓜既被褒义,也被丑化(也可能是昵称),比如傻瓜、呆瓜、麻瓜、笨瓜……也不知道瓜到底惹谁了?
2瓜们是如何落脚华夏大地的?
都是瓜,有的是土生的,有的是外来的;有的是树上长,有的是藤蔓生。瓜与瓜是如此的相似,却又如此不同。瓜的命名,蕴含了每一种瓜的生长、迁徙,更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万物的理解。
1
为啥有「西瓜」,没「东瓜」?
古代想随便吃西瓜?最好穿越到南宋以后!
西瓜的老家是非洲,经过埃及到欧洲,再一路向东,流传到亚洲。从西而来,故叫西瓜。1995年夏,考古人员在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羊山1号辽墓壁画中发现了“西瓜图”。
有一种说法,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破回纥得此种”,用“牛粪覆棚”之法在辽上京一带种植,后被金人引种。西瓜起初是贵族的夏季消费品。
那么,中原的普通老百姓又是实现“西瓜自由”的呢?要感谢一个叫洪皓的南宋官员。他于建炎三年出使金国却被扣留15年之久,回来时带回西瓜种子,先是种植于皇家特供菜园,后来传于民间。
中国不是西瓜的原产地,却是种瓜、吃瓜大国。我们种出了全世界70%的西瓜,还吃光了它们。每年被我们吃掉的西瓜有160多亿个,连起来可绕地球100多圈。
那么,既然有“西瓜”,“东瓜”呢?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东南西北”这种方位命名方式,是相对概念。中国古人认为居于东方,而且中国的地理位置,西边有很多国家,东边则是大海以及日本、高丽这几个小国(附属国)。以前货物主要是从西边或南边传入,从东边传入极少,好像也就一个“东洋参”?从东边也没传来好吃的瓜,当然就没有“东瓜”了。
明明夏天成熟,为何叫“冬瓜”?
冬瓜又被称为枕瓜、白瓜,原产于喜马拉雅山东南山麓,东南亚以及中国西南部是最早食用它的地区。中国人食用冬瓜的历史悠久。汉代《神农本草经》中称冬瓜为“水芝”,那时就有种植冬瓜的记载。
叫冬瓜,并非说它是“冬天吃的瓜”。《广雅》里说:“经霜后其皮白如粉涂,其子亦白,故名白冬瓜。” 浓绿的瓜皮上覆盖一层厚厚的蜡质白粉,看上去就像冬月里撒下的寒霜。
宋代郑清之《冬瓜》诗云:“剪剪黄花秋后春,霜皮露叶护长身。生来笼统君休笑,腹裹能容数百人。”将冬瓜的花、皮、果实描写得惟妙惟肖,全诗不涉禅语却透出浓浓禅意。更有趣的是,唐朝大诗人张祜的小名叫冬瓜,只因母亲生他的时候梦见了冬瓜。
2
南瓜北瓜,傻傻分不清?
中国人叫它“倭瓜”,日本人叫它“唐茄子”!
南瓜原产于墨西哥到中美洲一带,明朝时被荷兰人带入菲律宾,之后由南向北传入中国,因此得名“南瓜”。番瓜、房瓜、饭瓜、米瓜、倭瓜、金瓜……这些都指南瓜。
一开始,中国人以为南瓜来自日本,就称它南瓜为“倭瓜”。而日本人以为南瓜是从中国传来的,因为一头大一头小很像茄子,就称它为“唐茄子”……
南瓜有药用价值,在历史上还被用来戒鸦片烟瘾。道光年间《英德县志》记载:“其白者加糖煮熟,可断鸦片烟瘾。”光绪年间《曲阳县志》也记载:“食南瓜与花藤能解罂粟毒。”
那么,“北瓜”到底是什么瓜?
有人说平时吃的西葫芦就是北瓜,有人说北瓜是一种香瓜,还有人说不存在什么北瓜……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颇为可信:北瓜就是笋瓜,也叫印度南瓜。
科学家按照植物本身的特性把常见的瓜分成三个种:中国南瓜、印度南瓜和美洲南瓜,其中中国南瓜就是我们常说的南瓜,美洲南瓜就是西葫芦,而印度南瓜则有个别名叫做北瓜。
印度南瓜来自南美洲的安第斯山麓,稍晚于南瓜抵达中国,由朝鲜和中国西南两条路传入。靠着极强的适应能力,很快占据北方市场,于是有了“北瓜”的俗名,与南瓜兄弟南北呼应。
3
矛盾综合体:黄瓜与南瓜
黄瓜为什么是绿的?其实它也叫青瓜。
黄瓜原产于印度北部。如今我国常见的黄瓜,分有刺和无刺两类。北方那种浑身长刺的,叫长黄瓜,颜色深绿,自西域传来,古人叫它“胡瓜”。南方的带刺,相对短圆肥胖,皮色稍浅还带花纹,叫南黄瓜,由东南亚由南向北传入我国。另有一类光滑无刺的黄瓜,叫油青瓜,在欧洲多被腌制成酸黄瓜,汉堡中常有酸爽开胃的酸黄瓜片。
一身青绿,怎么就叫黄瓜?我们如今吃的“青瓜”,其实是黄瓜的幼嫩形态。等黄瓜完全成熟后,就会由绿转黄,就变成名副其实的“黄瓜”。黄瓜刚传入我国时,古人吃的是成熟版的黄瓜,后来发现绿色的嫩黄瓜更好吃,才改成在变黄前采食。
癞葡萄、锦荔枝、红姑娘、君子菜,同一个?
郑和下西洋,无意中发现了一种瓜,当地人不仅食用它那看着丑丑的果实,还食用叶和花。于是,一些茁壮的苦瓜种子随着归航宝船踏上中国的土地,并在南方开始生根发芽。
因其果实外壳有瘤状突起长得丑陋,人称为“癞葡萄”;我们也形容一个人长得一张“苦瓜脸”。其实,苦瓜挺冤的,它曾有一个动人的名字。
“实大如鸽子、有皱纹,似荔枝”,故称之为“锦荔枝”;当其成熟时,其瓜往往会崩裂,露出全红色的瓜瓤,又有“红缕鞋”、“红姑娘”的美称。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件清中期玉器宝贝“白玉锦荔枝”,是备受皇帝垂青的物件。
更难得的是,苦瓜因具有“不传己苦与他物”的秉性,被誉为“君子菜”。因其原产于印度等东南亚诸国,可能与佛家多少有些瓜葛,所以又有菩荙、恒菜、菩提瓜之名。其实人生就像苦瓜,先苦后甜,苦尽甘来。
4
我是来报恩的:木瓜与丝瓜
《诗经》为证:投以木瓜,报以琼琚。
春秋时代,每到水果成熟的季节,卫国的适龄男女青年就聚集在树林之中,唱起悠扬的歌谣:“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歌唱得尽兴时,女子满怀羞涩和期许,将成熟的水果扔向爱慕的男士,倘若恰好两情相悦,接到水果的男子便将玉质佩饰回赠给女子,于是两人便订下爱情盟约。
不过,古人所说的木瓜,大小与甜瓜相似,味道酸涩,质地还坚硬,虽然叫瓜,但难与正牌瓜的美味相提并论,往往被腌渍来吃。
如今的“木瓜”是彻头彻尾的外来货——原产于热带美洲的“番木瓜”,和古时的木瓜没什么关系。由于番木瓜香甜可口,久而久之,终于鸠占鹊巢,成功窃取了“木瓜”这个名字。
老北京话“吃瓜络”,和丝瓜有什么关系?
丝瓜原产印度尼西亚,大约于唐代传入我国,至明代广泛种植于南北各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丝瓜,唐宋以前无闻,今南北皆有之,以为常蔬。”
丝瓜喜温暖气候,尤其是暑热天。若在庭院里搭架栽培,待到盛夏时节,丝瓜藤蔓爬满棚架,就能遮出一片阴凉地儿。
丝瓜又叫“天罗”、“布瓜”、“天吊瓜”、“天丝瓜”等,因其老熟放干后可用来擦洗炊具,所以又有“洗锅罗瓜”之称。南宋陆游说:“丝瓜涤砚磨洗,余渍皆尽而不损砚。”
老北京话有个“吃瓜络”,意思是“倒了霉了”、“吃瘪了”。这个“瓜络”,应该就是丝瓜络,也就是“天罗筋”。大家想想,生吞一个丝瓜络,那得多噎得慌。
5
中国汉字的智慧:瓠与菰
瓠是瓜不叫瓜,好瓜好瓜值得夸!
瓠,读hù。造字本义:中空的瓜。作为一种古老的作物,人们很早就开始栽培、利用葫芦类植物,起初人们把葫芦称作瓠、匏、壶、壶卢,《诗经》《论语》《庄子》等典籍中都有相关记载。葫芦是明代以后才演化的名字。
中国有独特的瓠文化。口小肚大,敛财收纳,象征财源广进;谐音与“福禄”相似,有纳福增禄、福禄满盈的寓意;果实剖开后称为“卺”,内部多籽,象征婚姻美满、夫妻恩爱、早生贵子;道家认为瓠能辟邪消灾,祛病强身。
瓠因瓜瓤排列整齐,果肉色泽洁白,因此有个词语“瓠犀”用来比喻美人的牙齿。
茭瓜:最不像瓜的瓜,难怪叫孤独的“菰”!
茭瓜就是茭白,它其实不是瓜。鲜嫩和美味的茭瓜,诞生于一场与菰有关的偶然病害。菰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已有三千多年。菰和水稻一样,同属于禾本科,算是近亲。一直到唐朝,它主要以粮食作物的身份出现。
后来人们发现,秋后之菰,有的植株在抽出花茎后不能正常开花结实,花茎的基部不断膨大,变成白嫩而肥大的肉质茎,采而食之,味道鲜美。
晋代有一个人叫张翰,有一日见秋风起,思念老家吴中的菰菜、莼羹、鲈鱼脍,就辞职回家了。其中的“菰菜”指的就是茭瓜。
正是由于菰的华丽转身,由粮食一变而为蔬菜,才成就了茭瓜。能开花结实的菰反而成为异类,只能在野生的状态下苟延残喘,沉沦千年。茭瓜,原来这么另类,这么孤独。
林语堂
对「孤独」的理解…
什么叫「孤独」?
孤独两个字拆开,有儿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深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孩童水果猫狗飞蝇当然热闹,可都与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6
我从新疆来:哈密瓜与香瓜
哈密瓜:哈哈,我是康熙闹的一个乌龙。
纪晓岚曾说:“西域之果,蒲桃莫盛于土鲁番,瓜莫盛于哈密。”他提到的两种水果——蒲桃(应为葡萄)和哈密瓜,至今仍是新疆的代表物产。
哈密瓜在东汉永平年间就已是进贡的异瓜种了,只不过那时不叫哈密瓜。至清代,被哈密王作为贡品,受康熙赏赐而得名哈密瓜,闹了个乌龙。
其实,哈密瓜源于吐鲁番鄯善县一带。高昌故城北边发掘的晋朝古墓群曾刨出过半个干缩的甜瓜和若干瓜籽,随后又在附近的唐朝古墓中发现两块甜瓜皮。从这些瓜籽和瓜皮表面纹路来看,已经与现在的哈密瓜没什么区别了。
马王堆辛追夫人与海昏侯刘贺死前都吃了它。
香瓜的香气来源是一种叫“硫醇”的有机化合物。它也是从非洲来,到中国的历史很早。《梁书》里有载“于田国(今和阗)……西山城有房屋市井、果瓜、蔬菜。”证明了香瓜最初的踪迹。
西晋《博物志》里有古人食用香瓜的记录:“人以冷水自渍至膝,可顿啖数十枚瓜。渍至腰,啖转多……所渍水又皆作瓜气瓜味。”汉代及三国时期的香瓜多是贵族才能食用的上等水果。
不过,香瓜虽好,可不能多吃。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辛追夫人和西汉海昏侯刘贺的遗骸之中,都发现了香瓜籽:辛追夫人腹中有138颗,刘贺腹中有40多颗。后世医学家推断,他们俩人的死,很大程度上都与服食瓜蒂有关。从二人胃中所留存的瓜子数量来看,他们吃瓜时速度较快,“囫囵吞枣”,这种吃法令他们误食大量瓜蒂,导致毒发身亡。
7
地瓜:冒死夺来洋人一根藤
它改写了中国的人口发展曲线!
在福建、台湾一带,地瓜就是番薯。它有很多别名:红薯、山芋、甘薯、地瓜、红苕、白薯,而最早的“中国乳名”——地瓜和番薯是在福建得到的。在这个番薯的“中国故乡”,闽南话被称作“地瓜腔”,地方戏曲叫“地瓜戏”。
明万历年间,在吕宋岛(今菲律宾)的福建商人陈振龙历经千辛万苦,把当地的红薯藤打结混在海船的绳子中,躲过西班牙人的检查,经过七昼夜航行到达福建并开始种植。这一年刚好闽中大旱,五谷歉收,红薯非但没有水土不服,而且产量远高于谷物。
由于当初是由“外番”引进的,所以又称“番薯”;因地下块如瓜,又称“地瓜”。后来,地瓜迅速落地生根,并在200多年的时间里征服大江南北,强势改写中国的人口发展曲线。
20世纪80年代后,地瓜逐步从主食中退出,转而成为饲料产业的支柱。丰饶的日子里,它逐渐被人们淡忘了。
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则公告,列出13种对健康有益的最佳蔬菜,地瓜赫然位列榜首。或许,这种平凡而神秘的植物,正在酝酿着一个更为神奇的未来。
▌ 一个知识点:胡、番、洋 ▌
通过现在的农作物的叫法,可辨别它大体是什么年代传入中国的。叫胡的,大多是两汉、南北朝传入,主要从西域来,比如胡椒、胡麻、胡豆、胡桃(有个例外:胡萝卜是宋元时期);叫番的,大多是明朝传入,比如番薯、番茄、番石榴、番木瓜;叫洋的,基本是清朝,比如洋白菜、洋葱、洋姜。
不过,闽南人喜欢通通叫番,玉米叫番麦,火柴叫番仔火,客居外国的中国人或拥有外国国籍的华人叫番客。
老话讲,“春吃芽,夏吃瓜”。介绍了这么多瓜,不知道你“吃”饱了没?但不管什么瓜,这个世界上最贵的瓜,永远是我们聪明的“小脑袋瓜”。愿你:种瓜得瓜,吃瓜补瓜,生活工作顶呱呱。
视觉 | 张闻倬
- 0001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