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唐朝最高冷的诗人,本是天才贵族少年,却沦落蛮夷致死
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文:慕玺 公众号:唐诗宋词古诗词
唐朝有两个勋贵家族,河东柳氏,范阳卢氏。本文的男主角正是河东柳氏家族的小少爷——柳宗元,人称柳河东。
前三十年的柳河东少年得志、前途似锦。可正如人们常说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后的柳宗元被贬蛮夷,门庭若冰。
我知古人曾孤独,古人何知现世苦。长安繁华今犹在,孤独又曾去何处。
这位被誉为史上最孤独的诗人也只能感叹:国破家不在,游子无存身,有心复国报,奈何我一人,纵是一铁汉,遇此也嚎啕。
人生百态,起起落落,中年之后的我们和柳宗元一样,终于明白顺其自然是最好的活法,低头走人生的上坡路,抬头走人生的下坡路。对待人生,应当尽己力以安天命。
01、一日看尽长安花
柳宗元出生于京城长安,他是正宗的世家公子,柳氏是当地绝对的名门望族,人才辈出。
这位妥妥的官八代,他的个人才华和家世背景注定他会有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时期,21岁的柳宗元就考上进士。金榜题名过后,是他的洞房花烛夜,人生乐事相继降临。可惜这“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幸福光景只维持了三年时间。妻子因难产去世,这也翻开了柳宗元人生悲剧的第一页。
公元805年,太子李诵继位大统,柳宗元全心辅佐这位唐顺宗。可这位唐顺宗只做了八个月的皇帝就被迫退位。
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追随王叔文集团,一心想要革除宦官专权给和藩镇割据的旧弊,可惜这时的唐朝已经180多岁了,再难恢复昔日荣光。
这场史称“永贞革新”的历史动乱,以唐顺宗退位,二王被杀,八司马被贬而惨淡收场。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一呆就是十年。
他见证了许多社会问题和不公正现象。这些经历让他对于世俗的表象产生了怀疑和反思。于是他开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真实,寻找内在的安宁和平静。
壮志未酬身遭贬逐,他怀揣着对佛法的向往和渴望,经常到禅院里寻找内心的宁静和真理,试图在佛经中寻求治世之道。
这天清早,他像往常一样,用井水洗漱,使自己保持清爽干净。身着简单朴素的衣服,手握经书卷,信步走出东斋,来到超师院读禅经。于是就有了下面这首诗: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漫步在禅院里,他深感人之初,性本善,但随着时光流逝,外界的纷扰和浮躁让人们远离自己的本源。
禅院恬静幽雅,仿佛与外界隔绝。古老的建筑被绿树和苔藓所覆盖,显得格外清新素雅。这些景物都给予了他内心的平静和慰藉,使他能够更加专注地沉醉于读经之中。
读佛经,赏庙景,超越尘世,物我两忘。
他开始静坐冥想,试图追求真理。八个字不断在脑海中回荡: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慢慢地,他的内心逐渐平静,他意识到,禅修的过程是一个摆脱表象、回归本源的过程,他不再被表象所迷惑。
一日日的循环往复,柳宗元深入体会禅修的重要性,只有当内心平静、远离世俗的干扰时,人们才能真正领悟到佛法的真谛,并实现自我解脱。
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如何让自己的品性得以磨砺和升华?人怎样才能够摆脱世俗束缚,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真实?
这些问题,在诗人的心中萌发了一种向往和渴望,他希望自己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探寻内心的宁静和真理。
《金刚经》中有句话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心不惧苦乐,人生才无谓苦乐。你所感知到的苦与乐,皆在于自己的内心。遇见什么,由老天而定,但选择什么,由自己而定。能享受得了顺风顺水,也要能接受事与愿违。
02、花开终有花落时
柳宗元被贬永州的最初五年,一直客居龙兴寺。因为在他内心深处,他始终不相信自己会长期驻留在这偏远蛮夷之地,他一直翘首以盼长安召他回京的消息。
可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却没能盼来赦令。
什么叫出师未捷身先死,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仕途才刚刚开始就结束了,内息的苦闷不言而喻。
本是治国平天下的士大夫,寻求治愈之道,发现儒佛本相通。他开始沉浸与和尚探讨佛法,以减轻内心的痛苦。
夏日的一个早晨,柳宗元来到了巽公院禅堂。他走过一片茂密的草地,看到青茅在翠绿的草丛中微微颤动。
他想起了道家所说的“天地之气”,那种自然而然的生命力量。于是提笔写下了这首:
《巽公院五咏·禅堂》发地结菁茅,团团抱虚白。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
走进禅堂,他看到一位禅客正坐在那里,手持念珠,面对着一扇窗户。窗外是一片幽静的山林和清澈的小溪。
他感受到了那种虚无之美,那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境界。他明白了禅修的真谛,领悟到了佛法的精髓。
他沉浸在这个境界中,发现窗外的山花正在悄然落下,那场景给他带来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令他感受到了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正在放松和愈合。
他深知这是禅修带给他的礼物,是内心洞察和领悟的结果。
他闭上了眼睛,开始沉思。他感悟到了禅堂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禅修的状态。这里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只有平静和真实。
他想到了佛教所说的“缘起性空”,万物相生,互为因果,没有永恒不变之物。
他睁开双眼,看到一只小鸟在窗外飞翔。它在天空中划出一条轨迹,但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天地万籁都有缘而生,喧闹当中也有深深的沉寂。心与物境本同一而无区别,正像鸟飞不留任何痕迹。
心境如一,浑然一空。客观世界天地万物皆因缘而来,由心而生。
“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此句源自天台宗,《摩诃止观》有云:如鸟飞空,终不住空,虽不住空,迹不可寻。这句被柳宗元妙手拈出。
《金刚经》告诉我们:“若心所住,则为非住。”
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外界的环境,其实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感召。所以,当你感觉到痛苦,不是痛苦找上了你,而是你主动选择了痛苦。
历经磨难却乐观通透的一代文宗柳宗元,并非佛教徒,但他好佛学佛,佛道的出世思想给他痛苦心灵极大的慰藉,让他暂时忘却官场的是非恩怨、得失荣辱,与自然山水合一。
03、阅尽人间沉浮事
一千多年前的永州下了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大雪湮没了一切,寒冷、孤独与寂寞吞噬着一个中年男子的心。就是在那天,诞生了这首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有人称这首诗为史上最孤独的诗,除了诗本身描述的绝世独立的化境,超越尘世的情景外,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便是:千万孤独!
写这首诗时,柳宗元33岁,是青年和中年的分水岭,也是他人生命途的分水岭。
想起自己曾经的辉煌,21岁中进士,25岁担任皇家图书馆研究员,32岁任礼部员外郎。
而此时的他,只能呆坐在一片茫茫大雪中发呆,被贬永州后,短短几年时间,女儿染病身亡,母亲离逝,家里还发生了一场大火灾,房子全部被烧毁,永州成为了他永远的伤心地。
人到中年,丧母、丧女,他一无所成、一无所有……
他不想低头、不想认输,可眼前一切沉甸甸的压在他身上,他要怎么来背负,怎么来喘一口气。
人生漫漫,他该何去何从。
鸟飞绝,人踪灭。他回想起曾经陪伴过他的亲人、朋友和同事,如今却都渐渐远去。他感觉自己像一个被抛弃的人,没有了归属感和安全感。
他也写过很多书信给曾经官场的朋友,但无论是彼时彼日还是今时今日,都是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难呐!
柳宗元明白,从此将孤身一人在此度过余生。
他独自一人静静地坐在江边的小船上,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看着江面上飘荡的飞雪,寂寞而冷清,鸟已飞尽,人都走绝,他在钓什么?他又能钓到什么?
三十多岁的他如今已满头白发,他想象着自己拎着钓上的鱼,回到温暖的家中,与妻子红泥小火炉,给母亲捶肩膀,抱起年幼的女儿亲亲小脸蛋。
但,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佛教所说的“缘起性空”,万物相生,互为因果,没有永恒不变之物,看清生死轮回的本质。
他在大雪中紧闭双眼,感受内心的痛苦和悲凉,也感受到了内心平静和安宁。仿若坐在佛陀的“菩提树下”,走向自我解脱、超越生死轮回的真理之路。
当所有希望宣告死亡,或许意味着重生。
皇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若是让柳宗元回忆一生,他最痛恨的应该就是在柳州的这十年,但是他被后世评为唐宋八大家的诗歌,绝大部分都来自在永州的这十年。
也正是在这十年,他为汉语创建了80多个成语,像班门弄斧、背道而驰、垂涎三尺、姑息养奸等都出自柳宗元的诗作。换个角度看,这是他最辉煌的十年,也是永州最辉煌的十年。
一位禅师说过这样一段训示:有时高高峰顶立,有时深深海底行。所谓随顺,是立于顶峰时不起狂妄之心,沉于海底时不生卑微之感。若真能做到如此,生活的河流才能变得更加辽阔!
那些放不下的终须放下,那些曾经的苦苦纠结,到最后也不外挥手作别。用一份心地的晴朗,去面对浮生一梦中的那些伤……
-作者-
慕玺,本名栗莎,中国电力作家协会成员,从事新闻写作多年。作品见于中央媒体《人民日报》《新华社》及陕西省级媒体《华商报》《陕西日报》、《脊梁》《北方文学》《月寒书社》等杂志。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时间披露真相,文字最抚人心。
- 0001